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校长推荐上北大提出者:初衷本为选怪才、偏才

来源:中国江苏网
2009年12月21日17:28
[提要] 叶翠微,杭州二中校长。去年,一位学生在北大自主招生中落选,他觉得可惜,便写信给北大推荐,后来该生进入北大并成绩优秀。这启发了叶翠微,今年4月他正式向北大提出校长推荐制,并愿用自己的信誉担保,会将名额用在真正优秀的学生身上。[点击进入专题]
叶翠微很自然地给学生写推荐

     叶翠微相信,随着高考改革的推进,校长实名推荐的完善,终究有一天,他会像现在这样自然、一身轻松的给学生写推荐信。

    叶翠微精彩语录:

    “我本来是打算在学生中无记名投票,把那些偏才、怪才,或高考中没有发挥好的学生推荐上去,但因为关注度很高,不得不采取折中的办法。”——谈校长推荐制的初衷

    “校长实名制带来的革命性意义就在于,让大家看到原来还有这样一条路可以走。那样就可以反哺给初中、小学,让这些孩子可以发挥自己的个性。”——谈校长推荐制的意义

    “中国的高考改革不迈步不行,步子卖得太大了也不行。我就希望,在迈步的过程中,大家多给一些理解和支持。”——希望公众能用宽容的心态看待校长推荐制

    “我们整个社会的心态,还没到校长可以真正说了算的程度。总是有这样那样的猜忌、怀疑。如果总是有这样的眼光,那这样推动的时间和管理成本都将很大。”——分析偏离初衷原因

    “高校具有真正的、充分的自主招生权;整个社会对高校自主招生形成一个良好、理智的认同观;建立起一套被大家自然接受的、信得过的流程。”——对校长推荐制长期走下去的三点建议

    校长推荐上北大提出者:为选拔怪才现实偏离初衷

  眼前的这扇门,温馨亲切。一张可爱的卡通人物画像,贴在正中,许多花花绿绿、各种形状的小纸条,围绕着它,上面写满了学生们的美好祝福和感谢。如果不看正上方“校长室”那三个字,肯定不会想到,这就是杭州二中校长叶翠微的办公室。

  50岁的叶翠微到杭州二中当校长已经10年了,过去的年头中,随着学校的迅速发展,以及他改革创新的思想和做法,他已然成为中学教育界的名人。只是他没有想到,随着校长推荐上北大事件的推进,作为向北大提出施行校长推荐制的第一人,他会成为众多媒体报道的对象,被社会大众所关注。

  今年4月,叶翠微向北大建议实行校长实名推荐制,他承诺会用自身的信誉担保,将名额用在真正优秀的学生身上。7月,北大采纳叶翠微的建议,开始酝酿校长实名推荐制。11月,北大在全国遴选出39所高中,正式赋予这些校长们实名推荐的权利。

  全民热评 给校长戴上舆论枷锁

  “我没有想到,这件事的影响会这么大……我提出这个想法时,并没有想到会成为一个新闻事件。”叶翠微皱着眉头,他不理解本应该顺理成章、很自然的事情,为什么会变成一个新闻事件,并持续一个多月时间,引起全民热评。

  在百度或Google中输入有关“校长推荐上北大”的文字,便会出现几百万条相关信息,其中最多的是负面或否定性的评论。尽管早已过了所谓的新闻敏感期,但还是会有人去评论它,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

  如此强势、密集的关注,让叶翠微很不舒服,他接连用了好几个“尴尬”,来形容和他同病相怜的那38位校长,“我们只能随着舆论走,免得引起一些不必要的负面消息。过于关注以后,谁的手脚都放不开,那最初的目的就很难达到。”

  在叶翠微看来,校长实名推荐其实是一件高成本的事,因为他们需要拿自己的人格、名誉做担保,但板砖一片的现象,不免让他发出“谁敢多事?”的长叹,“我们的社会充满了不信任,对这件事包容度太小,板砖一片难免误伤。”

