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综合

中国儿童热衷寻求“跨文化”乐趣

来源:新华网
2009年11月16日15:01
  新华网北京11月16日电(记者王小鹏)古老而苍劲的古槐树林掩映着带有历史质感的红墙青瓦。在僻静的北京国子监里,每个周六上午都会回荡起稚嫩的童声所诵出的儒家经典。

  九岁的北京小孩刘涵钊在位于国子监的成贤国学馆里学习国学基础已经快有7个年头,是这个国学学校的第一届学生。北京孔庙和国子监是元、明、清三代皇帝举行国家祭祀孔子的场所和国家教育行政管理机构、最高学府。

  穿着浅蓝色传统汉服的刘涵钊和其他将近100个小伙伴一起在成贤馆里学习了《古诗新唱》《汉字》和《经典诵读》等课程。

  “刚来成贤的那两年,刘涵钊还是一个很腼腆、内敛的小孩。”成贤国学馆馆长纪捷晶告诉记者,“你看他现在,是多么活泼自信的一个人。”

  她介绍说,今年的端午节,学校本来组成了一个朗诵《离骚》的小团队,但在彩排时发现,刘涵钊的个人诵读效果要比集体朗诵还要好,结果就变成他一个人的节目了。

  刘涵钊告诉记者,除了在这里学习儒家经典以外,他还大量阅读世界文学的英文原著。

  “我很喜欢看安徒生的童话。”他说,“我觉得学汉语和学英语区别不大。”

  刘涵钊现在每天上学前习惯在家朗读20分钟的《论语》和《诗经》,晚上睡觉前一定要看会英文儿童读物。

  “我最近开始关注动画片了。”他说,“《功夫熊猫》这样的就很好看。”

  “我想了解更多的外国文化,以后要结交天下豪杰。”

  今年6岁的上海女孩王欣雨喜欢在家里跳舞、绘画。相比动画片,她更喜欢文字的东西。她的母亲汪媛红说,她喜欢看有故事情节的故事书,如《马兰花》和《聪明的一休》。

  “她喜欢那些真善美的故事。”汪媛红告诉记者。

  儿童文学作家、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梅子涵认为,在儿童自己愿意的情况下学习一点古文,比如唐诗,对小孩的成长很有好处。

  他说,现在的儿童选择余地很多,国内外的儿童文学作品非常丰富,对小孩来说,母语读物和外语读物是互相推进的。

  与王欣雨同龄的北京小孩李亦唐在母亲李琳带到国子监参观的当天就决定要报名学国学。

  “没想到他真的愿意学。”李琳说,“他对国子监的建筑也很感兴趣。”

  这也让李亦唐的父亲——丹麦商人克劳斯安克尔彼得森非常高兴。他告诉记者,李亦唐所就读的国际学校是全英文教学。

  在学了几次课之后,彼得森发现李亦唐每次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向外公外婆问好。

  李琳说,看到孩子的变化她非常欣慰。她向记者感叹:“我们这代人儿时没有这么好的条件和环境来学习这些传统的东西。”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教授认为,现在的儿童和青年这种跨越文化的喜好是非常自然的事情。他说,无论是《论语》《三字经》还是安徒生的童话和迪士尼的动画,都是有趣的东西。这些作品凝聚了人类共同的情感,经过了时间的考验,能够让人感受到生命的价值。

  点击图片进入官方网站
责任编辑:杨笑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