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中国人获得外国奖项成为越来越多行业的时髦。大到全球行业性奖项,小到智商评级,越来越多的外国元素闯进中国的评选座标。经过30多年的飞速发展,“中国制造”遍布全球,世界前十大公司里多家是中国公司,中国武广高铁26日创下“世界第一”的运营时速,“外国月亮比中国圆”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但“外国奖”比“中国奖”吃香的情况却没有改变。一些企业和个人从“得奖”变成了“跑奖”、“要奖”。一些中国公司或“名人”经常把“某某国际奖获得者”的名号放在最显眼的地方。针对中国人的“国际奖情结”,国外一些人甚至专门创造出针对中国人的评奖。“什么时候中国人的国际奖情结没有了,中国才能成为真正的大国。”斯德哥尔摩大学传媒学教授安德斯·鲍威尔日前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发出这样的感慨。
“国际评奖热”在中国“发烧”
《环球时报》驻日本特约记者经常为一些媒体写稿,并且在网上开博,因此邮箱里经常会有一些推销电话卡或者保险的邮件。不过,不久前他收到的一个邮件却让人非常惊异,这是邀请记者担任某个国际评奖委员会的委员,而且待遇丰厚。邮件来自一个名为“金牌国际汽车配件研究(日本)学会”的组织,内容显得很诚恳,称呼记者是业界“知名而且深受爱戴的关系者”,而记者的工作与汽车毫无关系。邮件还提示记者无须实际参与评奖工作,只要“保持对于评选工作的关心”,即可获得五位数的酬金。
在如今日本经济动荡的时候,这种风马牛不相及,而又从天上掉馅饼的事情,让记者感到很迷惘。记者在一次朋友聚会时说起此事,许多朋友都表示收到过类似的邀请函。有熟悉情况的友人解释说,参加这样的评奖,有一个必要条件,那就是你作为评选委员,必须推荐一家中国相关公司,并确认其参加评奖,才可获得报酬。当然,参加企业肯定可以获奖,不过中奖条件则属于评奖委员会与企业协商的事情……
近年来,中国人对国际评奖热衷的新闻经常传出。一些“国际评奖机构”不但在日本,而且在欧美相当多的国家已经成为一个独特的行业。一些生活在当地的华人,也成了他们试图利用的桥梁。据说如果真的为他们和中国的企业联络,所谓的评奖委员会还会提供“充分”的材料,以展示其评奖的权威性和国际影响力,足够中方企业制作广告之用。
在中国,“国际评奖热”烧及的领域相当广泛。一些制片人、导演热衷于拍摄专门的“搏奖影片”,一个闯关不成就去另一个,许多影片已参加过多个、甚至多年国际评奖,却压根儿没在国内公映过。一些文学、艺术、科技人士在评职称、争取国家基金或者举办各种营利活动时往往拿出各种国际奖项,但这些奖项“水分不少”。新加坡《联合早报》27日称,国际学术期刊《晶体学报》近日一次就撤销中国学者70篇造假论文。
“国际奖掺水的三大奥妙”
在西方,大多数知名的奖项,特别是科学类的奖项都有较高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但很多所谓“国际奖”的水分在不断增多,且“掺水”的奥妙各有不同。奥妙之一:夸大影响,借力打力。在国外,许多人文科学评奖的主观性很强,而且“门槛”很低,比如法国的文学奖多到一年400多个,一天摊一个还有富余。许多奖项属于“萝卜青菜、各人所爱”的小圈子,认同度非常低,也基本没什么影响,但一些获奖者便抓住这种“芝麻”大做文章,力图获得“西瓜”一样大的回报。前几年中国出了一名“才女作家”,当初靠一次“海外征文第一名”起家,但那个比赛其实是划区评比,她所在的赛区只有两名参加者。
近年来,德国工业设计奖项———红点奖,被热情参与的中国企业称之为世界工业设计领域规模最大的“奥斯卡金像奖”。据《环球时报》记者了解,对于许多中国参赛企业的产品设计,这家评奖机构特设了“中国赛区”,在中国单独设奖。当然标准与德国总部评奖有所不同,但中国企业在宣传时,却很少说是“中国赛区”的奖项。当然,参赛也要付出高昂的参赛费。当地一些华人说,许多中国企业参加这样的评奖完全是为了给自己“贴金”。
奥妙之二:内外勾结,一拍即合。不论文艺界还是商界,一些所谓“大奖”事实上是“自弹自唱”———海外有些社团待价而沽,拿人钱财,替人办事,组织一个小规模的评奖,并把希望获奖者“保送”上位,钱货两讫后,剩下的事就是“获奖者”自己的了。去年,一个号称“剑桥”颁奖的留学生评奖活动在当地华人圈中搞得轰轰烈烈。主办单位是一家商业公司,但却挂着与英国多所高校联合主办的名义,向留学生征集论文。声明说,只要交纳一定的报名费,就可以有参评的资格。一个不愿透露姓名的中国留学生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他把原来写的一篇讲述商业建筑设计的作业交了上去,没想到竟然被告之获得了“优秀论文奖”。但等他到了颁奖现场才知道,获得该项“殊荣”的至少有100人。这个学生说,其实这就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但他觉得这个证书很值,因为凭着这个回到中国,应该是会被刮目相看的。
奥妙之三:李代桃僵,移花接木。一些企业自知产品无法在正规博览会上获奖,但照样前往会议举办地。一般而言,大型博览会的场外,都会同时举办一系列同类型的小型、外围展览会,这些展会门槛低、获奖也容易,企业、产品获得这些奖项回国后,就以“荣获国际博览会金奖”之类装点门面。加拿大当地朋友回忆称,温哥华世博会结束后,许多声称“获奖”的中国企业、产品,所获得的就是这种外围奖———是“温哥华的博览会”,但绝不是“温哥华博览会”的奖。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