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综合

重庆彭水山区学生和老师因条件限制不吃午餐(图)

来源:人民网
2010年01月20日08:29
朗溪中心小学没有食堂,7岁的王娅饿了渴了就跑到教室外灌一肚子自来水。

  彭水县山区学校,有3万余名孩子和老师,他们在学校吃不上午饭,很多孩子天不亮在家吃了早饭后,要等到天黑回家,才能吃上第二顿饭。

  这里的大多数孩子,身高和体重严重不达标。“饿!”孩子们都这样说。

  为“经饿”,王娅早上总吃糯米饭,吃了口渴,就喝自来水

  14日,距县城66公里山路的彭水县朗溪乡很冷,早上人们出门,发现地面全给霜冻住了。

  7岁的王娅坐在教室第一排,身高不足1米,在朗溪乡中心校上一年级。

  中午1时20分,放上午学后,孩子们不是吃饭,而是涌向操场追逐、嬉戏。同桌的冉诗鑫拿出个桔子,看着他嚼动的嘴,王娅吞了一下口水,走出教室。

  她觉得有些口渴,就走到操场边的自来水龙头前,弯着腰,将嘴凑过去。冰冷的水灌进领口,她打了个冷颤。太饿了,她又多喝了几口。

  这个自来水管,解决了全校400多名学生的吃水问题。

  王娅的家在大堡村1组,到学校的路几乎全是山路,“跑的话,要两个小时。”

  王娅不知妈妈长什么样,只知道妈妈生下她不久就走了,爸爸长年外出打工,是姐姐把她带大。姐姐,在同校上六年级。

  因离学校太远,姐妹俩每天早上5点过就得起床,6点过就得吃完饭出发上学,下一顿,得等到晚上回家才能吃。午餐,是断然不敢想的——学校没食堂,场镇距学校还有些路程,即使校门外能买吃的,姐妹俩也没钱买。家里收入全靠父亲打工,没有多余的钱让她们买零食吃。

  因为早上这顿饭要管至少12小时,姐妹俩常吃糯米饭。大多数晚上,姐姐带着她放学回家后,都会做一大锅糯米饭,再炒点白菜下饭。早上再将糯米饭热着吃,下咸菜。

  “姐姐说,糯米饭吃了经饿。”但每到中午,王娅还是觉得饿。班上的同学也觉得饿,没吃的,只能到操场上去玩。全班46人,今天就只有两人带了“午餐”——冉诗鑫带了个自家种的桔子,包时雨家条件稍好一些,妈妈给他准备了一个苹果。

  “我想读书,姐姐说,不读书就会一辈子饿肚皮。”王娅说。

  王经川趴在课桌上,用笔在纸上画下一个大大的“饿”字

  王经川,朗溪中心校六年级学生,王娅的姐姐。这天她特别感觉饿,因为早上饭不够,为让妹妹多吃点,她自己只吃了一小半碗糯米饭。

  中午1时许,上午的课还没结束,王经川就闻到了附近村民家传出的香味。“在炒洋芋片!”她悄悄对同桌说。“刚才还有腊肉味。”同桌回应。

  放上午学了,班上44个同学,没一个带吃的。“我们来跳绳!”有同学提议,很快,大家便在欢笑中,暂时忘记了饥饿。

  中午休息40分钟后,孩子们又走进教室,王经川趴在课桌上,拿着笔胡乱在一张纸上乱画,老师叫打开书本时,她才发现,自己在纸上画了个大大的“饿”字。

  接下来两节课,王经川不知是怎么过来的。老师讲的任何一句话,她都能联想到食物,然后开始流清口水,再使劲咽下去。
包时雨的午餐是从家里带的苹果,他和同桌分着吃。

  下午3时30分,放学了,饥饿的孩子们冲出学校回家,极个别有点零花钱的孩子,则会先在场镇的摊贩手中,花几角钱买点看不出是什么做成的三无食品。

  王经川在一年级教室接到妹妹,第一句话就问:“饿吗?”

  “嗯。”王娅回答。王经川心疼地将妹妹搂在怀里:“都怪姐姐昨晚饭煮少了。”

  “今天又吃糯米饭?”王娅埋怨。

  “糯米饭经饿。”

  “那肉还经饿哩。”王娅嘀咕。王经川假装没听见,牵着妹妹的手回家。

  回家要翻两座山,到家已6点。王经川淘了半斤糯米,砍了棵白菜。7点过,姐妹俩在昏暗的灯光下开始了这天的第二顿饭。

  孩子们每天都在饥饿中上下午的课,老师也一样饿着肚子

  14日,记者对朗溪中心校417名在校学生进行了一次午餐调查,结果让人揪心——带了吃的到学校当午餐的学生,只有17人,都是家庭条件相对好点的。

  而这所谓的午餐,也只不过是几颗糖、一个水果,或几块饼干。只有六年级的周玉洁带了盒牛奶:“爸爸打工回来,给我带了箱牛奶。”

  全校所有孩子,都只是“曾经喝过”牛奶,有的根本就没喝过。

  “最造孽的是幼儿班的孩子。”教幼儿班的赵龙碧老师说,班上最小的孩子只有4岁,到学校却要走近两个小时山路,他们和大孩子一样,一天只吃早晚两顿。“个个面黄肌瘦,严重营养不良。”说到这里,赵龙碧眼睛都红了。

