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综合

中美暗战技术壁垒 中国制造常“背黑锅”

来源:人民网
2009年12月11日14:11
  10月23日,上海热度不减,中美全地形车产业外展会议间隙。

  浙江休闲运动车行业协会秘书长应刚毅,义无反顾地把吉布?穆伦“逼”到了墙角,体型上看他们并不是一个重量级,但并不妨碍应刚毅对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CPSC)表达不满——在他看来,美国用技术壁垒把中国全地形车产业逼到绝境。

  穆伦很职业地扶了扶眼镜,微笑着打量这位小个子,无奈地耸耸肩膀,“今后中国出口企业必须提交一份行动计划并被美国批准,这是前提。”

  引发激烈争论的全地形车(ATV),亦称“沙滩车”,这种集娱乐、体育、旅游一体的特种车辆,可在沙滩、河床、林道等多种地形使用,在欧美等发达国家非常流行。2000年以前,全地形车生产技术还被美国、日本等少数发达国家垄断,属于价格昂贵的贵族运动。

  九年前,行业格局被“中国制造”改写。

  2001年,物美价廉的中国全地形车出口,轻松成为对美最大输出国。与此同时,中国全地形车迅速抢占全球市场份额。2008年,中国全地形车出口金额达4亿美元左右,产量约占世界全地形车总量的40%,欧美日一些传统全地形车企业丧失价格优势退出市场,贵族运动开始走向普及。

  大好形势下,美国一项法案让远在中国的应刚毅们“一夜回到解放前”,今年出口美国全地形车数量骤降,“出口大户”金华甚至无一批产品入美。

  美国法案逼企业入死胡同

  4月13日,美国《消费品安全改进法案》生效,打了中国企业一个措手不及。

  金融危机让美国政府捂紧钱袋,这份CPSC法案体现前所未有的苛刻——所有全地形车进口商都要提交一份合格的“行动计划”和含铅认证、符合美国国家标准的第三方检测报告,“否则都视为违法行为,将面临严厉的处罚”。而此前,美国并没有针对全地形车的强制性标准。

  美国设定“安全标准”,意在限制中国廉价全地形车大量涌入美国。

  一位官员私下向记者透露,制定标准要有一个执行期,不能一下子把产业治死,美国突如其来的法案是非常典型的技术壁垒,实际就是针对中国企业的。事实证明了这种判断,美国行动计划批准速度极其缓慢,截止2009年9月4日,CPSC官方网站公布的全球获批准企业(含进口商)共25家,中国仅有5家企业获批,这意味着大部分申请企业无法出口。

  CPSC还要求提供符合美国国家标准的第三方检测报告,但第三方检测机构不明确,目前该检测认证只能在美国完成,这也大大增加了企业的认证时间、费用。

  “寒冬”突袭将中国全地形车企业逼向死亡边缘,上游产业和外协配套厂家损失惨重,应刚毅对本刊记者无奈地摊了摊手,“今年3月到8月ATV行业基本就没有出口到美国去,就是零。”

  作为第三届中美消费品安全峰会的核心,中美全地形车产业外展会议格外引人关注。魏传忠副局长领队的国家质检总局、特纳鲍姆主席领队的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反复进行交涉,众多中国全地形车生产企业与美国进口商表现敏感,沟通让多方“脑力透支”。中国企业迫切希望美方政策松口,迅速打回美国市场,但CPSC却异常低调地坚守严谨口风,以保障安全为挡箭牌。

  “作为美国联邦政府机构,我们主要职责是对消费产品使用的安全性制定标准和法规并监督执行”,CPSC主席特纳鲍姆女士满脸微笑,这位美国总统奥巴马6月新提名的女主席一直强调产品安全的重要性,多次用美国发生的ATV事故论证“行动计划”的合理性,接受本刊记者专访时她一再表示:“我们也不想破坏和中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我们只是要强调安全。”

