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环球人物》专区 > 《环球人物》最新

乡村教师山洞里建起红军博物馆

来源:《环球人物》杂志
2010年01月26日15:38

  乡村教师,山洞里建起红军博物馆

  20年,步行10万里,走访了上千位知情者,搭上了自己半条命

  《环球人物》杂志特约记者 苗志勇

  天阴,时而夹杂着雪花和小雨。2010年1月6日上午,记者驱车从四川省巴中市巴城出发,经过1个多小时的颠簸,来到与广元市交界的大山之间——南江县双流乡。

  南江,曾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腹心地带。弥漫的硝烟、血染的山岩——红军曾在这里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动人心弦的故事。半个多世纪后,一位小学民办教师,为了保留这些“红色记忆”,用自己20年的积蓄,“赔上半条命”,办起了全国第一家山洞红军博物馆。

  山洞里的红色记忆

  “路不好走!上山到博物馆的路还要烂得多,你这车的底盘过不了的!”早已在路口等候的陈喜朝老师一见到记者就担心起来。听说是去山上看博物馆,村里的司机纷纷摇头,都不愿意去,“路太险,天又不好”。费尽周折,一位在部队开过车的师傅才同意拉记者上去。车沿着山路摇来晃去,一眼望出去就是悬崖。陈老师习以为常,热情地介绍着当地的民风,但记者却紧张得什么都听不进去,紧紧握着把手。

  在盘山道上走了半小时,又步行了一小段山路,下午两点,记者终于到达了目的地——郑家洞。山洞入口处有一块石碑,上面写着“山洞博物馆”。继续前行,一座巨大的山石映入眼帘,山石中间有两个洞口。“这就是当年驻扎在洞内的红军放枪守防和通风的口子。”陈老师介绍说,1933年,红军建立了双流乡苏维埃政权,面对川北军阀与地方土匪的围剿,红四方面军74师参谋长林守汉带领400名红军来到此地,就是凭着这个洞易守难攻的优势,在这里战斗了1年零3个月。

  附近老乡抬来一架木梯伸进洞里,记者攀梯入洞参观。洞内有三四百平方米,分了三层,摆满了红军当年使用过的大刀、火药枪、碗、背蒌等300多件文物。陈老师说,现在上山的人越来越多,都是来看这个洞的,20年来,博物馆接待各界人士12万。

  陈喜朝今年59岁,四川南江人。他说:“我家祖祖辈辈都无田地无房产,很小的时候,家人就告诉我,如果没有红军不怕死打天下,根本就没有我们。”陈喜朝常听父母讲起红军,“一次家人说,离我家不远有个郑家洞,住过很多红军,白天出洞搞宣传、杀敌人,晚上就住在洞里。红军们自己煮饭,需要物资也是拿钱买,与当地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感情。”

  “老一辈常说,长大了不要忘本,要宣传红军精神。”初中毕业后,陈喜朝得知村上缺小学教师,他主动找到村支部书记,提出去代课。走上讲台后,他更是利用一切机会给学生讲红色革命故事,是村里有名的“红色教师”。

  每当陈老师给孩子们讲起他听到的故事,孩子们总会好奇地问:“那洞还在吗?里面有什么?”陈喜朝答不上来。他对那个洞,也充满了好奇。1989年5月的一天,他决定揭开这个谜。

  揭开山洞里的谜

  陈喜朝在山上找到了由两个人造石楼和一个自然岩壳组成的石楼洞,就是郑家洞,他借来木梯,砍刀劈路,爬进了洞里。令他心痛的是,几十年过去了,历史仿佛已经被尘土湮没,山洞长年无人问津,虫蛇出没,荆棘遍布,只有红军石刻的标语,还一如当年。“里面还存有红军当年用过的碗、碾等物品,四处散落着。那一刻,我内心深受震撼。”

  整整一天,陈喜朝在洞内反复观察、丈量、构思。一个大胆的计划出炉了,“我想建一个集实物、知识于一体的红军博物馆,免费开放”。

  地方财政吃紧,政府拨不出款,陈喜朝就决定自费干。妻子得知后,第一反应是:“你中邪了吧?好好教你的书养家糊口,日子过得挺好的,何必呢?你一个月那百多元的工资,能建什么博物馆?”陈老师想一个人修博物馆的消息传遍了山村,没有村民相信他干得成,一些亲朋好友也纷纷上门劝说。

  但陈喜朝下定决心要做成这件事。白天他正常教学,周末和节假日步行两公里山路,与石匠、民工们一起劈山开路,运土抬石。为省钱,他经常一顿饭就吃一碗1元6角钱的清水面条。临近过年,因为支付不起民工的工钱,民工们抬走了陈喜朝家的两头肥猪。

  白天辛勤劳作,晚上陈喜朝还要整理资料、冲洗照片。一天晚上,他正泡着脚就不知不觉睡着了,第二天醒来,一双脚泡成了“白萝卜”……

  寻访路相当于四次长征

  陈喜朝说,现在距离红军闹革命的时候,已经过了半个多世纪,许多珍贵的历史资料都已经丢失或流落民间。要办红军博物馆,收集这些史料困难重重。

  1989年6月的一天,天刚蒙蒙亮,陈老师就上路去拜访该乡原苏维埃主席何盛国。他穿着胶皮鞋,步行两个小时终于到了巴中市三汇镇的蹇家河。谁知何盛国却去了旺苍李家河。从蹇家河到李家河近百里路。当时没有通客车,陈喜朝买了一袋饼干,又匆匆上路了。“我终于在何盛国的病床前,听他讲述了鲜为人知的史实:革命老前辈许世友曾夜宿过郑家洞。”了解完情况,陈喜朝又从李家河步行返回双流乡,半途雷电交加,暴雨倾泻。“我只好到石头下躲雨,等了两个小时,又饿又冷。”由于山路湿滑,陈喜朝一不留神滚下三米深的坑,“裤子破了,鞋也掉了,我光脚在漆黑的山路上走了二十多里……”至今,他的脚上还留有三寸长的伤疤。

  就这样年复一年,陈喜朝20年行程近10万里,相当于走了4次红军长征路,走访了1000多名知情者。他收集了近百万的文字资料和2000幅图片,文物300多件,连罕见的根据地布币、铜币等也找到了。终于,山洞红军博物馆一期工程于1991年7月1日竣工。

  等着有人来接班

  为建博物馆,陈喜朝花去了家中所有的积蓄,建馆18年来,他坚持不收一分钱门票。一期工程完工后,他又想方设法四处筹集资金进行二期开发。

  2002年秋,陈喜朝突然觉得腰部肿胀,医生叫他在手术协议上签字时,特意把“癌”字按住了,他笑着说:“我是教书的,还不认得这是癌吗?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做手术前,陈喜朝给孩子们交代了身后事:“建博物馆还有3万多元的借款,无论如何你们不能赖账,一定要替老爸还清这笔债。”手术后第7天,陈喜朝就强行出了院。

  如今,在山洞博物馆旁边,又修起了一座红军小学。楼下两间教室,可容纳60名学生,楼上是办公室和展览室。“这教室跟巴中城里的学校差不多,您哪来这么多钱呀?”记者惊讶地问。

  “不瞒你说,大部分是我两个在外打工的儿子寄给我看病的钱,他们还不知道我把这钱拿来修学校了。”陈喜朝说,癌症是很难治好的,人早晚一死,不如把这笔钱用来修所学校。“山上的孩子就不用下山读书了,不过我发愁没有老师,老师都想往镇上调,我在盼着有人来接我的班。”

责任编辑:赵婷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