  确实如叶翠微所说,从7月份北大决定施行校长推荐制后,各方否定的评论便纷至沓来,网友更是否定、责难声一片,“这一定会导致暗箱操作,根本就不需要讨论。”“又有一批校长要暴富了。”“有几个校长讲诚信?”……

  等到了11月9日,北大正式公布推荐中学名单和规则后,质疑声更是接连不断,越来越多评论家、教育家、学者、官员介入其中,对校长实名推荐制存肯定态度少之又少,大多数评论者都不看好它,认为它将会名大于实。

  在这样的情况下,校长们越来越谨小慎微。就连叶翠微也不得不修正最初的想法,借鉴别的中学经验,先成立自主招生领导小组,再对学生综合打分,最后按分数排名进行推荐。“我本来是打算在学生中无记名投票,把那些偏才、怪才,或高考中没有发挥好的学生推荐上去,但因为关注度很高,不得不采取折中的办法。”自己提议的校长推荐制度,会被舆论和社会环境所牵制,逐渐变形走样,是叶翠微最不愿意看到的。

  其实不止一位校长抱怨过自己身不由己。“非不能也,是不敢也!”南开中学校长宋璞在一次采访中坦言,他感到压力非常大,外界对校长的猜忌,公众对学校的不信任,都让他感到难以按照自己个人的意见自主进行推荐,最后不得不以分数来作定夺。

  但也不止一位校长,在公布推荐名单后表示,自己其实没有压力,因为他不直接行使这个权利,校长签名的背后是一个团队、一套机制在负责,校长只不过是一个签字者。源于此,一些学校的推荐语,几个学生几乎一模一样,或充满感性的描述语言。

  本来叶翠微提出校长推荐制的初衷,就是要打破唯分数论的一统天下,但最后,转了几个圈圈还是回到了以分数论成败的老路上去。也许,在没有明确标准而公众要求公平的呼声下,分数依旧最能服众,因为“推荐年级第一名,至少没人不服气。”而且,可以为校长规避很多舆论风险。

  没有偏才怪才 何来推荐

  在校长们逐一公开晾晒推荐学生名单后,最多的质疑是,为何校长们推荐的都是拔尖学生,为何没有偏才、怪才。从最开始,公众便对校长实名推荐,期望颇高,希望校长们能不拘一格降人才,推荐一批偏才、怪才。但最后的结果,让他们非常失望。

  “这39所中学,都是重点。这样的学校中,怎么可能有偏才、怪才?那些人早在初中升高中,甚至小学升初中时被刷掉了。”一位跑教育口的记者,在看到公众质疑后,释疑道,现在的条件下,让这些学校推荐偏才怪才,确实难为它们了。

  南师大附中校长王占宝和他推荐的学生匡超,成为今年所有校长和被推荐学生中,出镜率最高,接受采访最多的人。在王占宝看来,他们还是希望被推荐的学生能在综合发展的前提下,有学科特长,而不是特意地去寻找偏才、怪才。用两天时间就被确定推荐的匡超,就是一个全才。

  武汉三中的工作人员则直截了当地告诉记者,“我们是湖北数一数二的高中,能考进来的学生都是均衡发展的,没有一个偏才。”

  叶翠微推荐学生的初衷里,首先考虑的就是如何能把一些偏才、怪才推荐上去。但他也不得不承认,现在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如钱钟书、吴晗那样的偏才、怪才。

  “校长实名制带来的革命性意义就在于,让大家看到原来还有这样一条路可以走。那样就可以反哺给初中、小学,让这些孩子有生存的空间,可以发挥自己的个性。”叶翠微称自己是一个教育理想主义者,但他并不盲目乐观。“当然,这可能是十年二十年以后才会出现的事,要等这个制度慢慢运作得更规范,更成熟。到那个时候,我认为就会有一批真正的偏才、怪才出来。”

