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综合

王永志忆:钱学森指定我挂帅第二代人航天人

来源:人民网
2010年01月19日08:32
  钱学森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同时也是一位眼光高远的导师。在航天科技事业岗位上,当年在钱学森辛勤培养和真诚关怀下的年轻一代科技工作者,早已成为航天科技事业的栋梁之材。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首任总设计师王永志跟着钱老从中国的导弹、运载火箭干起,走过了半个世纪的风云岁月,他饱含深情地说:“恩师永在我心中。”

  2009年10月31日,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钱学森的心脏停止了跳动,离开了他挚爱的航天事业。这位98岁的老人,经历了留美、回国、开创中国航天事业,在拼搏奋斗推动和见证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的转变后,安详地告别了世界。

  10月31日,上午9点多,当77岁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首任总设计师王永志匆匆赶到301医院时,钱学森已经停止了呼吸。王永志看到钱学森闭着眼,躺在床上,神情是那样的安详,永远离开了他。王永志悲痛地说:“一想到他再也不能给我面授机宜了,再也不能和我交谈了,心中便充满了悲伤。”

  “这个年轻人的意见对,就按他说的办!”

  王永志认为,自己能够走上航天之路,并取得今天的成就,与钱老的谆谆教诲和不拘一格推荐他担当重任密不可分。1961年,王永志从苏联留学回到祖国。那时正是中国的火箭航天事业上马之时,他被分配到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总体设计部工作。受到曾任首任院长钱学森的亲自指导,从我国最初自行设计的近程火箭起步,开始了他的走向太空之路。25年后,王永志成为第6任院长。

  “对我来说,钱学森就是我的老师。”王永志饱含深情地说。那时,钱学森非常重视对年轻人的培养。尽管他工作非常繁忙,还是经常挤出时间在小礼堂给大家开讲座、作报告。

  那时候,青年科技人员很多,而钱学森牢牢地记住了王永志就是因为他的逆向思维初露头角。

  那是1964年6月底,王永志第一次走进戈壁滩,执行发射中国自行设计的第一枚中近程导弹任务。当时的戈壁滩骄阳似火,天气特别炎热。试验发射时,导弹射程不够,打不到落点。专家们都在考虑,怎样再给运载火箭肚子里多添加点推进剂,可无奈火箭的燃料贮箱有限,再也“喂”不进去了。正当大家绞尽脑汁想办法时,一个高个子的年轻人站起来说:“戈壁滩天气炎热,对推进剂密度有影响。火箭发射时推进剂温度高,密度就要变小,发动机的节流特性也要随之变化。经过计算,要是从火箭体内泄出600公斤燃料,这枚火箭就会命中目标。”

  大家的目光一下子聚焦到这个年轻的新面孔上。毫无疑问,提出此见解的人是在场的军衔级别最低的——中尉。在场的专家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认为是天方夜谭。有人不客气地说:“本来火箭射程就不够,你还要往外泄燃料?”于是再也没有人理睬他的建议了。

  王永志并不就此甘心。他眼看导弹不能及时发射,情急之下,胆子也大了,他想起了坐镇酒泉发射场的技术总指挥、大科学家钱学森。钱学森是发射场最高的技术负责人,又是技术权威。于是,年轻气盛的王永志鼓起勇气敲响了钱学森的房门。

  当时,钱学森还不太熟悉这个突然站在面前的年轻人,很客气地请他坐下,让他慢慢说。王永志汇报了自己对火箭加注燃料的分析,并提出了计算结果,是从箭体里泄出600公斤酒精推进剂,可以使导弹达到预定射程。钱学森听得很认真,紧皱着眉头认真地思考着,并不时向他提出问题。王永志充满自信地汇报了自己的分析思路后,钱学森脸上露出了笑容,说:“行,我看这个办法好。”

  钱学森高兴地喊到:“马上把火箭的总设计师请来。”

  钱学森指着王永志对这个型号的火箭总设计师说:“这个年轻人的意见对,就按他说的办!”

