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综合

资源价格密集上调 受巨头“劫持”还是保护资源?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0年01月05日09:58
  2009年资源价格的频繁上涨在给公众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同时,也暴露出了我国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实现产业转型经济政策过程中的弊端。相关专家指出,在进行价格调整的同时应进行价格改革,建立一套能反映市场运行规则的价格改革机制。

  2009年我国的资源价格调动呈现出“密集型”的特点,且呈上涨趋势。以油价为例:截止到11月底,国内成品油价格先后做了8次调整,油价的频繁调动已成“常态”,5次上调和3次下调被社会舆论称为“走一步退两步”。同样“不甘寂寞”的还有水价、电价、天然气等和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能源产品,这些资源价格或者进入上调期,或者蓄势待发。在11月19日,国家发改委宣布上调非居民用电价格,终于将资源价格问题争论推向了白热化。

  价格改革旨在还清“历史账”

  2009年8月份,国家发改委网站发布了《近期能源资源产品价格改革进展》的公告,公告中详细阐述了备受关注的水价、电价以及成品油定价改革进展,指出在目前国际能源大形势下中国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的重要性。外界普遍认为此举无疑是对价格改革的推动。

  事实上,中国能源价格调整过程就是利益再分配的过程,国家信息中心石油问题专家牛犁认为,在市场主体还未健全、政府监管体系薄弱的情况下进行价格调整,“只要一步走得太快,反弹就会非常强烈”。一些专家分析,目前之所以出现资源价格“一窝蜂”式的调整,也是由目前国内外经济形势造成的。

  首先,国内资源价格长期低位运作是改革的根本原因。以能源为例,随着能源需求的日益增加,低价运作导致的供不应求困扰着中国能源市场,没有形成良好的市场机制。对于习惯了“低价位”的中国消费者而言涨价是难以接受的,一直以来国家对两大石油集团进行财政补贴,以维持低油价政策。但是过低的能源价格无法反映市场供求关系,最终导致穷人补贴富人,社会单位GDP能耗居高不下。石油补贴的另一个弊病就是干扰了正常的市场信号,影响需求量的正常减少。这对节能减排而言也是不小的挑战。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的一位专家在接受中国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用小心翼翼来形容政府对调价的态度一点也不夸张,但我们仍看到了各地出台调价方案扎堆的现象”。以水价调整为例,今年以来北京、重庆、上海、兰州、宁波等地先后举行了水价调整的听证会,除了听证会召开“扎堆”以外,水费的征收政策也在“扎堆”,阶梯式水价成为争论热点。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刘尚希认为,“中国资源价格历史欠账太多”,目前经济回暖,暂时没有通货膨胀的压力,是实现资源价格改革的最佳时机。

  其次,民生与利益集团之间的平衡牵制了资源价格改革的步伐。

  水、电、气、油等生活基本保障关系到民生利益,而改革的前提必然是在目前社会稳定的基础上进行。从利益集团的角度考虑,提出涨价要求的出发点是企业亏损,但从政府角度出发,企业应该承担社会责任,从大局出发。以煤价为例,虽然已经形成了市场化格局,但在供应紧张时期政府仍采取了临时管制的手段。

  第三,成本不透明导致公众对价格改革产生抵触。大多数人对“改革”和“涨价”没有明显的概念。虽然能源价格上调已经成为必须的改革步骤,但缺乏一个清晰的成本机制和有效的竞争机制,能源价格调整就会陷入“涨价怪圈”。

  垄断企业成本问题一直是公众关注的重点,就目前涉及的水电油气企业来说,任何一个领域企业在谈亏损的时候都对自身成本退避三舍。但公众注意到,水价上涨过程中,供水企业提供的成本大多是人员工资、污水处理费等模糊成本;电力企业在电价上调中的理由也比较牵强;人们最为疑惑的是在国际油价进入低谷时,中国油价为何不降反升?或许成本透明机制的确立比“账面亏损”更有说服力。资源价格上涨加大终端市场压力

  近日,中国商报记者走访了北京浩泰健身俱乐部的游泳馆,据该馆负责人王小莉介绍,由于水价和电价上调,他们已经终止了顾客的年卡办理业务,改为按次消费。一般来说年卡都具有不限时不限量的特点,但“次卡”除了折扣优惠外,平均每次消费都要高于年卡的平均消费。“水费上调对游泳馆影响比较大,每吨上涨0.4元对于每天要更新掉十余吨水的游泳馆而言压力不小”,据王小莉介绍,除了泳池不间断更新外,其他洗浴供水、供暖等费用都有所上涨。“水、电价格上涨对经营产生了一定压力,停办年卡只是一种应对手段,这种压力最终还会转移到顾客身上”,该游泳馆的另一位负责人说。

  经济学的原理告诉我们,任何一种能源价格的变动都会产生连锁反应,例如,水电煤油的价格增加必然导致食品生产企业在加工、运输等方面费用的增加,生产企业的投入费用增加必然体现在销售环节的涨价上,这些增加值都会以商品的形式附加在价格里,最终由消费者买单。其中间的过程部分最容易被人忽视,正是通过类似的传导渠道,能源价格的变动左右着社会生活。言 论

  改革要守住社会承受底线

  水、电、煤、气、油等资源一方面作为生存必需品牵制着社会公众的神经,一方面垄断经营备受争议;消费者和经营者在价格问题上相互博弈,一个喊贵,一个喊亏,在口水仗中资源价格仍旧不断上涨,广大消费者毫无办法,最终得到的结论是涨价仍在“社会承受能力”之内。

  作为生存必需品,社会承受能力和资源产品涨价是没有任何关系的,从这个角度来讲,以“社会承受能力”的借口上调价格无疑是站不住脚的:房子涨价可以不买房子,但水价上调了却不能不喝水。这样看来,即使“涨价式”改革没完没了,社会承受能力也会越来越强,难道价格就无休无止的上涨吗?更重要的是,国家虽然三令五申在价格改革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社会承受能力”,却没有给出“承受能力”的底线和标准,如此没有方向、目标的改革何时能取得成效呢?

  近年来,“逢听必涨”已成为多数人的印象,关于价格方面的听证会也被称为“涨价会”,其中的“猫腻”不是一句两句就能说清楚的。应该说在消费者“怒不可遏”的举动之外,是对价格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的期许。

  资源涨价对于高收入阶层影响相对有限,但对于普通民众可能造成沉重的负担。在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健全的情况下,如果资源涨价引发过激的物价全面上涨,将对普通民众的生活造成巨大的冲击,所以实施资源价格改革必须启动配套改革,分步推进。让民众理清“改革”与“涨价”的区别,看到价格改革惠及消费者的可能性。(见习记者姬宪恒) (来源:中国商报)
责任编辑:张勇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