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社评:不要指望“农地入市”抑制过高房价

来源:上海商报
2009年11月25日03:34

  社评 不要指望“农地入市”抑制过高房价

  提要 农村土地流转与城市房地产市场根本是两码事,鼓吹通过“农地入市”来抑制高房价是缘木求鱼,如能把“两年限期开发令”真正贯彻落实就能抑制高房价。

  正当浙江省嘉兴市“首开中国农村宅基地入市先河”时,又传来了国土资源部回应,国土部新闻处相关负责人说,国土资源部从来没有做过“农地入市”等类似的表述。

  不过,嘉兴市的事情是确确实实的。到10月底,该市有13个试点签约换房或搬迁农户已达11649户,完成农民拆迁8174户,在建已建安置公寓房、安置联排房、单体房分别为10587套、2798套和599套。仅嘉兴七星镇、龙翔街道等三个试点乡镇街道,已通过宅基地统筹建设,置换出近万亩宅基地,可作为工业与建设用地。其原则是“将宅基地和承包地分开,搬迁与土地流转分开;以承包地换股、换租、换保障,推进集约经营,转换生产方式;以宅基地换钱、换房、换地方,推进集中居住,转换生活方式”。

  在此之前,根据一些媒体报道,国土部正在酝酿新版土地调控,其主要内容是“农地入市”解困高地价。

  我们说,农村土地可以流转,这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上已经得到肯定。农村土地流转所得的资本也基本用在农村、农地上,但农村土地流转与城市房地产市场根本上是两码事。如果两个土地市场能够沟通,那么城市的高得离谱的地价、那些几十亿上百亿的“地王”必定受到致命打击,可是由此却不能保障农业用地,其可能引起的后遗症无法估量。因此,这个办法在可见的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是根本不可能实行的。

  直接能够缓解目前高地价的是特大城市(也是地价高得离谱的典型地区),也即京津沪穗周边农村的宅基地“入市”,也就是让许多“小产权房”合法化,能够进入合法的流通渠道。可是,宅基地流转是有限的。一是大城市市郊宅基地有限;二是即使这些有限的宅基地得到允许可以流转至城市房地产市场,也肯定有许多限制,否则在市场诱惑的冲动下流转的将不止是宅基地,那样可能产生的后续问题就大了。

  有限的宅基地流传,对打压高地价的作用也是有限的。而一切有限的作用,在目前阶段都有可能反过来,变成涨价的动力。大城市市郊部分宅基地入市的结果完全可能是“小产权房”价格骤涨,而城市房价高企依旧。

  现在国土资源部正式否认“农地入市调控房价”,但目前的高地价问题依然没有解决。

  我们以为,其实现成的办法是有的,那就是两年限期开发令。

  当前房价快速上涨的集中表现是开发商“囤地”及炒地现象。其实,中央宏观管理层无论对房价上涨过快还是囤地、炒地现象,都是有所警觉的。现有的制度和政策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制止或解决这些问题。对此中央颁布了“两年土地开发令”,规定开发商拿地之后两年内必须开发,如果闲置两年将被无偿收回。该“令”颁布已有几年,全国不知有多少批租土地闲置,可是迄今为止在全国范围内没有依“令”无偿收回过一块土地!假设,收回过一块价值上亿的土地,那么,今天还会有那么多人争相去当“地王”?今天的地价还会这么高吗?今天的房价还会继续上涨而不稍稍下来点吗?

  而且,从最近一两年各地涌现的节节高升的“地王”来看,最新的趋势是大型国有企业——特别是央企——参与高价竞拍的热情越来越高。由于这些大型国企与政府有天然的纽带关系,今后如果出现了它们闲置或囤地的情况,要依法收回,恐怕难度更大。

  那些鼓吹通过“农地入市”来抑制房价的人士将当前中国房地产市场的问题简单地归结为城市土地资源稀缺这个原因,事实上,这可能是处于高速城市化进程中的中国楼市病症的重要原因,但决不是唯一原因,在当下,甚至也未必是主要原因。

  读者的话 广播电视给著作权者付费真能落实?

  近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签署第566号国务院令,公布了《广播电台电视台播放录音制品支付报酬暂行办法》。办法指出,广播电台、电视台可以就播放已经发表的音乐作品向著作权人支付报酬的方式、数额等有关事项与管理相关权利的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进行约定。

  实际上,早在1990年就已颁布实施的《著作权法》明确规定,广播电台、电视台播放他人未发表的作品,应当取得著作权人许可,并支付报酬。广播电台、电视台播放他人已发表的作品,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但应当支付报酬。按理来说,《著作权法》是国家大法,理应受到严格遵守。但遗憾的是,近20年来,几乎很少有广播电台、电视台会真正主动想着给著作权者付费。

  因此,虽然如今又多了一种新的规定,但从本质上来说,这个规定其实只是对以前相关法律制度的重申与细化,本身并没有太多改变。如果广播电台、电视台保护知识产权的观念与意识始终不能真正树立起来,如果执法监管部门始终不能严格执法,如果广大著作权人本身始终不能具有敢于与广播电台、电视台较劲的精神,那么,对于这个新办法的实施前景,笔者只能表示谨慎的乐观。读者 阮占江

  来信一 水价下调虽好 改革价值诉求更重要

  在全国许多地方不断传来“水价上调”消息的时候,齐齐哈尔市却反其道而行之。近日,齐齐哈尔市决定,从今年11月起,综合水价由今年初每吨4.2元调至3元。

  基于普通群众的感性来说,水价下调肯定是利好,每个月的家庭开支可以节约一点了。但如果我们基于公共理性,面对政策利好,我们必须思考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这种政策利好会不会导致公共利益受损,这种利好具不具有可持续性的基础;二是清清楚楚地享受政策利好,而不能是一笔糊涂账。