  但这个借口几近牵强。记者了解到,早在2007年9月,国家质检总局和海关总署便联合下发《关于对全地形车等产品进行强制性出口检验管理的公告》,正式将出口全地形车纳入法检目录,有针对性地设定五种检验监管方式。2008年8月,全国四轮全地形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上海机动车检测中心负责全地形车行业的标准化归口管理。

  中国有成熟全地形车质量检验体系,安全性可以得到监控,美国CPSC却反应冷淡。

  内因复杂,显然不像特纳鲍姆的言辞简单。

  全地形车企业艰难“挣扎”

  泰州,因胡锦涛总书记家乡而闻名,这座地处苏中的地级市制造业发达。

  9年前,创建于1956年的林海集团开始涉足全地形车产品,成为国内第一个“吃螃蟹”的企业。目前,林海生产的全地形车已达到五大系列近百种车型,一些车型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去年更参与制定12项四轮全地形车国家标准,在业内拥有足够“话语权”。

  林海全地形车最初的目标就是为了打入美国,2002年进入美国后销售量逐年增加,2006年一度达到4599辆的销售高峰。

  这样一家有雄厚实力的企业,同样无法抵挡美国的一纸法案。

  从2008年下半年以来,美国ATV“行动计划”的实施,让林海全地形车在美销售严重受阻,2009年在美销售量为零。林海集团副总经理曹德广对此忧心忡忡,他的担忧还远不止这些,“我们很多的技术、设备都是围绕这个产品进行投入的,现在一下子停下来了,整个投入受到巨大影响。”

  10月22日,记者跟随国家质检总局、CPSC一行来到林海厂区,机械设备完善,实验设施齐全,但严重闲置,工人稀疏可数。在试车区,5辆全新林海全地形车伴随着轰鸣声在模拟路面上进行着各种复杂试验,虽然平时喜好红色的特纳鲍姆刻意低调换了一身深灰色套装,但人们还是能很轻易地看出她脸上的意外和尴尬。

  中美间的斗智斗勇依然在继续。

  CPSC国际项目与政府间事务司长理查德?奥布莱恩,这位有些谢顶的“老江湖”曾有多年外交官经验,与国家质检总局检验监管司司长王新交谈时,他毫不吝惜地将赞美送出:“当我还是小孩子的时候,我便十分喜欢摩托车,今天在林海集团看到了很多,我仿佛回到了过去。”

  王新睿智地将话锋一转,“奥布莱恩先生,您看到中国那么好的企业和产品,因为美国"行动计划"而无法出口,美国消费者无法使用中国全地形车,这是多么巨大的损失?”奥布莱恩一时愣神,无言以对。

  无论如何,CPSC成员一行到来,还是给包括林海集团在内的全地形车企业带来了希望。

  特纳鲍姆考察后表示,林海集团严格的产品生产流程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她希望林海集团多了解、研究美国的相关法规,多与CPSC专家联系、沟通,寻求帮助。

  曹德广紧张地关注着美方一举一动,他向本刊记者表示,希望产品能够尽快地销售到美国市场,但很多事情不是企业能做得了的,“我们希望通过中美沟通契机保障我们的利益,同时能够在市场规范上得到整顿。”

  对于走到了生死关头的浙江、重庆、江苏等地近400家全地形车企业而言,与CPSC的沟通也许是唯一稻草。

  中国制造:“受害者”常“背黑锅”

  美方更愿意用“技术措施”来隐讳,但技术性贸易壁垒厚墙可见。

  美国强制执行新的全地形车标准,不仅全面禁止三轮全地形车,还对四轮全地形车的安全配置、性能、速度、免费操作培训等进行强制规定。

  “我们希望制造企业能够在产品设计、产品原材料以及生产流程当中都纳入更加安全的标准。”特纳鲍姆对本刊记者如此解释。

  “从加强消费者安全角度,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们并不希望这些措施过度地阻碍了贸易发展”,王新一直马不停蹄地忙碌着,对美沟通他经验丰富,“从实际情况来看,对美出口的全地型车近一年来大幅度下降,主要原因是美方出台的技术措施,使得一些企业难以跨越,或者跨越过程当中要花很多时间。”

