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综合

关于世界屋脊上一支建筑铁军的采访手记

来源:新华网
2009年12月10日15:54
  新华网拉萨12月10日电 题:成为“极限战士”的五个关键词——关于世界屋脊上一支建筑铁军的采访手记

  新华社记者李柯勇、文涛、拉巴次仁

  他们身心疲惫,每个人都面色灰黑,晒脱了皮,嘴唇开裂,衣裤溅满泥浆,在烈日、暴雨、风雪下,眉头紧锁,吃力喘息。

  他们被称为“极限战士”。在“世界屋脊”之上,在“天路”青藏铁路南段,他们挑战生命极限,仅用不到两年,建起了一座“天上的街市”,成为中国建筑史上又一奇迹。

  [关键词一]煎熬

  2007年,中国中铁建工集团接到一项艰巨任务——在藏北交通枢纽那曲,建设一座占地面积相当于26个“鸟巢”的巨型物流中心,作为青藏铁路关键配套工程,以促进西藏经济社会发展。

  且不说工程量如何浩大,来自内地的建设者首先要闯过一道难关——生存。

  那曲平均海拔4450米以上,全年有三分之一时间刮着大风,年均气温零下2摄氏度,氧气含量不到内地一半,一个感冒都可能致命。人们说:在这里睡觉就是奉献。

  2007年10月的一天,测量员吴培利去测一个小山包。下着大雪,她背着10来公斤的仪器,一步一滑地往上爬。不到10米就走不动了,头晕、胸闷,心脏仿佛要从嗓子眼跳出来。她仰面倒在雪地里,大口大口地喘着气。在平原很轻易就能做完的作业程序,在这里每一步都要费很大力气。走200多米就花了3个多小时。

  为了省时间,她没去吃午饭。下午刮起了大风,风大得能把人掀个跟头。她走到测量点,把仪器放下,等风小一点再测。风雪交加,天很冷,小山包上无遮无拦,想躲都没有地方躲,又冷又饿的吴培利就那样一直等着……

  总共500米的距离,而这个40岁、个子不高的柔弱女人整整走了6个小时。

  那时工地上连女厕所都没有。为了不尴尬,她每天早上出门时坚持不喝水,晚上回宿舍第一件事就是抱着水猛灌。干燥,使她的嘴唇长期结着一层血痂,风大时沙子粘在嘴上都不敢擦,一擦就流血。

  “时间长了几乎忘记了嘴唇的存在。”她说,有次跟人打招呼,嘴唇一张,就被撕扯得血淋淋。现在大家打招呼都不开口说话,脸上也不带任何表情,只是微微点点头。有工友戏称这是“高原上的特殊外交礼仪”。

  建设高峰期有6000人参战。在劳累和环境的双重折磨下,员工们最少瘦5公斤,最多瘦25公斤,仅按平均10公斤计算,那就是把6万公斤血肉留在了雪域高原。

  要创造奇迹,必须战胜自我。自2007年9月28日开工至2009年6月28日竣工,“极限战士”们在近两年的煎熬中建成了世界海拔最高、我国西部最大、代表国内先进水平的现代化物流中心,人称“天上的街市”。

  [关键词二]勇敢

  明知千难万险,依然挺身而上,这就是——勇敢。

  2007年10月中旬,工程进度要求:关键项目——混凝土搅拌站必须在年底前建成。那曲已入冬,最低气温零下30摄氏度,这几乎是一个“不可完成的任务”。搅拌站站长康京彪深吸了一口气,朝30多个兄弟一挥手:“上!”

  他们只用了18天。就是在内地,要建成如此规模的搅拌站也要40天。

  在那段难忘日子里,一个叫张海洋的小伙子,连续高强度施工,晕倒在工地上,被送到卫生所治疗,醒过来后趁医生不在,拔掉手上的针头,又回工地继续干活。

  “你不要命了!”康京彪呵斥他,命令他立即回到卫生所。小伙子死死攥着手上的工具,眼里含着愤怒的泪水说:“康头,弟兄们都在玩命,你让我躺在医院里,我丢不起这人!”