  王永志没想到这位令他崇拜的科学大师竟能果断拍板支持自己的意见,他感到非常激动。但王永志非常清楚,方案被采纳并不等于发射成功,必须要经过火箭飞行试验的检验。

  果然,火箭泄出一些推进剂后,射程变远了。1964年6月29日,中国第一枚中近程导弹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运载火箭取得了关键性的突破。接着连打三发火箭,发发命中目标。

  当时钱学森站在发射场激动地说:如果说过去我们还是小学生的话,现在至少是中学生了。正是在这次发射中,这个特殊的事件,千里马遇上了伯乐,钱老的推荐,使王永志有了施展才华的平台。钱学森记住了王永志的逆向思维法,也记住了王永志。从此,钱学森对他有了更多的关心和培养。

  放手用新人

  二十世纪60年代末,中苏边界珍宝岛事件导致两国关系进一步恶化。叶剑英元帅说,没有战略火箭,毛主席睡不好觉。中国集中精兵强将加快研制远程火箭,王永志也被选调到这支研制队伍中,并晋升为远程火箭的副总设计师,协助总设计师屠守锷工作。他参加了总体参数的确定,性能的分析计算,箭上各分系统的技术协调和参数的匹配,并拟制地面试验和飞行试验方案。

  1971年,王永志担任火箭首飞试验发射阵地技术负责人,首飞试验获得成功后,他主持这种火箭改型为长征二号运载火箭的技术方案,为我国日后发射返回式卫星做好了准备。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的春风吹遍了祖国大地,科学技术沐浴着阳光雨露蓬勃发展。这一年王永志获得了全国科学大会奖。

  这一年,中国的航天史又翻开了新的一页,开始研制中国的第二代战略火箭。有一天,钱学森和国防科委、航天部的领导来到火箭技术研究院视察,听完王永志的汇报,钱学森的脸上露出笑容,幽默地建议:第二代战略火箭让第二代人挂帅,让王永志担任总设计师。正是钱老的超前眼光和放手使用新人,保证了我国航天事业的后继有人和持续发展。

  王永志挂帅第二代战略火箭,为使中国火箭在世界火箭技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担任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院长期间,“长征”系列火箭的家族中又陆续增添了许多新成员。

  对恩师最好的回报——让中国航天员飞上太空

  1992年11月,王永志正好60岁,他被中央军委任命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总设计师。

  说来也巧,这一年他正好进入花甲之年,也是他生命中的丰收年。他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俄罗斯宇航科学院外籍院士,一顶顶耀眼的桂冠戴到头顶上,是光荣也是责任。他挑起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重任,他将要带领航天大军去实现中华民族的飞天梦。

  钱老专门给王永志写信,交代作为总设计师应该注意的问题。王永志说,每次神舟飞船发射前,钱老总要向王永志询问准备得怎样了。每次发射成功后,王永志总要在第一时间把喜讯报告给自己的老师。

  1999年12月,钱学森88岁寿辰时,正好神舟一号飞船发射成功不久,王永志精心给恩师准备了一艘神舟飞船的模型和一张生日贺卡作为礼物,去看望钱老。后来,他又到钱老家中,发现神舟飞船的模型摆放在钱老的书架上,钱老只要一睁眼,就可以看到这个凝聚了中国人千年飞天梦想的“神舟飞船”上。钱老的夫人蒋英教授说,钱老把飞船模型摆在这里是为了天天看。在众多的礼物中,钱老最喜欢的就是这个飞船。

  让晚年的钱学森感到欣慰的是,如今王永志已经是中国载人航天功勋科学家,把中国航天员成功送上了太空。

  中国的神舟飞船一次又一次获得成功后,总装备部领导去看望钱学森。钱老兴致勃勃地说:“我推荐王永志担任载人航天工程的总设计师,没有看错人。他年轻时就露出头角,大胆进行逆向思维,和别人不一样。” (来源:人民网-《大地》)
责任编辑:刘晓静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