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西部大开发10周年 > 09西部大开发消息

西部居民收入与全国差距大 大开发亟待战略转型

来源:人民网
2010年01月08日12:33

  作为我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第一个重大决策,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整十年了。十年来,西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用西部人自己的话来讲,就是“办成了多年来想办的大事,解决了多年来没有解决的问题。”但是,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西部地区仍存在不少突出的矛盾和问题。而且,时隔十年,西部大开发所面临的宏观环境与当初相比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十年之际,回顾以往的成就和经验,思考未来西部开发的走向,不但是西部人民的迫切愿望,也是所有关心西部地区的人们共同的心愿。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巨大成效是有目共睹的。2000年以来,西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迅速,占全国的比重由18.6%上升到20.8%;累计开工重大建设工程100多个,投资规模超过2万亿元。与此同时,西部地区经济增长速度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GDP)由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0%上升到65%。在基础教育方面,“两基”攻坚计划如期完成;在医疗卫生方面,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和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初步建立。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国的比重从15.3%提高到17.7%。

  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力度也显著加强,2000年以来,西部地区累计治理水土流失1600万公顷,实施生态自然修复面积2800万公顷,累计完成退耕还林526万公顷,退牧还草1933万公顷,荒山荒地造林765万公顷,易地扶贫搬迁120万人。

  不容回避的问题

  在看到这些巨大成就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西部地区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首要的问题就是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与全国的相对差距持续扩大。这是近年来走访过西部地区(个别特大城市除外)的人们可以切身感受到的状况。从数字上看,2000年以来,西部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速度明显慢于全国平均水平。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全国平均数的比值由0.9下降到0.82,农村人均纯收入由0.8下降到0.78。人均生活用电量和人均住宅面积也呈同样的趋势。这些下降趋势与西部人均GDP的上升态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明西部大开发在解决民生方面所起作用还不够。

  其次,西部地区现有运输能力还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农村公路建设严重滞后,特别是铁路干线技术等级和通过能力低,运能严重不足。西北区铁路尚未成网,甚至连骨架都未形成。目前,西部地区尚有6.9万个建制村不通公路,比例高达21%;有585个乡镇不通公路,占全国总数的79.7%;6105个乡镇和15.3万个建制村不通沥青(水泥)路,分别占全国的83.0%和59.9%。农民的基本交通出行服务需求还难以满足。

  再就是生态建设过程中“条条分割”比较严重,影响了治理效果。由于“条条分割”以及缺少长远综合治理规划的指导,各种工程之间缺乏统筹和协调,也缺少标本兼治的考虑。忽视自然条件的盲目治理时有发生,重复投资建设现象也不鲜见。一些地区的治理措施由于不顾自然条件的制约,效果不佳,甚至出现负面效果。

  西部发展极需人才,但今天西部地区的人才问题依然十分突出。尽管国家已经出台了若干政策,帮助西部地区留住人才,鼓励东部地区人才向西部流动,但实际效果并不十分理想。由于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差距的持续扩大,西部地区吸引人才的难度非常大。人才的缺少,直接影响到近年来西部地区教育和医疗卫生硬件设施改善的效果,也制约着西部地区发展能力的提高。

  当然,西部大开发也面临着新的宏观环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要求更加重视西部等欠发达地区的发展问题,尽快提高这些地区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否则,就难以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扩大内需要以“富民为本”,切实增加低收入群体、特别是西部地区居民的收入,同时,要从保持全国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和持续性考虑,建设更多依靠内需带动增长的经济区。

  西部地区是我国绿色能源的主要蕴藏地,在2009年联合国气候峰会上,我国已承诺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例达到15%。这迫切需要加强西部地区绿色能源的开发工作,构建低碳经济体系。

  西部大开发需要战略转型

  由于宏观环境的变化,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工作需要两个战略转型。首先,应从前十年的“打基础”阶段,转向以“富民”为核心的加快经济发展的阶段。这里强调富民,就是要增加居民就业和居民收入。过去十年西部地区GDP增长很快,但是这种增长并没有带来相应速度的就业增长和收入增长。原因就在于过于强调了经济总量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就业问题。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扩大内需的背景下,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需要更加重视和强调西部地区以“富民”为核心的经济发展,以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在过去以出口为主带动经济增长的模式下,西部地区在区位上处于劣势;而在发展以满足内需为主的经济体系上,这种劣势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得到缓解。

  其次,应从之前的总体性政策转向更有针对性的差异化区域政策,实施“抓两头、带中间”的开发策略。一方面,应继续实施“以线串点、以点带面”的战略,抓好重点经济区的发展,使西部地区尽快加强自身的“造血”功能。另一方面,应设立“重点扶持区”,加大中央政府对西部最落后地区的“输血”力度,使其在社会发展和基本公共服务方面尽快缩小与全国的差距。同时,要考虑设立“重点生态功能区”,加大这些地区的综合治理和保护力度,提高其对全国生态安全的保障程度。

  除了战略转型之外,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也需要更新观念。要充分认识加快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和增加居民就业的重要性,要改变以往在出口为主带动经济增长的模式下,强调通过人口流动到东部来解决西部发展问题的单向思维,重视引导生产要素向西部地区流动,发展以内需为主带动的区域经济增长体系。

  以“富民”为核心加快经济发展,要求西部地区在国家的指导和帮助下,紧密结合扩大内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战略任务,加快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促进结构升级、优化产业空间配置。应立足于自身的资源环境条件和产业基础,充分考虑扩大就业的目标,重点发展能源工业、特色优势农业、矿产资源及其精深加工、旅游业、现代制造业等五个重点领域,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在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领域,要向农村地区倾斜。要重视农村和贫困地区的公路建设,尽快建成沥青(水泥)路全面覆盖乡镇、基本覆盖建制村的农村公路网络,大幅度提高西部农村地区的公共交通服务能力和水平,使偏远地区居民尽早摆脱“隔离”状态。也要重视农村基层医疗卫生体系的建设,继续提高农村地区卫生资源的比重。建立健全县、乡、村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促进城乡基本卫生公共服务均等化。

  在生态建设领域,要按照立足长远和标本兼治的原则,根据长远生态保护和治理规划,因地制宜地开展治理和保护工作。要转变“条条分割”的局面,探索综合治理模式,对各种治理措施进行统筹安排,更加有效地使用治理资金。同时,要尽快建立中立的、西部生态环境监测评估体系,改变生态建设决策和科学评估基础薄弱的局面,全面把握西部生态环境的变化趋势和生态建设取得的成效与存在问题,科学部署今后西部地区的生态建设工程。(来源:《中国报道》供人民网专用刘卫东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责任编辑:黄珊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