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最新要闻 > 世态万象

鲍鹏山:一句台词侮辱了孔子

来源:青年周末
2010年01月28日11:34

  《孔子》:“如果人不能改变世界,那应该改变自己的内心”

  鲍鹏山:一句台词侮辱了孔子

  ■编剧从历史中找题材又不对历史负责,是个坏毛病

  ◎文/本报记者 蒋文娟 ◎供图/CFP

  曾出版过《说孔子》一书、刚刚在《百家讲坛》录制完《孔子是怎样炼成的》的孔子专家鲍鹏山,在《孔子》上海看片会后,从人物姓名、基本常识、历史史实等6个方面提出质疑。引起与《孔子》编剧何燕江的唇枪舌剑。

  鲍鹏山在《百家讲坛》以《新说水浒》而名声鹊起,他新近录制的《孔子是怎样炼成的》也将在春节期间播出。鲍鹏山为什么会挑刺《孔子》,从他与《青年周末》记者的对话中,可以看出些端倪。

  ■胡玫对孔子有敬意,但欠水准

  青年周末:电影《孔子》上映、动画版的《孔子》在央视播出、电视剧《孔子》正在拍摄中、舞剧版《孔子》已在山东曲阜上演,《百家讲坛》也来凑热闹,你怎么看?

  鲍鹏山:孔子是中华民族道德信仰的核心,在不同时代,孔子都会以不同的方式深入人心。中国古代受教育的人都要读孔子,孔子在读书人里普及了。今天中小学教育里有关孔子的内容还是太少,所以现在很多中国人缺少一种价值观,这是教育的一个重大失误。在这样的情况下,我觉得通过现代媒体、出版物、电影电视等各种各样的形式向大众来推广孔子,是值得赞许的。

  青年周末:你与电影《孔子》编剧何燕江进行了一场孔子“论战”。你认为孔子在电影里被恶搞了吗?

  鲍鹏山:孔子是不能恶搞的,我觉得电影在这一点还是比较坚持,我虽然给电影《孔子》挑刺儿,但我首先承认它没有恶搞孔子。我看得出,导演胡玫对孔子有敬意,他们很想尊重历史。问题就是缺少这个水平,不能说他水平很低,是他们的对象太高了,孔子这样的人物,一般人不敢轻易下手。要做孔子就要集思广益,剧本写出来要开专家研讨会。面对孔子这样世界级的大思想家,我希望在做有关孔子思想阐述、弘扬他人格的时候,要听专家的意见,不能凭个编剧的想象去做。从编剧到导演,都要有相关的素养,不然你怎么写?他们之前宣传,要做一部史诗性的电影,而且吊足了全国观众的胃口,还要到全世界去播放,怎么能如此掉以轻心呢?

  文艺作品应该有良知,要有价值判断。美国大片很娱乐很商业化,但不管是哪一部海外大片,宣传的都是对信仰的坚持,都在输出他们的价值观,让人觉得他们有信仰。

  青年周末:如果让你来写一部关于孔子的文艺作品,会怎么表现孔子?

  鲍鹏山 :让我写孔子,我肯定不敢写。但我想,核心是要清楚孔子的最大贡献在哪里。他是大教育家,创办私学,传播文化种子,在道德人格上塑造了一个民族,开创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局面。在孔子之前,儒只是一个职业,孔子则将儒变成了社会道义与价值的承担者。

  青年周末:您那么了解孔子,为什么不敢写?在你心中,孔子和其他人物有何区别?

  鲍鹏山:相比之下,孔子更不好“碰”,必须要有足够的准备与文化底气。孔子不是简单的历史人物,他是中华民族道德信仰的核心,是整个民族文化精神的象征。我在《百家讲坛》讲孔子,只是讲孔子讲过的,而影视剧肯定有虚构,虚构孔子的内容是我不敢的。假如我不得以要做的话,我会向很多人讨教,会把剧本写出来以后寄给很多专家,尤其是有些关键性的台词,比如像什么“不能改变世界就改变自己”,我会特别标注出来,问问专家这句话能不能说。

  ■谁说孔子

  “不能改变世界就改变内心”

  青年周末:对《孔子》这部电影的失误,你最介意的是什么?

