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综合新闻

创新是改革开放的生命源泉

来源:人民网
2010年02月09日17:06
  在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以大无畏的精神和勇气,积极推进理论创新、路径创新和制度创新,作出了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选择,探索出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历史雄辩地证明,创新是改革开放的生命源泉。

  一.理论创新为改革开放奠定了思想基础

  思想是行动的先声,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30年的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思想解放的产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确指导的结果。

  1.改革开放是思想解放的产物。

  1978年5月10日,中央党校《理论动态》第60期发表了由胡耀邦同志审定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第二天,该文作为《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文章公开发表,由此拉开了全国范围内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帷幕。在邓小平同志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领导和支持下,这场大讨论取得了极大成功,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作了极为重要的思想准备。

  1978年12月18日-22日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们党和国家历史上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十分重要的会议。在此之前,11月10日-12月15日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对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实事求是同"两个凡是"两种思想路线的争论,关于适应工作重点转移的需要、实行改革开放的方针,关于加强党的民主集中制、健全党内民主生活等重大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特别是邓小平同志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为全党解放了思想,廓清了思路,统一了认识,明确了方向。

  在"两个凡是"错误思想还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情况下,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魄力和勇气,通过召开中央全会的方式,解放思想,拨乱反正,勇敢地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结束了1976年10月以来党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状态,端正了全党的指导思想,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开启了新的历史时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指出实现现代化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要求大幅度提高生产力,多方面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从此,全党和全国人民在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下,实行改革开放,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始走上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崭新道路。

  思想解放的闸门一旦打开,我们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步伐便义无反顾、勇往直前。

  2.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确指导的结果。

  改革开放需要理论创新的指引,也推动着理论创新的发展。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我们党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产生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标志性成果,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是我们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是我们党实行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指导思想。

  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的理论创新始终是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展开、来深化的。

  1982年,在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同志第一次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命题,强调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987年,党的十三大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明确指出: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的"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邓小平同志的南方谈话,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紧要关头,深刻回答了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是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进到新阶段的又一个解放思想的宣言书,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定海神针"。

  同年,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把取得改革开放十四年胜利的根本原因,归结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逐步形成和发展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并且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从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等9个方面作了归纳。十四大明确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党的十四大以后,我国经济改革和市场化步伐显著加快,经济全球化对我国影响日益明显,与此同时,资源和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制约增大,贫富差距加大,人们的利益追求、思想观念呈现多元化态势。此时,中国社会发展的核心分歧主要不是要不要改革、改革的姓"资"姓"社"问题,而是如何发展、朝什么方向发展的问题。新的形势和任务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提出了全面性、深入性、系统性的新要求。

  1997年,党的十五大把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一道,作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2002年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党章。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提出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思想和重要观点,将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在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基础上,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问题,把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得以系统化、完整化,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指出了明确的道路,展现了广阔的空间,描绘了美好的前景。

  实践表明: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改革创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成果指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我国改革开放坚持的一条重要原则。30年来,我们在思想上的每一次大解放,都带动了理论上的大突破、实践上的大发展;同样,我们在实践上的每一次大发展,也都催生了思想上的大解放、理论上的大突破。

  二.路径创新为改革开放明确了途径和方法

  改革开放是空前的伟大事业,既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更没有现成的道路可以遵循。

  新中国成立之后近30年,我国先后经历了国民经济恢复、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以及"文化大革命"等历史阶段,开展了生产资料所有制改造、土地改革、人民公社化、大跃进等社会运动,虽然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但是在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以后,多年来没有制定出为发展生产力创造良好条件的政策。社会生产力发展缓慢,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条件得不到理想的改善,国家也无法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 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把国民经济推向崩溃的边缘,中国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面临误入深渊的危险。"这种情况,迫使我们在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决定进行改革。"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在一定的范围内也发生了某种程度的革命性变革。这是一件大事,表明我们已经开始找到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路子。"

  这是一条与我们党熟悉的武装斗争所完全不同的道路。一个是打天下、夺取政权,一个是坐天下、建设国家;一个是暴力的疾风骤雨般的武装革命,一个是非暴力的渐进式的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提高。因此,改革自开始起就面临路径选择问题,并且呈现出符合我国国情的鲜明特色。

