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综合

哥本哈根会场外 “低碳一族”在行动(图)

来源:新华网
2009年12月08日13:17
  北京时间12月7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在丹麦哥本哈根召开。而此前,在民间,在我们身边,越来越多的人,为拯救我们的地球母亲,正尽着一己之力

  

  12月7日,复旦大学学生用自制道具在校园内进行低碳生活方式宣传。 新华社记者 刘颖 摄

  每天临睡前,王亮都会完成他的“必修功课”——登陆一家网站,用网站上的一个特殊计算器加加减减,并记录下一些让人看了有点儿摸不着头脑的文字:“洗热水澡,耗碳0.42KG;用笔记本电脑四小时,耗碳0.052KG;开车两公里,耗碳0.44KG;丢一公斤垃圾,耗碳2.06KG;看电视一小时,耗碳0.096KG;听音响一小时,耗碳0.034KG;买一件T恤,耗碳4KG;熨衣服,耗碳0.02KG。”

  原来,王亮是在写他的碳排放日志,也可以叫“碳足迹”日志。“碳足迹”这个概念来源于英国,用来测量团体或个人每日因消耗能源而产生的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

  王亮坚持记录“碳足迹”,已经有一年时间,不仅如此,他还严格执行自己制定的“减碳计划”——尽量乘地铁上下班、爬楼梯上下楼、减少买衣服的次数、随时切断电器的电源、不用洗衣机甩干而是自然晾干衣服、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用环保购物袋、发电子贺卡……

  如今,像王亮这样为节能减碳而身体力行、倡导“低碳生活”理念的人越来越多。所谓“低碳生活”,是指尽量减少生活中所耗用的能量,从而降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简单理解,“低碳生活”就是返璞归真地进行人与自然之间的活动。

  北京时间12月7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在丹麦哥本哈根召开。峰会举办前,“低碳生活”已经成为媒体版块上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低碳一族”也一下子被置于聚光灯下,受到广泛关注。

  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被誉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各国政要云集于此。作为最大的发达国家,美国在11月25日宣布,将在气候变化峰会上承诺,到2020年时,美国温室气体排放量比2005年减少17%。而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政府也在11月26日宣布减排目标,决定到2020年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减少40%至50%。

  但是,一次会议无法彻底改变人类的命运,各国政要也不是救世主。节能减碳,还需要依靠每一位地球成员的共同努力。

  眼下,在豆瓣网,关于“低碳生活”的讨论最为热闹。网友们不仅分享“低碳”信息,交流“减碳”经验,也会举办如“旧物交换”、“绿色骑行”等活动,将“低碳生活”的理念付诸行动。在北京举办的校园环保大赛,“低碳生活”成为出现频率最多的词汇,学子们发挥创意,为“节能减碳”出谋划策。此外,“低碳住宅”、“低碳汽车”、“低碳服饰”等产品也逐渐进入人们的生活。

  就在不久前,安利公司与大洋网共同推出了一项“低碳生活”的网上调查,大约有1.7万职场人士参与。本次的网络调查显示:73.08%的职场人士有双面使用纸张的习惯;83.33%的人到超市购物会自备购物袋;79.49%的人会自觉将空调温度调至26℃或以上;83.34%的人愿意参加环保志愿者组织的环保活动。

  “我们每个人每天的一举一动都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罪魁祸首,我们有义务为地球母亲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以弥补自己的过错。”说这话的王亮,从记录碳排放日志开始行动。“看到有网友"晒"碳排放日志,就尝试着也记录一下自己的。一个星期下来,发现这个数字真是惊人。从那时起,我就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我想看看,如果像环保组织倡导的那样,减少每天的碳排量,我的生活会发生怎样的改变。”

  经过一年努力,王亮的碳排量已经从原来的每天16千克降至7千克左右。“这就像是一场充满惊喜的旅行,”王亮说,“你会发现,"低碳"并不是一个标签,也不是环保人士的专利,而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生活习惯,是寻常百姓的柴米油盐。一旦投入进来,你就无法停止脚步。”

  远不止一个王亮。在城市里,有这样一批人,追求的不再是名牌奢侈品,而是过一种自然简单的日子。他们是曾经的“乐活族”或“绿领”,但现在,你可以称他们为“低碳一族”了。

  广告公司部门经理马晓倩在日常生活中,吃天然食品、穿棉质服装、乘地铁上下班。最近,她还开始热衷于DIY一些包包和衣服。她经常拎的购物袋,就是自己用旧衣服做的。“在我看来,商场里卖的环保产品材质天然,可以循环利用。可是这些产品在生产过程中还是需要耗费资源、能源,还是会产生二氧化碳。而如果自己动手制作,不仅真正环保,更是属于你自己的"独家品牌"。只要动用创意,时尚与环保也能很好地结合起来,把时尚生活环保着过。”

  有时候,马晓倩的“低碳生活”理念也会遭遇误解。不少同事都换过两辆车了,月薪过万的她却一直没有买私家车,同事都笑她是“守财奴”;请朋友吃饭,她坚持只点能够吃完的分量,绝对不允许浪费,老公事后抱怨她这样“很没面子”。但马晓倩依然我行我素,“我"不差钱",只是习惯了环保的生活方式。”

  可是一到周末,马晓倩经常去郊区植树,价格不菲的植树花费,一下子让同事们对她的抠门印象大为改观。“这么做是为了抵消自己经常坐飞机所产生的碳排量,这种做法正是目前比较流行的"碳中和"”。马晓倩解释说。所谓“碳中和”,指的是人们计算自己日常活动直接或间接制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通过植树或其他环保项目去抵消大气中相应的二氧化碳量,即排放多少二氧化碳,就得补偿多少。

  越来越多的“骨灰级”环保人士,会在专门的碳汇网站计算自己的碳排量,然后支付相应费用,网站再用这笔费用投资给节能减排项目或是用于植树。当然,这样的交易方式在中国才刚刚起步,并不是每个人都有经济实力为自己的碳排量直接“买单”。据“低碳中国论坛”执行副秘书长林辉介绍,“少数责任感强的企业和个人已经开始做出表率行动,主动购买碳排放额度,但基本上属于公益层面。”

  作为研究生二年级的学生,陈静思就选择了力所能及的方式节能减碳。上个星期,她参与了一个名为“互联网森林”的公益活动,在网上回答了包括“您的笔记本电脑是否可以以待机取代屏保”“今天是否可以手洗一次衣物”“您是否能选择购买应季的蔬菜和水果”等10个问题,回答完问题后,网上显示“您总共减排二氧化碳2406.1克,相当于种植了0.13148棵树。”

  “在网上做完承诺,我也会在生活中积极完成目标,从点滴小事做起,为减碳做贡献。我会不断发动同学们来参与这个活动。”陈静思说,“以前同学们在网上碰到,都会问,"今天你偷菜了吗?"而现在大家问的是,"今天你减碳了吗?"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低碳会成为最主流、最时尚的生活方式。”陈静思这样说。

  并不是所有人都这么乐观。“低碳生活理念正逐渐被更多中国人所接受,但总体来看,比例并不是很大。广大民众对气候变化的认识深度还是不够。”林辉说,“应该加大宣传普及力度,鼓励民众从家庭生活、办公工作的细节开始,积极践行低碳理念。虽然每个人的减碳数量有限,但我们这么多中国人加起来,就是大数字、大贡献。”(实习生李茜)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黄珊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