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综合

“内蒙古奇迹”有赖于经济自主增长机制的形成

来源:新华网
2009年11月24日16:51
  新华网呼和浩特11月24日电(记者吴国清、刘军)内蒙古自治区通过持续多年的高速发展,成为西部地区一匹令人瞩目的“经济黑马”。业内人士认为,这些成绩的取得有赖于经济自主增长机制的形成。

  内蒙古自治区统计局局长胡敏谦在比较“内蒙古模式”与“珠三角模式”“温州模式”“苏州模式”等区域发展模式的主导作用时认为,与其他三个地区以政府为主导发展起来不同,内蒙古的高速发展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已基本确立并逐步完善的过程中形成的,是以市场为主导发展起来的。

  记者采访发现,经济自主增长机制在内蒙古的建立,首先得益于一道门槛的设立。在资源大规模开发之初,内蒙古就出台政策,要求除国家战略性布局的大项目外,煤炭开发项目的就地转化率不得低于50%。这道门槛划出了“依托”与“依赖”的一字之差,使得地区、企业、项目和投资人都无法单纯靠“卖资源”发展。

  同时,这道门槛也划出了内蒙古“产业延伸、产业多元、产业升级”的产业结构调整之路。沿着这条路,内蒙古打造起能源、冶金、化工、农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和高新技术六大优势产业。目前,这些产业的增加值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90%以上。由此,“一业独大”的依赖变成了“六业并举”的依托。

  在有效防止资源类产业对其他产业“挤出”的同时,内蒙古通过出台严格的产业政策、推进产权改革、净化市场环境、搭建投资平台等一系列手段,给作为市场主体的“鱼”提供了适宜生存、竞争和壮大的“水”,并培育起越来越多的市场主体。正是这群生机勃勃、自由自在的“鱼”,构成了内蒙古经济自主增长的主体。

  由此,当一些地方的煤老板赛着买车、购房时,内蒙古鄂尔多斯的煤老板则把数以百亿计的资金用于煤矿升级改造;一些地方受金融危机冲击流动性不足时,内蒙古的民间资本仍然如火如荼地投向路桥、物流、商贸、房地产;不少地方的科研人员纷纷“东南飞”时,羊绒、乳制品、生物制药、煤液化等一批国家级研发中心在内蒙古建成。

  非公有制经济的壮大也见证了内蒙古经济自主增长机制的形成。目前,内蒙古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40%,比2000年提高了17个百分点以上。今年前三季度,内蒙古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861.7亿元,增长25.4%,比全部工业增速快6个百分点。投资的自主增长机制在内蒙古开始形成,财政性投资和银行贷款投资比重逐年降低,民间投资明显增加。今年1月-9月,内蒙古全区企事业单位自筹资金到位5099.4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到位资金的80.3%。
责任编辑:杨笑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