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外滩画报》专区 > 《外滩画报》新闻

哥本哈根:一个环保“大秀场”(组图)

来源:外滩画报
2009年12月15日17:33
尔根·郎基德
尼尔斯-于尔根-郎基德

英国极地探险家潘·哈多站在一个正在融化的北极熊冰雕旁,这是他和世界自然基金会在哥本哈根会议期间合作的一个项目
英国极地探险家潘·哈多站在一个正在融化的北极熊冰雕旁,这是他和世界自然基金会在哥本哈根会议期间合作的一个项目

在哥本哈根市中心的市政府大厦(CITY HALL) 前,竖立起巨大的绿色气球,不断播放来自各国人民对于本次会议的期望。
在哥本哈根市中心的市政府大厦(CITY HALL) 前,竖立起巨大的绿色气球,不断播放来自各国人民对于本次会议的期望。

  专访丹麦“哥本哈根气候网络”主席尼尔斯-于尔根-郎基德

  “不到最后一刻没有人会亮出底牌”

  文、图/ 莫书莹

  Niels J?rgen Langkilde如今是丹麦本地的NGO组织Copenhagen Climate Network的主席,这也是丹麦本地最有影响力的NGO组织之一,负责协助丹麦政府组织了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并为大会提供一些后勤支持,比如说帮助各国代表团预定房间、飞机票等。

  此前,Niels J?rgen曾作为丹麦代表团的成员参加过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1997年在京都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会议,也作为欧盟代表团新闻发言人参加过其他谈判会议。Niels J?rgen本人和本次大会主席康妮.赫泽高是很好的朋友。10日,他在丹麦国会大厦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B= 《外滩画报》

  L= Niels J?rgen Langkilde

  “争取气候会议的举办权不亚于奥运会”

  B:作为一个当地人,你怎么看待哥本哈根会议?我从荷兰飞到哥本哈根的时候曾遇到一个丹麦人,他告诉我,即将到来的圣诞节比哥本哈根会议更让他关心。

  L:我觉得他说得很有代表性,但不关心是不可能的。丹麦政府从一年前就开始反复宣传此次大会,每个人都知道这次会议的重大意义,现在新闻也在连篇累牍地报道会议进程。

  对于这种会议,丹麦人当然也有自己的忧虑。因为丹麦这样的小国家已经很久没有经历过这种阵势了,现在这样的全城警戒,我们非常不习惯。在我们国家是非常随便的,你在大街上走走,市长、部长、首相和王子可能与你擦肩而过。

  B:争取举办气候会议是否也像争取举办一次奥运会或者世界杯一样,需要经过激烈的竞争?

  L:是的,当然是那样。其实丹麦政府在两年多以前就已经决定希望承办这一届气候会议,我不能详细说我们到底与多少国家竞争这次的举办权,不过我可以透露竞争是非常激烈的,过程不亚于你们中国举办一次奥运会。

  B:也有人对于会议本身做出比较负面的评论。我之前看到有报道说,哥本哈根会议本身的碳排放量巨大,几乎等于一个小国一年碳排放的总和,所以他们认为这个会议本身不环保,不知道丹麦政府有什么解决的方案?

  L:是的,你说的没错。你可以看到,在整个会场,我们尽量用了比较节能的方式,但这并不能避免大量的碳排放,所以丹麦政府在早前已经为这次会议购买了大约价值在70万欧元的碳积分。

  B:政府组织本次会议一共花了多少钱?

  L:大约是6000万欧元。

  B:全部的钱都来自于政府吗?这次会议有私人企业赞助商吗?

  L:几乎都是政府掏钱,私人企业的赞助也有,但所占的比例很小。我们还花了一些钱赞助那些来自最贫困国家的代表团和非政府组织成员前来,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必须按照丹麦的意愿行事,我们只是基于公平的原则,为他们提供一个可以发出声音的机会。

  B:你在代表团中的主要工作是新闻发言人,我们一直很好奇新闻发言人究竟比媒体早多少时间知道消息?比如在京都你们早就洞悉了这场会议的结局并不很乐观,所以就会有的放矢地给媒体吹吹风?

  L:我可以很明确的告诉你,多数时候新闻发言人与媒体是在同一时间知道结果的。在我的记忆中,这种牵涉多边谈判的会议只有一次是提早知道会议结果,不过那次的大会主席是一个非常有经验的人,几乎认识所有的与会代表,会讲好几国语言,长袖善舞,八面玲珑。而据我对康妮.赫泽高(编注:本次哥本哈根会议主席)的了解,我认为她还没有这种能力,能提早结束会议。

  “我也不认为欧盟会将目标从20%提高到30%”

  B:你本人多次参加气候会议。许多人都把这次大会与京都会议进行比较,我们都知道京都会议的结局并不是十分成功,能给我们讲讲当时的情况吗?