  鲍鹏山:我对“如果人不能改变世界,那应该改变自己的内心”这句台词一直耿耿于怀,这句话不仅侮辱和贬低了孔子,也侮辱和贬低了整个中华民族的道德境界。这种遇挫即弯、风吹便倒的思想,是典型的市侩哲学,功利主义。不要说像孔子这样的人,哪一个稍微有点良知的人,先秦诸子里面没有人提到这样的哲学,这是硬伤。假如电影到国外去播,让别人认知的结果是原来中国人崇拜的孔子就是主张不能改变世界就改变自己,这个民族是一个见风使舵的民族,是一个功利的民族,没有自己的信仰和坚持。

  孔子最大的贡献就是在价值观上塑造了一个民族,把价值观搞错那就很糟糕了。孔子到底什么形象,高矮胖瘦都关系不大。最重要的恰恰是有关他的思想、人格、精神,这是中华民族的根。

  青年周末:几千年来是孔子用他的价值观支撑了中华民族的文化?

  鲍鹏山:世界上绝大多数民族都有宗教,当没有普遍的信仰时,一般会导致两大致命问题:第一,这个民族会因为缺少一种道德的依据和支撑,而可能活得不够体面,无法成为一个真正文明的民族。第二,这个民族会缺少凝聚力,通常会变成一盘散沙。但是,2500年间我们一直是东方文明古国,为什么?孔子思想塑造了一个民族,鲁迅曾经讲过一句话:中华民族历来都有舍身求法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你仔细琢磨这些词,这不就是信仰吗,孔子会“知其不可而为之”,明明知道不成功还要做,不就是信仰吗?有孔子以及以他为代表的文化体系在,有为大众所崇尚并践行的仁、义、礼、智、信、忠、恕等等孔子所提倡的东西在,这是一种内在的、深远的影响。一个人总要做一个智慧的人、做一个勇敢的人,做一个诚信的人,人做事总要讲义,这些东西通过孔子的阐述深入人心了。孔子讲人格理想、讲与君子对立的是小人,今天哪怕一个小学生,也会知道做人要做君子,不能做小人。孔子在两千多年以前,通过他自身的实践,通过对他以前文化的传承,给我们确定了这些人格理想,道德理想,社会理想,政治理想。它成了中国几千年所追求的一种目标,人生的一种目标。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儒文化延续了这么多年,创造了两个奇迹:第一个奇迹,在没有全民宗教信仰的情况下,我们保持了中华民族整体的文明和道德水准;第二,我们保持了中华民族2500多年没有中断过的历史和文化,我们虽然有分裂的时候,但会“分久必合”,说明我们有强大的凝聚力。

  青年周末:我们在文化上一直是统一的。

  鲍鹏山:对,请问这个力量来自于什么?就来自于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从这个角度你就知道孔子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了。我们这个民族是有坚持和信仰的,这个信仰和坚持实际上就是孔子和孟子这样的人给我们创造的。

  孔子人格中的一些内涵,确实可以承担我们整个民族的文化重量和道德寄托。于丹可以说“改变不了世界,就改变内心”,那是她自己的 “心得”,与孔子无关。但孔子不一样,孔子的高度就是民族的高度。像“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士“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等等。孟子后来接着孔子说“舍生取义”,“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虽千万人吾往矣”。哪里是“不能改变世界,就改变内心”呢?

  青年周末:您有一次接受采访时说,历来权势者大多“捧”孔子,但恰恰是普通大众对孔子才有真的信仰。所以,中国古代社会往往是上层社会已经很糜烂了,下层社会还有道德在,这个社会才没有从头烂到尾,才有革故鼎新的希望。

  鲍鹏山:孔子的人生精华浓缩于“两个14年”。第一个14年,是在37岁到50岁时,他一直在办学,教学生;第二个14年,是55岁到68岁归来,周游列国,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很多人讽刺他,但这就是“知天命”:知道天意让世道不可为,又知道面对不可为的世道,我必须有为。正因为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才是一种超越功利的伟大精神。如果知道要成功,大家都会去为。知道不成功,还去为,这就是圣人了。有了这种精神,一个人、一个民族,绝不可能堕落,才会有未来。

  ■孔子是有史以来缺点最少的人

  青年周末:几千年下来,孔子是不是被人们神话了?我们心目的孔子其实是人造出来的?