  1.改革开放得益于大胆探索。

  改革开放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最大的探索和试验。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现在做的事都是一个试验。对我们来说,都是新事物,所以要摸索前进。" 首先,胆子大,步子稳。邓小平同志说:"我们确定的原则是:胆子要大,步子要稳。所谓胆子要大,就是坚定不移地搞下去;步子要稳,就是发现问题赶快改。" 陈云同志也曾指出:"我们的改革,问题复杂,不能要求过急……要从试点着手,随时总结经验,也就是要"摸着石头过河"。" 邓小平同志还说,要"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第二,不断总结经验。用邓小平同志的说来讲,要"走一步,看一步"。 "哪一些走得不妥当,就赶快改"。"我们每走一步都要总结经验,哪些事进展要快一点,哪些要慢一点,哪些还要收一收,没有这条是不行的,不能蛮干"。第三,坚定不移。正如邓小平同志说的,"我们的政策是坚定不移的,不会动摇的,一直要干下去"。

  2.改革开放得益于渐进发展。

  改革开放从经济领域着手,又首先从农村开始。"然后我们又把农村改革的经验运用到城市,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也是改革的内容之一,总的来说,都叫改革。"回望30年走过的路,我国从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从宏观经济体制到微观经济基础,从经济领域到其他领域,改革开放的步伐一步步迈出,改革开放的历史长卷渐次展开。

  按照邓小平同志的设想,"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用三年时间见效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比农村复杂,至少用三至五年的时间才能取得明显效果。政治体制改革更复杂,设想有些方面用三至五年的时间可以见效,有些方面甚至要花十年左右的时间才能见效"。"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对内经济搞活,对外经济开放,这不是短期的政策,是个长期的政策,最少五十年到七十年不会变。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第一步是实现翻两番,需要二十年,还有第二步,需要三十年到五十年,恐怕是要五十年,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改革的意义,是为下一个十年和下世纪的前五十年奠定良好的持续发展的基础。没有改革就没有今后的持续发展。所以,改革不只是看三年五年,而是要看二十年,要看下世纪的前五十年"。1991年初邓小平同志在视察上海时说:"改革开放还要讲,我们的党还要讲几十年。"

  3.改革开放得益于全面推进。

  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相应的其他各个领域的改革。1984年邓小平指出:"改革要从农村转到城市。城市改革不仅包括工业、商业,还有科技、教育等,各行各业都在内。"邓小平同志还曾指出:"我们提出改革时,就包括政治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同经济体制改革应该相互依赖、相互配合。只搞经济体制改革,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也搞不通……我们所有的改革最终能不能成功,还是决定于政治体制的改革。"

  回顾改革开放的历程,我国取消人民公社、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废除企业中的"一元化"领导等,都是农村改革和城市改革的重大举措,但显然超越了经济领域改革的范畴。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企业下放,政企分开,是经济体制改革,也是政治体制改革。"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开始了城市和整个经济体制全面改革的局面。1987年党的十三大将政治体制改革提上日程。30年来,无论是经济层面的财税体制、金融体制、外贸体制、投资体制改革,还是政治层面的废除干部终身制、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还是社会层面的文化、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体制改革,都展现了全方位、宽领域改革的场景。

  实践表明:实行代价低、风险小,让人民参与改革、分享改革成果,积极而稳妥的渐进式全面改革,是我国改革成功的一条重要经验。30年来,我国走出了一条与前苏联、东欧国家激进式改革不同的发展道路,这条道路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体现人民意愿,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推进改革开放的正确选择。

  三.制度创新为改革开放提供了重要保障

  制度具有规范性、权威性、稳定性的特征,能够发挥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的作用。为保证改革开放沿着正确的轨道健康发展,我国不断推进制度创新,努力探索符合国情及资源禀赋条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使我国的比较优势能够得到释放和发挥的体制、制度和机制。