  L:其实对于各国代表团的成员来说,参加这种会议是一件非常疲劳的事情。比如这次会议要举行整整两周,而在前一周,几乎所有的活动就是协商、协商、协商。大家的工作方式基本上都是这样:把协议中所列的各项条款全部罗列一遍,先处理基本上没什么分歧的,把比较容易达成共识的条款先挪出来,然后开始讨论有重大分歧的。

  而诸如现在大家都非常关心的减排目标以及各发达国家究竟应该提供多少援助资金,其实每个国家手里都有一张底牌,但不到最后一刻没有人会亮出底牌;或者这样说,即便你很早的时候就告诉别人你的底线在哪里,也没有人会相信,他们会问,“你们老板(国家领导人)确认了吗?”

  在京都的时候就是这样。我记得所有的代表都坐在一张非常非常长的桌子上,我们距离美国代表非常遥远,所以其实并不确定他们到底说了什么,只记得在最后一刻大家都亮出底牌,但还是没谈拢。而且由于要讨论的条款实在太多,分歧也太多,所以京都会议期间我们其实直到会议最后也没有完成对所有条款的谈判,所以就需要依靠后来的会议再进行详细讨论。这基本上就是无休无止的。

  B:你刚才一直在说“亮底牌”,这不禁让我想到,美国总统奥巴马本来宣布9日来哥本哈根,现在改为18日,是否意味着他要在那一天亮底牌?你认为美国最终会否提高自己的减排目标?

  L:的确如此,对于奥巴马来说,18日来比9日来意义更为重大,他最后一天来哥本哈根意味着美国最终必然会有一个决议出现。但对于他本人来说,这应该是一个非常难的抉择,一方面所有国家都在等待美国有更积极的态度,另外一方面,如果他真的宣布更大的减排目标,回国后第一个要面对的可能就是那些恨不得杀了他的汽车业、石油工业巨头。我不认为他会宣布大规模提高减排目标,但他大概会选择出更多的钱来支持那些比较贫穷的国家。

  B:丹麦方面对于中国提出的“碳强度”这个概念怎么看待?

  L:当然,许多人认为这并不足够,所以希望中国可以提出一个更明确的目标。现在你们提出这个“碳强度”的概念还是相对模糊的。不过这不是最大的问题,对欧洲人而言,最大的问题在于我们不太了解中国。

  B:那你们了解美国吗?

  L:也不了解。在这个问题上,欧洲人一直觉得美国是很愚蠢的,他们做了一些不够聪明的决策,才导致了现在的局面。欧洲人崇尚的是“精巧而聪明”的做事方式,所以我们在发展的过程中并没有消耗过多的资源,现在所有欧洲国家的减排目标都定得比较高,而且都有信心完成;反而是像美国这样的国家,他们要完成减排目标会非常困难。

  B:我还记得在贝拉中心的第一天,瑞典的环境部长安德里亚斯.卡尔格林就代表整个欧盟强调了立场,他当时表态说如果诸如美国和中国这样的大国能够做出表率,提高各自的减排目标,那么欧盟方面也考虑将减排目标从现在的20%增加到30%。如果真是那样,包括丹麦在内的各欧盟成员国减排目标也各有增长,丹麦人怎么看这个承诺?

  L:如果真是这样,我相信我们这里(国会)内会有一部分人非常不高兴,事实上,刚刚你问这个问题时,从你身后走过的那个国会议员就非常不高兴。

  如果真的从20%增加至30%,欧盟内一些相对不是很发达的国家,比如捷克、波兰等,他们的任务不会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多数任务都要集中于包括丹麦在内的其他国家,任务太重了。所以,我也不认为欧盟真的会将目标从20%提高到30%,但很有可能会多承担一些资金和技术的援助。

  另外我要指出的是,有一些人非常“聪明”,他们把近期目标(至2020年)定得相对低,而把长期目标(至2050年)定得非常高,这其实也是一种推卸责任的做法。谁知道2050年你在哪里?是不是还活着?你可以说大话,将长期目标定得很高,反正完不成也是后代的责任,并不是你的责任。

[上一页] [1] [2]
责任编辑:刘晓静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