  对CPSC的“行动计划”,王新并不十分意外,他表示,目前贸易措施壁垒和关税壁垒使用已经越来越少,而技术壁垒因其隐蔽性强、容易设置、具备合法性,被发达国家频繁使用,安全、环保、健康、反欺诈都是理由,借口很多样。

  无法回避的现实是,在技术法规博弈中,中国明显处于劣势地位,常常成为“最大受害者”。

  以这次全地形车技术法规为例,中国出口产品多、销量大,容易被国外技术措施重创;再者,中国全地形车对于工艺改进、原材料替代上,没有发达国家来得快,“转身”成本太高。贸易规则就是这样残酷,任何一项贸易措施都不会针对特定国家,看似公平却充满“杀机”。

  还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盲点,产品质量问题不能全归罪于制造商,中国制造某种程度上正在“背黑锅”。

  “只要我们的产品出了问题就是中国制造出了问题,这是不公平的。”王新向本刊记者直言,从全地形车召回案例看,产品质量原因是复杂的,既有制造商的责任,也有设计商的责任,还有进口商、销售商在内其他利益环节的因素,并不一定都是我们生产企业的责任。

  他举了一个例子,一些全地形车是根据品牌商要求生产的,如果在设计过程当中缺一个灯,生产商不能随意加上,设计不符合标准导致产品不符合标准,但你不能怪制造商。

  好在,中美已经在这方面达成一致。质检总局加强对制造商监管,CPSC加强对进口商和品牌商监管,这种责权划分有利于厘清责任。

  中国企业要变得更聪明

  发布风险警示通告,解释CPSC“行动计划”,帮助企业尽快获得美国认可——国家质检总局为扫清出口障碍奔波,肩负为中国制造正名的重任。

  魏传忠副局长对中美全地形车产品贸易尽快恢复抱有信心,他认为中美双方相互理解是解决问题之道。

  事实上,中美交流效率颇高。第三届中美消费品安全峰会、中美全地形车外展会议三天内辗转无锡、上海举行,此间双方不仅参观了泰州的生产企业,还造访了上海国家机动车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进行了“最全面深入的沟通”,成果也堪称显著。

  10月26日,国家质检总局和CPSC联合声明在北京出炉,其中首次指出,美方保证外国生产部门有必要充分了解美国联邦政府对该产品所做出的安全要求,“当一方制定消费品安全技术法规时,考虑另一方的意见。”

  措辞背后隐藏着巨大的利益博弈,中美将意见落实纸面实属不易。但交流无法掩盖既有分歧,中美全地形车贸易想走出低谷,仍然需要一定时间。

  金融危机使矛盾加剧,中美贸易摩擦并不偶然。一位企业家对记者表示:面对发达国家频繁的技术标准和技术法规,中国企业缺乏应变能力。记者了解到,一些中国全地形车企业对美国技术法规不了解,在递交行动计划的时候,一遍又一遍地达不到美方要求,使得申请周期拉长,出口受到挫折。

  全地形车之外,儿童用品、烟花爆竹、机电产品、打火机、石膏板等几大产品领域都是中美消费品安全的磋商热点。如何跨越技术贸易壁垒,使得高质量的产品顺利出口,某种程度上考验着“中国制造”信息搜集交流水平。中美技术拉锯还在继续,中国企业显然需要变得更聪明。

  “一个是美国新标准,另一个是金融危机,这是双重洗牌”,在应刚毅看来,出口美国平均占到整个行业40%以,一些企业将很难熬下去,但他也相信企业挺过这一关,整个企业的发展依然有前景,重新占据美国市场只是时间问题。

  应刚毅与穆伦的对话还在持续,双方表情依旧严峻,中国企业与美国政府之间,横亘一座巨大的技术壁垒。“中国企业走向海外,这是痛苦又生动的一课”。

  来源:《 大地 》(2009年第21期) (来源:人民网-《大地》)
责任编辑:张勇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