  鲍鹏山:这一点我们必须要明白,孔子是个人,但不是普通人。

  青年周末:他和常人最大的不同是?

  鲍鹏山:就是他思想的博大精深,他最可贵的地方就在于他能够对世界万事万物做价值判断。他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我们该支持什么,该反对什么,什么是人性的,什么是反人性的。我觉得孔子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好,所以我曾经讲过孔子不是没有缺点,但孔子可以说是有史以来缺点最少的一个人。孔子不是没有犯过错误,但是在重大问题上,孔子是犯错误最少的人。

  青年周末:我们都知道孔子是大思想家,大教育家,编剧何燕江认为孔子是政治上的失败者,您认可吗?

  鲍鹏山:这要看他怎么讲政治了,如果仅仅指仕途如何,官做得大不大,或者说某一个政治目标有没有实现,可以这么认为。但是如果从孔子当时以及后来对政治的影响角度来说,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的政治思想,政治理想,他作为一种政治理念,一种政治家所追求的目标,在两千多年里,一直在指导着后世的政治家,指导着后世正派的政治家,孔子对政治做过解释,政者正也,就是正派的正。

  ■《孔子》最大亮点就是周润发的表演

  青年周末:周润发塑造的孔子角色您觉得怎么样?

  鲍鹏山:这部电影最大的亮点就是周润发的演技,周迅演的也还可以,既有一点妖媚,又比较含蓄,分寸把握得还不错。但是我觉得任泉演的颜回很不好,太单一了,把颜回的内心变化和丰富性都没有演出来。电影里的颜回从头到尾都愁眉苦脸,这不符合颜回的性格,颜回是一个很乐观的人,学术界有一个词叫“孔颜乐处”,就是说孔子和颜回的快乐。

  我觉得,胡玫导演除了任泉没选好,其他的演员选的都不错,只可惜剧本没有给孔子这些弟子足够的戏份。他们的面貌都太模糊了,像子路、子贡这些人在电影里就是个符号,没有任何个性的表现,这些可能是剧本的缺陷。

  青年周末:文艺界拍影视剧,搞孔子内容的创作,有多少可以借鉴的资料?

  鲍鹏山:从历史资料讲,要写孔子的话,有些书必须读。《论语》不但要读,还要注重版本。比如古代可以找朱熹的《四书集注》,现代钱穆的《论语新解》,杨伯峻的《论语译注》等。《左传》跟孔子相关的内容要读。司马迁《史记》里面的两篇,《孔子世家》、《仲尼弟子列传》一定要读。《礼记》里面跟孔子相关的内容,一定要读。参透历史资料,在把握历史真实的前提下,再塑造艺术的真实。

  中国现在有一种现象很不好,编剧喜欢从历史中去找题材编成影视剧。但是如果有人指出他错误的时候,他又说是影视作品,不是历史。说白了,就是利用历史的资源又不愿意对历史负任何责任,好处都占了,却不尽义务,天底下有这样的好事吗?既然你要利用历史资源,对历史就要有敬意。至少做到这一点:历史不明白的地方可以虚构,但是不违背。细节处可以通过想象来弥补,历史上没有记载的地方,可以通过合理的想象,但历史上很明白的地方,你要把它篡改掉,那就不是历史人物了。

  青年周末:这次您的评论引起风波,很多人觉得您的质疑恰恰为电影做了宣传。

  鲍鹏山:有人说我收了剧组的钱呢,这个事讲得清楚吗?我是知识分子,不能仅仅看到自己的专业,在公共领域里面我们必须带着良知来说话,只有带着良知到公共领域说话的知识分子多了,这个公共领域里才会有更多维护公共福祉的人。