  自来水,是基于人们生活必需基础上的产品,该怎么给它定性,是公共产品、半公共产品,还是完全的商品,这是自来水定价机制的前提。因此,相比调低水价的利好,齐齐哈尔市“未来的水价将坚持公益性原则”的承诺更重要。对广大人民群众来说,现在最希望看到的,就是将“公益性”的政府承诺变为法律承诺。

  同时,一个特定地区在一个特定时期的水资源是宝贵的,是有限的。自来水的供给,不能因为调低了水价,导致一些人奢侈用水,出现“水荒”现象;或者自来水厂为了节约成本,降低自来水质量,导致人们喝不上清洁卫生的水。同时,不能因为调低了水价,导致水资源过度开发使用,影响子孙后代的生活。

  对另一个问题,政策利好的透明性问题,也就是透明的水价形成机制问题,也非常重要。表面上看,“供水企业出现的亏空费用由齐齐哈尔市政府负担”,似乎减轻自来水用户的负担,但我们必须明白,政府是非营利性的组织,政府的钱都来自纳税人。“羊毛出在羊身上”,没有透明的水价形成机制,政府补贴给供水企业的亏空就会是一笔糊涂账,最终还是需要纳税人来负担的。只有让水价形成机制透明,人民群众才能监督政府给供水企业的补贴应不应该,是多是少。

  郭文婧 (湖北 职员)

  来信二 上海迪士尼“全球最小”不丢人

  国家发改委23日公布“上海迪士尼乐园项目通过核准”,项目建设占地116公顷。据换算,116公顷大约为1740亩。

  有人就此给上海迪士尼戴上了“全球最小”的帽子。有人认为,这似乎太小家子气了,与上海国际大都市的身份难匹配。而笔者认为,这倒是体现了政府基于民生考量后的正确抉择。

  首先,从经济角度看,上海迪士尼虽是中美双方共同筹建经营,但未来并非只喜无忧。纵观全球迪士尼经营现状,可谓十分不景气,香港迪士尼不一直处于亏损状态吗?迪士尼落户上海,并不意味着只重文化交流不看经济效应,尤其是对地皮并不宽裕的上海来说,怎能不考虑投入产出的现实问题呢?

  其次,迪士尼作为美国文化符号,落户上海,倒是符合这个城市“海纳百川”的个性。然而,长时期的异域文化传入,已让上海少却了中国文化的传统气息。在全球经济风起云涌的当下,文化间的某种“较量”,已然影响到各国国际形象和地位。

  由此看来,上海迪士尼“全球最小”不仅不丢人,反而说明我们在资金引进、文化引入上,日益理性和成熟了。对迪士尼这位熟悉又陌生的客人,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或许大家并不明晰,但是我们知道“外来的和尚”未必全会“念经”。

  杨海东 (上海 职员)

  来信话题 城市“不宜居”源于生存压力

  住建部政策法规司副司长徐宗威23日表示,中国城市的建筑密度太高、环境质量不尽人意、人际交流淡薄,不符合宜居的标准。

  请先解决住房问题

  就我国目前城市发展阶段而言,根本就不是讨论什么宜居不宜居的问题,而是能不能让最广大的贫弱群体住上房子的问题。

  一个表面再光鲜、楼层再高、马路再宽的城市,如果像现在这样大量的低收入者、打工群体,要么就是“蜗居”,要么就是居无定所,这样的城市谈何宜居。充其量也只不过是富人的宜居。

  目前,除极少数发达大城市具备较雄厚的财力物力,可以承担起逐步建设宜居城市的目标之外,恐怕我国大量的城市对于所谓的“宜居”还只是一个说起来上口、听起来动听的“概念”。毕晓哲 (河北 职员)

  根源在于生存压力

  中国城市人情淡薄,不符合宜居标准——这样一句话,让人读来百味杂陈。

  人情淡薄的城市,远去的不仅是人情,其实还有附着在人情之上的人文精神。提及这个令人忧患的问题,我们眼前马上便会浮现起这样一连串的字眼:人心浮躁、拜金主义、利益驱动、信任危机……不能否认,传统的沦落当然有功利价值观的渗透使然。然而在我看来,这却不是主要因素。真正的根源在于,前所未有的生存压力和生命焦虑感,让我们精疲力竭,已经无力再去维持对人情的信仰。 陈一舟 (山东 职员)

  谁应对“城市不宜居”负责

  城市不断演化的过程,也是人的需要随社会财富增加而变化的过程,城市发展的重要目的就是满足人的需要,不仅要保证人的衣食住行,而且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宜居标准的落空是与人的需要背道而驰的。

  国内首份《中国城市品牌价值报告》显示,我国四大直辖市存在一个“软肋”——在宜居指标方面得分都比较低。这是由于目前城市的发展,重物轻人,重增长轻发展,重利润轻公益,视觉污染严重,导致城市环境恶化,破坏了城市发展的基因。固体废弃物、水污染等增多,成为城市生活中的一大问题,影响了居民的生活生存质量。

  “城市不宜居”背后是“见物不见人”的陷阱。因此,面对“中国城市不符宜居标准”的指责,笔者以为,城市管理者和政府部门应从以增长取代发展,以破坏换取建设,把GDP的增长等同于发展的“经营城市陷阱”做出华丽的转身姿态,否则,就是对公众意志和意愿的违背。 朱四倍 (河南 教师)

责任编辑:李孟漪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