  记者了解到,这些孩子的家庭条件都不好,即使学校有食堂,每天一元左右的午餐费,也让不少贫困家庭难以负担。

  不仅仅是学生,在朗溪中心校,32名教职工也一样习惯了不吃午饭,一样喝自来水。有的老师离学校很近,只有两三分钟路,但他们都不能回家,因为担心学生有意外。

  “我们给学生做过一次简单的体检,体重和身高不达标的,至少60%。”学校教导主任冯保奎说,这个统计数据还不包括村小。

  山里孩子胆子小,大都不敢说话,但当记者问他们饿不饿时,每个教室的几十张嘴却发出同样的声音——“饿!”当问想不想有个食堂时,孩子们声音更大——“想!”

  “我们准备腾两间教室出来当食堂,可建个食堂至少要4万元,教委拨2万,其余自筹,但一套炊具至少要15000元,我们没钱。”冯保奎说。

  那么,是不是所有学校的学生都不能享受午餐呢?

  凭这张免费午餐券,何胜利可享受“一荤三素”的午餐

  诸佛乡是彭水最偏远、最穷的乡之一。3年前,记者第一次到这里时,正值中午,老师和孩子的状况几乎和朗溪中心校一模一样。可今年1月13日,记者再次踏进诸佛完小时,却是另一番景象。

  放上午学的时间仍是中午1时20分,初三年级的严春林冲进崭新的食堂,5角钱就打了一大碗饭和一个荤菜、三个素菜,饭不够还可以随意添,就连碗也不必自带,由学校提供。

  
诸佛完小的“爱心午餐”给孩子们带来健康和快乐

  “胡萝卜炒肉丝、炒白菜、炒洋芋片、炒豆干,还有咸菜。”严春林一边翻着碗里的菜,一边对记者说。

  严春林家住诸佛村3组,2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改嫁,他和年迈的奶奶相依为命。因家离学校太远,以前,每天早上5点不到,他就得起床,一天只能吃两顿饭。

  6年级的何胜利没有父母,和爷爷奶奶生活,每周仅有6元钱生活费,是学校最困难的学生之一。

  这学期,何胜利不但能在学校吃上热腾腾的午餐,还不要钱。每天,她都能从老师那里拿到一张“免费午餐券”,吃上一荤三素。周末,何胜利还可在学校花一块钱买两个大包子带回家给爷爷奶奶:“包子里有肉,这样他们也能吃上肉了。”

  每天中午,学校都会发50张免费午餐券,解决最困难学生的午餐。

  除了免费午餐券,在这里,学生的午餐分为三个档次——1.5元、1元、5角。其实不管哪个标准,吃的菜品种是一样的,仅仅是分量上有些小差别。很多孩子都说,学校的午餐比家里好,至少天天有肉。

  诸佛完小的孩子是幸运的——彭水县教委正在全县实施的“爱心午餐”工程,让一部分山区的孩子享受到了自己的午餐。

  即便经过努力,彭水还有近万名学生不知明天的午餐在哪里

  为何诸佛完小能解决师生的吃饭问题呢?

  “学校共有学生680人,三分之一都住在深山里,最远的单面就要走4个多小时,困难学生特别多。”诸佛完小德育主任何有兵说,去年,教委和相关部门拨款100万元,学校自筹20余万元,建成了这幢楼,底楼是食堂,楼上5层是学生宿舍,9月投入使用,实施寄宿制和“爱心午餐”工程。

  14日,记者给诸佛完小的食堂算了笔账,当天中午有约250名学生在学校吃饭,用去大米28公斤,胡萝卜10公斤、洋芋10公斤、白菜15公斤、猪肉4公斤,苕粉5公斤,即使不算作料和人工,这顿饭成本也接近300元,而食堂的收入为218元。这顿饭,学校亏80元,一个月下来,就大约亏1800元,那这笔亏损如何填补?

  “3个渠道!老师捐款、社会捐款、学校小卖部挣的钱补亏。”负责食堂工作的总务主任冉启国说,一旦没钱了就让老师捐款:“这学期都捐了两次了,每次金额都在2000元左右。”

  “爱心午餐和寄宿制结合起来,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资金。”彭水县教委主任熊明称,该县近年来陆续解决了一批学校的午餐问题,但目前全县尚有39所学校的3万余名学生长期不吃午餐,而在有食堂的乡镇小学中,也仅有诸佛等4所学校有规范的寄宿和食堂。

  据了解,从2008年起,彭水县从有限的财政收入中,每年拿出50万元用于山区学校食堂的硬件建设,不足部分教委自筹,而自筹部分主要来自教育系统内部捐款。

  2009年底,该县教委筹集120万元,布点32所山区学校实施“爱心午餐”工程,主要选点在乡镇完小。小规模学校则建工作间,让学生带熟食到校加热。

  目前,这些工程已部分动工,预计2010年秋季,32所学校的2万余名山里娃可在校吃上午餐。但全县仍有近万名学生,不知道明天的午餐在哪里。

  首席记者周立文 记者 周舸摄 (来源:《重庆晚报》)
责任编辑:刘晓静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