  鸡肋大片《孔子》

  1月14日,电影《孔子》在京首映发布会上,在现场2000名观众的注视下,周润发毕恭毕敬地跪在孔子第77代嫡孙女孔德懋女士的身旁。93岁的孔老坐在轮椅中,赠给周润发她亲笔题写的横幅“永远的孔子”,对发哥说:“你辛苦了。谢谢你弘扬了孔子的精神”。周润发接过题词,庄重地向孔老行跪拜礼。继北京的全球首映礼,上海试映会后。电影《孔子》于1月22日全线上映。

  ■鲍何“唇枪舌剑”

  《孔子》内部试映后,面对孔子专家鲍鹏山提出的批评,胡玫回应道:“这个专家我看完全是砖家,砖头的砖。一看就是门外汉,不懂电影。”

  《孔子》编剧何燕江也在博客里质疑了鲍鹏山所谓专家的身份,并且毫不客气地写道,“《孔子》还没正式上映,就来了一位拍砖之家鲍鹏山……”

  1月18日,鲍鹏山在博客中发表文章《没想到把<孔子>编导伤得那么深》进行反驳,“所谓对孔子研究很久的说法都是媒体记者写的,我没有自吹自擂过。”鲍鹏山表示,媒体报道中称他看完《孔子》之后“义愤填膺;非常失望;真是崩溃了!”的说法也不准确,“我只说过‘非常失望’,因为在看这部影片之前我抱的希望太大了。”

  >>>孔门弟子称呼之争:鲍鹏山对于《孔子》中子路、子贡等孔门弟子的称呼有不同的看法,认为按照孔门的规矩孔子是长辈,喊弟子一定直呼其名。但何燕江认为有些吹毛求疵,“子路名叫卞仲由。但如果这样称呼,恐怕很少观众知道此人是谁。因为《论语》中称‘子路’为多,所以我们决定从俗。影视作品不是学术,不是历史书,而仅是虚拟的历史。不可能严格准确,一一对位。导演对我们编剧的要求是,必须把复杂的事情简化,说明白,重要的是让人看懂,更要好看!要不,1.5亿巨额投资可怎么回收?鲍副教授在这种鸡毛蒜皮的问题上挑刺找茬儿,没显出有什么学问,只暴露出自身对艺术规律的无知!”

  鲍鹏山回应,“我只是从学术的角度来提出这个问题,《孔子》主创只需要跟我说明白为什么要这么做就好了。让观众、让我都觉得能够接受就好了,没有必要用这么激进的方式来解释。”

  >>>颜回“穷富”之争:在颜回到底是不是穷人的问题上,何燕江和鲍鹏山之间也有相当大的争议。何燕江用《庄子•让王》作为依据,认为颜回达得到小康标准,并且批评鲍鹏山说颜回太穷“纯属信口胡说”。但是鲍鹏山也拿出了自己的学术依据,称在《论语》和司马迁的《史记》中都有记载颜回家境穷困潦倒。鲍鹏山反过来调侃何燕江道,“何燕江在博客里写‘颜渊是名,但大家不熟悉,也就不如称颜回。’我要纠正一下,其实这个人姓颜,名回,字子渊。”

  >>>“言必信,行必果”之争:另一个存在巨大分歧的是关于孔子思想的说法。何燕江在博客中批评道,“‘言必信,行必果’确是《论语》里孔子的代表性观点。鲍鹏山却说据他研究这不是孔子的观点……可你凭什么竟敢替孔子断言他老人家必然‘不赞同’?若按照鲍副的逻辑,难道孔子倒会认同‘言不必信,行不必果’?”