  给国外推荐学生 我一个人说了算

  在采访时,正好一位高二的男生来找叶校长。他开门见山地告诉叶翠微,想得到一封校长推荐信,因为自己打算申请美国的一所高中,去读高三。叶翠微问他叫什么名字,他告诉后,叶翠微低头闭眼,两三秒之后抬头,边说知道这位学生的名字,边夸赞他很不错,并肯定地告诉他会写推荐信,过几天来再来找他。

  叶翠微每年差不多会向美国、英国等国外高中、大学推荐近70名学生。“基本上我推荐的都过关了,而且他们表现都非常好。”给有意愿申请国外学校的学生写推荐信,完全是叶翠微一人说了算,因为在他心里对每个年级排在前面、出类拔萃、有特长的学生都有一本帐。如果遇到不太了解的学生,叶翠微会看学生带来的一些能证明自己能力的材料,或向任课老师、学生了解情况,“有的学生托福考了一百多分,那就不用多说了,我只要看到他是一个人才,就会推荐。”

  “德为首,体为本,学为重。”是叶翠微的人才观,他也是这样要求杭二中学生的。“教育首先要教育的是人,这是它的社会责任。但我们现在把学业排在第一位,不重视身体、心理健康,所以才会有很多高学历的学生一夜之间跳楼。”叶翠微也正是以这三点,来衡量、评价他的学生,判断要不要给他写推荐信。

  相比给北大推荐学生的尴尬和身不由己,叶翠微更享受给国外学校推荐学生的自主性,他用自己的人格和声誉保证被推荐学生的高质量,“我的人格是可以拿出来晒的。”

  “目前,我们整个社会的心态,还没有到校长可以真正说了算的程度。总是有这样那样的猜忌、怀疑。如果总是有这样的眼光,那这样推动的时间和管理成本都将很大。”叶翠微相信,随着高考改革的推进,校长实名推荐的完善,终究有一天,中国也可以走到现在的欧美水平,“就像我现在每天很自然地写这些推荐信。”

  希望十年后自己退休时 推荐制能成熟

  南师大附中的匡超是第一位被确定推荐的学生,也是接受媒体采访最多的学生。当北大公示结束后,记者曾试图联系匡超,被他母亲一口拒绝,“我们都被这事给害惨了,我们已经给学校提出要求,以后不再接受媒体采访。”

  过多的镁光灯不仅让校长们戴着枷锁跳舞,也让这些被推荐的孩子们背上了一份沉重。后来别的中学都吸取前者的经验,推荐名单出来后,不再安排学生和记者见面。叶翠微也拒绝了记者想见见被推荐学生的要求,因为他们尽管被推荐,还要参加高考,“来来往往的人多了,对他们的成长并不好。”

  如今,校长实名推荐制的尘埃已渐渐落定,如何让这条有别于现行高考制度的道路,顺畅地走下去,构架起一座通向高校的立交桥,叶翠微有自己的思考。

  “中国的高考改革不迈步不行,步子卖得太大了也不行。我就希望,在迈步的过程中,大家多给一些理解和支持。”在整个采访中,叶翠微说得最多的,就是希望公众能用宽容的心态去看待这次校长推荐制,给它多一些成长的空间。

  “高校具有真正的、充分的自主招生权;整个社会对高校自主招生形成一个良好、理智的认同观;建立起一套被大家自然接受的、信得过的流程。”这是叶翠微对校长推荐制如何长期走下去的三点建议,而且他呼吁,要想让它走下去,高考必须改革,中学校长要勇敢地站出来。

  50岁的叶翠微还有10年才退休,尽管他不乐观地估算在中国的社会环境下,校长推荐制度要20年后才能完善,他还是希望在退休之时,能看到校长推荐制度的完善,达到他提出时想象的真正内涵。(龚力)

    2009新闻热点人物系列回访:晴隆矿难被困604小时生还矿工:矿难后生活更窘

                            回访凤翔血铅受害者:铅“赶”走长青一半学生

                                捡金女梁丽:怕报复和舆论压力放弃国家赔偿

                            重庆首例重症甲流患者:住院1个月花费17万

责任编辑:renyue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