  用张海洋的话说,那时大家都憋着一股劲,不为别的,就是不想成为延误工期的罪人。

  工地上到处都摆放着氧气瓶,谁难受了就吸几口氧,缓过劲来再接着干。原定是24小时三班倒,可到了交班节点,谁也不愿意下工地,怎么劝都没用。大家每天工作时间平均达到16小时。

  就在混凝土从搅拌机冒出来那一刻,康京彪独自来到一处小山坡,对着宽广草原发出一声雄狮般的怒吼。一阵发泄,这个35岁的大个子男人一屁股瘫坐在地上,仰望着眼前的雪山,泪流满面。

  [关键词三]智慧

  高原施工中的智慧,常常是“逼出来的智慧”。

  2008年11月,一天早晨,一台挖掘机打不着火了,原因是严寒和缺氧。各种办法都不管用,最后有人抬来一瓶氧气,拿着氧气管对着发动机进气门吹了5分钟,再打火,居然着了!没想到,救人的氧气还能救活机器。

  “极限战士”从艰难中突围,完成了一系列科技创新。攻克了在多年冻土区域建筑施工的世界性难题;解决了地形复杂区域测站点不通视,常规工艺无法进行测量的问题;解决了既能保证墙体轻质效果而又不增加结构自重的老大难问题;建成了青藏铁路第一座下穿既有线桥涵,这在世界铁路建设史上也是首次……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们的“绿色智慧”。那曲是我国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之一,“极限战士”精心保护施工区内每一块草皮,还创造了人造湿地海拔最高的世界纪录。

  [关键词四]兄弟

  有一次,卫生保障部护士李晓艳护送一位生病工友去拉萨,刚把病人抬进救护车,一阵大风刮来,把这个瘦弱的姑娘吹得满地乱滚。她爬起来第一件事,就是赶忙给工友挂上吊瓶。

  今年2月一天,食堂管理员齐晓峰早上起来做饭,因为缺氧,晕倒在厨房里。同事把她扶到卫生所,插上了氧气管,吃了药。一个多小时后,她慢慢缓过来,立刻回食堂,给大家做出了一顿热乎可口的早饭。

  2008年10月初,有记者到那曲物流中心工地采访。谈起这两年的艰辛,在场的十几条硬汉竟同时失声痛哭。当时记者感叹:“这么多年,见过很多人为亲情或某个感人的细节掉过泪,还没见过一帮大老爷们为了共同的事业这么哭过!”

  如火、如铁、互相关爱、患难与共的兄弟之情,成为“极限战士”们强大的力量源泉。

  [关键词五]柔情

  一次,项目经理吕立峰正在输液,突然接到工地的一个电话,他拔下针头,开车就走,满手淋漓的鲜血顿时浸透了衣袖……我们见到了这位英雄的妻子刘小丽。意外的是,她告诉我们,他俩两年前就悄悄办了离婚手续,而12岁的儿子和单位同事至今全不知情!

  那是一个令人心碎的故事——

  2007年,一得知那曲物流中心要开工,吕立峰就报了名。而妻子坚决不同意,一是觉得没人照顾家;二是担心他的身体,那时他刚在青藏铁路工地上干了五年回来。

  吕立峰说:“企业现在要啃硬骨头,需要我的时候,我不能当瘪三。”

  刘小丽说:“两条路:要么你去那曲,要么咱们离婚。”

  吕立峰既想去那曲也不想离婚。

  刘小丽想到了一个自认为两全其美的方法,托熟人、找关系,为丈夫联系到了在一家上市公司工作的机会,月薪过万元,可吕立峰得知后毅然拒绝。

  他说:“我从15岁起就在中铁建工,是公司里一个一个师傅把我从一个普通的钢筋工培养到现在,我对公司有感情。我爱公司就和爱你和儿子一样,要我舍谁都像是在要我的命。”

  “那就只有离婚这一条路了。”妻子终于怒了。

  眼看着去那曲的施工队伍已陆续集结,随时待命出发,吕立峰含泪在离婚协议书上签了字。

  说起这段往事,刘小丽也落泪了。她清楚,吕立峰不是一个绝情的男人,他深爱着妻儿,只是爱的方式有点特别。

  在他们离婚前,吕立峰回家探亲,主动提出带儿子上游乐场玩,刘小丽打心眼里高兴。可晚上回来,却见儿子嘟着小嘴不高兴。原来,这爷儿俩没有去游乐场,一整天,吕立峰就带着儿子,到北京各个自己参与修建过的工程参观去了。每到一处他都带着儿子转一圈,向儿子炫耀:“这是爸爸参与的杰作。”

  后来孩子实在走不动了,吕立峰就把他背在背上继续参观,还说:“你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考上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为祖国建设出更现代化的高楼大厦。”

  儿子告诉妈妈,那天,爸爸背着他走了十几个地方……

  如今,这对离异夫妻表面上一切如常:吕立峰经常打电话来问家里的情况,而刘小丽也记挂着工地上的安危。当然,两个人之间还一个特殊的同盟——瞒着儿子,不能让他幼小的心灵受伤害。

  两年来,他俩谁也没有另寻幸福。

  “你们是不是还想破镜重圆?”记者问。

  刘小丽低头不语。这是一种怎样的情缘?剪不断,理还乱,复杂,纠结,难以言说……一种深沉的感动涌上记者心头。在“极限战士”那一张张疲惫而坚毅的面孔背后,我们体会到了什么是“侠骨柔情”。
责任编辑:张勇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