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综合

亚洲周刊:万世师表孔子可教晓洋人什么颇堪玩味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09年11月24日15:25
  】

  中新网11月24日电最新一期香港《亚洲周刊》刊发林沛理的文章《去政治化的中国文化》就中国传统文化当前存在的表象进行分析,该文指出,对中国人来说,在国与国无时无刻都用“软权力”较量的年代,我们除了张艺谋之外,还有孔子做文化大使,更是值得庆幸。

  文章摘录如下:

  尽管《于丹〈论语〉心得》的英文版—— Confucius from the Heart: Ancient WisdomforToday"sWorld未能在《纽约时报》等畅销书榜上占一席位,也没得到西方评论界的认真看待,但它带出的问题——万世师表孔子可以教晓洋人什么——仍颇堪玩味。对中国人来说,在国与国无时无刻都用“软权力”较量的年代,我们除了张艺谋之外,还有孔子做文化大使,更是值得庆幸。

  近年来张艺谋像避雷针一样不断遭“电击”,原因大概是:张艺谋的创作已经逸出文化评论的范围,而是关于中国的历史、传统和品味,以至中国人自我形象的一种陈述和表态。的确,在过去二十多年来,从《大红灯笼高高挂》、《菊豆》到《英雄》和《满城尽带黄金甲》,从雅典奥运闭幕礼的“北京八分钟”到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和闭幕式,张艺谋的作品不但被西方认为是要“弄懂中国文化”的理想切入点,亦成为中国人在面对世界、急于被国际社会接纳的心理背景下所作的“自我陈述”的一套标准模式。

  问题是要张艺谋做中国的文化大使是楚才晋用,甚至强人所难。张艺谋由一个先后在农村插队劳动和国棉八厂当工人的陕西乡下人,到背负宣扬中国文化重担的“国宝级”艺术家,无疑是近代中国艺术家自我创造的一个成功范例。可是他对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以至两者的优劣,并无特别深刻的认识和洞察力。

  如果张艺谋作为中国的文化大使有其先天性的局限,那于丹笔下的孔子又如何?在于丹的诠释或稀释下,孔子变成一个等待着美国人求教的自我激励大师(self-helpguru),脱口而出的尽是“从生活中来,往生活里去”的智慧和启发。

  这一点于丹在序言中已经说得很清楚。她说,孔子是中国人的“问病泉”,读《论语》就像将身体浸入温度“不烫手、不冷漠,略高于体温,千古恒常”的泉水,哪儿有病马上感觉得到。从前西方游客到敦煌,必会到月牙泉一游。现在他们不用舟车劳顿,就可以浸淫甚至畅泳于神奇百倍的“问病泉”,岂不快哉!

  问题是在这个将孔子“旅游景点化”的过程中,什么给弃掉和译漏?首当其冲的是孔子学说的政治含意。自鲁迅以降,若干中国作家和学者认为,满口仁义道德的孔子,是封建制度永不悔改的辩护士和总设计师。于是,要将孔子包装成一个政治正确、没有争议性的人物,便必须把他“去政治化”(de-politicize)和“去历史化”(de-historicize)。

  对于丹来说,这自然是驾轻就熟。零六年于丹在央视《百家论坛》连续七天大谈《论语》心得而一鸣惊人。在某个意义上,《百家论坛》是传统与现代的有趣结合。它用电视节目的现代形式,延续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传统——说书。说书可以说是中国自古留传下来的一种大众娱乐模式:在电影、电视和计算机出现之前,说书人利用戏剧、悬念和角色面谱化等手段,从名作和正典的事体中撷取丰富的“娱乐价值”,满足了中国人“求知的本能”;不仅为他们枯燥、艰困的生活增添色彩,也为他们的想象力和好奇心提供宣泄、满足的途径。

  从这个角度看,说书人是中国最早一代的善于吸引大众的表演者,也是张艺谋和冯小刚等善于讲故事的剧情片导演的师祖。然而有趣的是,经过电视台的精心包装和针对性的市场开发,今日最成功的一批说书人竟摇身一变成为学术权威。以于丹为例,她的博士学位是影视学而非中国文学或者哲学,她在《百家论坛》里讲《论语》的那种妙语如珠以及计算准确,证明她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说书人。

  然而,讽刺的是,明明一位出尽浑身解数要讨好他人的表演者,大陆观众却情有独钟把她当作一位才高八斗的学术明星去崇拜。很明显,观众并没有把《百家论坛》看成一个电视节目,反而带着朝圣的心情到电视台进行录像。对于他们而言,于丹就像是一位灵媒,拥有智力上的特异功能,将孔子的深刻智能加以诠释和普及化。她无法在西方复制这种“气质神韵”(aura),她的作品在外国也就自然与巨大的商业成功无缘。
责任编辑:杨笑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