  1.基本经济制度创新注入改革开放长久活力。

  改革一开始就触及到了基本经济制度问题。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就是在不改变土地所有权条件下进行土地制度创新;对国有企业进行改组改制、公司化改革,就是现代企业制度创新。说到底,最根本的还是所有制和分配方式发生了变化。

  任何一种所有制的实现形式都可能是多元的,多种所有制可以并存,这也是市场化改革的取向和归宿。党的十四大提出,"以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为补充,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不同经济成分还可以自愿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经营"。十五大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确定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明确指出,"公有制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地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十五大以后,产权多元化改革开始成为探索公有制有效实现形式的重要内容,解决国有(公有)资本产权"虚置"和低效问题逐步提上改革日程。在产权多元化和发展混合经济已经成为现实和社会共识的条件下,以保护个人产权和改革国有产权经营管理模式为主要内容的产权制度改革取得显著进展。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发展混合经济的基本方向,即"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平等发展,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基本经济制度的创新与发展,是我国推进改革开放的重要保证,也是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以国有企业改革为重点,实施放权让利、利改税、承包制、股份制等多项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进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国有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不断提高,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明显增强。与此同时,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已经成为促进增长、扩大就业、增加税收、繁荣市场的重要力量。目前,我国的中央企业及下属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比重已达60%以上,绝大部分国有中小企业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改制;个体、私营经济已占全国GDP的40%左右,非公有制经济就业人数占全国城镇就业人数的70%以上。

  2.各项配套制度创新推动改革开放稳步前进。

  市场的有效运行需要一系列体制、机制的支撑。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然要求宏观经济体制的配套改革和社会其他领域的改革。

  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开始进入全面改革阶段,提出了关于以价格、税收、财政、金融和贸易为重点的配套改革的设想。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改革战略,制定了财税体制、金融体制、外汇管理体制、企业体制和社会保障体系等重点方面的改革目标和方案。从1994年初开始,在财税、金融、外汇管理、企业制度、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的改革措施,同时进行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从此,我国的改革进入了一个整体推进的新阶段。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体制,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宏观调控体系、行政管理体制和经济法律制度,健全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的要求,经济和社会领域改革进一步深化。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政治体制改革稳妥推进。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要"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对权力制约和监督等具体要求。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政治体制改革作为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深化,与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今年2月,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通过《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贯彻党的十七大关于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着眼于推动科学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在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等方面迈出了重要步伐。

  实践表明:注重制度的创新和配套改革,增强体制、机制的系统性、协调性,是改革开放顺利进行的一个重要保障。30年来,我们按照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和谐发展的要求,大力推进制度创新,完善制度体系,推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全面发展,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四.始终坚持党对改革开放创新实践的正确领导

  回顾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我们党始终担当着理论创新、路径创新、制度创新的历史重任,始终坚持对改革开放的全面领导,始终是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领导者、组织者和推动者。

  30年来,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功地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都取得了长足进步,从而使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随着改革和发展进入关键时期,我们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困难。当前,解放思想的主要任务就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正确处理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关系,是我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改革创新亟待破解的重大课题。经过30年的改革实践,各地各部门形成了一定的思维定势、行为惯性和既得利益,现实情况也呈现出较大的差异,如何在中央统一部署下,立足于新情况、新起点,着眼于新要求、新突破,制定出切合各自实际的深化改革的具体目标,以思想新解放推动事业新发展,这是我们必须直面回答的现实问题。我们要进一步明确改革开放的目的和方向,明确从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的新要求;进一步把改革开放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机地统一起来,在改革创新中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体制机制;进一步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力求在解决改革开放遇到的深层次矛盾和新问题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30年来,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开放既给党注入巨大活力,也使党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课题新考验。世情、国情、党情的发展变化,决定了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既十分重要又十分紧迫。我们必须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着力解决突出问题。各级领导班子要成为善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坚强集体,各级领导干部要成为改革开放的领头雁,以无私、务实、创新的精神,发挥主导和示范作用,使改革的过程成为政令畅通、动力充足、求真务实、充满活力的过程,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迈出新步伐、取得新成绩。

  (作者单位:中央直属机关工委)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责任编辑:李恺萌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