  鲍鹏山解释道,“在这个问题上不能强词夺理。‘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是孔子的原话,意思是不懂得变通的人不能成就大事。至于何燕江提到的‘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其实也是有出处的,是孟子的说法,原话是‘大人哉,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南子之死之争:周迅扮演的南子在影片中被暗杀的情节,鲍鹏山认为是影片中最离谱的情节。何燕江在博客中写道,“史书里写了太子要刺杀南子。后来卫灵公死了,南子不久就失踪了。怎么死的,并没有书证。鲍鹏山说南子不是死于谋杀,那你说说南子怎么死的?”鲍鹏山回应道,“我只是说南子并没有死于内乱的这次谋杀而已。如果南子是死于这次内乱的话,那么后面子路死于内乱的情节和这一段就自相矛盾了,因为这两次内乱其实说的是同一件事情。”

  ■胡玫:把孔子搬上电影,非常难做

  电影《孔子》的情节以孔子在鲁国执政为开端,以孔子周游列国为结束。影片始终以孔子的个人经历为线索,并将春秋时期的诸多重大历史事件联系在一起,既有鲁国庙堂之上讨论“隳三都”时的明枪暗箭,又有“夹谷会盟”中的金戈铁马,既展现了孔子和他弟子们的师生之情,又有“子见南子”的千古谜情。

  据说《孔子》剧本前后修改了30稿。剧情最初是从孔子17岁写到73岁,讲述孔子如何在战乱中,从一个冲动、喜欢炫耀学问的青年转变成思想深邃的教育家。改到最后,从孔子51岁在鲁国任中都宰开始,到周游列国后回到鲁国结束。

  《孔子》的另一个编剧陈汗认为,如果这是一部纯粹的商业电影,像《叶问》一样,那就简单了,导演愿意怎样就怎样,演员什么样都OK,动作多一点,好看,过瘾。但是孔子不行,不能按商业片来操作,“要求严肃,编的就少一点,都要符合他的人格。表现他的仁爱思想,不能写他跳到河里去救人,也不能和坏人打斗,要从史实里取材。”

  何燕江更多的体会是“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叙述这样一位广为人知、有崇高地位的人物是对自己的一个重大挑战。其实我不想争论学术问题。我只想说这是一部电影,对于历史人物的再现,我们是否在更有利于人物的塑造的情况下拥有一点空间,可以适当虚构和演绎故事呢?《三国演义》与《三国志》是不一样的,并不影响它成为四大名著。”

  导演胡玫则表示,把孔子搬上电影,非常难做,但值得一做。胡玫坦言拍《孔子》最初的也是最大的挑战,就是要在观众面前展示一个2500年前的思想家、教育家。而这两个身份都是最不适合电影表现的。思想家坐在那儿,谈。他要讲哲学或者写哲学。然而,谈和写,都是电影的大忌。“你说一个人坐在那里老是在写,这戏能看吗?教育家靠说,从头说到尾,这电影能看吗?”

  “把2500年前的一个圣人,还原为一个活生生的普通人,首先我们要战胜我们自己。把一个2500年前的人推上银幕,我们就得有这样重新编故事的勇气,不编故事没法做这个事情,比如如何去说‘颜回之死’。”胡玫说。

  ■尹鸿:《孔子》的确有负期待

  1月25日晚,著名影视传播研究学者尹鸿接受了《青年周末》记者的采访,作为早期参与《孔子》剧本论证的专家,尹鸿认为电影《孔子》采用的是正剧创作方式,对史实的忠诚度要求较高。应该“大事不虚小事不拘,对重大的历史事实要附合历史资料的记载,在人物的对话和情节场景方面有创作空间。”

  尹鸿认为《孔子》作为一部电影中规中矩,但作为一部讲述孔子的电影,没有达到应有的目标和高度。“主要因为我们对孔子是有期待的,它没有达到我们的期待。拍《孔子》是一个工程,需要编导和导演做大量工作。”尹鸿说,这部影片的剧本做过好几十稿,作为专家,他也看过很多版本,在同电影局和创作方的论证中,“我们都觉得这个题材过于厚重,对创作的要求非常高,也许还没完全准备成熟。对于以孔子为题材的电影来说,总觉得它没有传达出孔子的灵魂和孔子这个人物的精髓。”尹鸿表达了自己的遗憾。

责任编辑:廖恒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