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2010年春节 > 2010年春节评论

透析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中国节日

来源:人民网
2010年02月15日14:10
  今年中国春节和西方情人节巧合在同一天,引起了公众的普遍关注。而关于怎样过这两个不同的节日的报道更是铺天盖地,使之而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话题。专家称,上一次春节邂逅情人节,发生在57年前的1953年。细心的读者,如果查阅当时的报道就会吃惊地发现,几乎没有情人节的的报道,而媒体连篇累牍报道的只有春节!57年,弹指一挥间,却“沧海变桑田”。当时,绝大部分国人还不知道情人节为何物,更遑论过情人节了。57年后,情人节已经成为很多年轻人喜欢的时尚节日。这只是西方节日进入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伴随着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快,伴随着文化的多元化,西方的节日作为西方文化的一部分,渐渐进入国人的视野,进入国人的生活,并对以春节为代表的传统节日形成强力的冲击,形成西方与中国传统节日并存的节日分配格局。怎样认识这种现象?在多元文化下守护和延续我们的民族的传统节日有什么特殊的意义?怎样在多元文化下延续和发展我们民族的文化传统?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

  多元文化背景下,中国节日已成多样化的趋势

  多元是现代文明的概念,它告诉我们,与生物多样性一样,文化具有多样性,成为社会生活中某个类别。今天,我们进入了一个多元共存的文化发展阶段,不同属性的文化现象与种类相互影响,表现出文化发展的多样性。伴随着改革开放和全球化,必然出现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必然出现多种文化的并存现象,并且这种趋势还会持续下去。

  目前,我们的社会事实上施行着三个节日系统,一个是现代文明影响下的现代国家节日体系,诸如五一劳动节、六一儿童节、七一建党节、八一建军节、十一国庆节,以“一”字开头,强调了新的人民政权建立之后对于民族解放事业的记忆。无疑,这是必须的。第二个系统是我们的传统节日,即春节为代表的四时八节与二十四节气,虽然它是农耕文明的产物,但是在今天,仍然成为乡村社会的基本时间单位,保持着深厚的信仰。第三个系统主要流行于城市中青年群体之中的西方时尚节日,如圣诞节、感恩节、情人节等,这些洋节往往被商家借用,为实现某些商业利益来进行炒作,并渐渐演变为目前的时尚节日。这三种节日系统之间相互关联,共处于社会发展的文化生活整体之中。这种局面的形成是文化多元化的必然结果,是社会多样化的一种外在反映,也是我们社会、文化繁荣的一种反映。这样的文化发展格局,丰富了国人的文化生活,给我们的文化带来了生机。过去,我们过于强调所谓的文化精英所起的文化引导作用,自觉或不自觉地割舍了文化发展中不同文化内容的相互联系,甚至以所谓上智下愚的文化理念来对待大众文化和娱乐文化。固然,文化具有规范性,人们要强调教化的社会意义,但是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文化发展多样性的特殊价值。

  辩证地看待西方节日对传统节日带来的冲击

  进入本世纪以来,特别是近几年,西方节日在中国发展势头很猛,传统节日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对此,国人有很多看法。笔者认为,传统节日受冲击,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瓦解着传统节日发展的基础。我国的传统节日是起源发展于农耕文明,因此重视食物,春节的饺子、元宵节的汤圆、端午的粽子等都表明了传统节日的农耕基础,体现了农耕社会的物质追求。而今天我们国家正经历着由农耕社会向商业社会的激烈转型,传统节日赖以生存的根基不断被侵蚀,使传统节日在文化延续上出现某种断层。比如七夕节与西方情人节相比,情人节有男女互送鲜花和巧克力,这样的节日简单而浪漫。七夕节传统节目是夜晚抬头观看牛郎织女的鹊桥相会,或在瓜果架下偷听两人在天上相会等,大多适合在乡下进行,让生活在都市里的年轻人无法领略。其次,与娱乐化的文化时尚相联系,西方节日被用于商业热炒,一些传统节日受冷落。西方节日在进入中国后,商业上的炒作和宣传是其流行的重要因素。每到西方节日来临,商家都会大力宣传,进行各种商业活动,因其“适应了人们精神上的追求”,比如情人节会有巧克力、玫瑰花、情人套餐等,容易被大多数青年所接受,并被更多人认识。而在传统节日缺乏西方节日的浪漫,商家不会进行大量的宣传,不能吸引更多民众的参与。于是出现了这样的现象:春节的气氛已不如圣诞节火爆,七夕被冷淡西方情人节被热衷,尊重老人的九九重阳节也逐渐被母亲节父亲节等代替了。以至于过分扩张了节日的审美、娱乐功能,而道德功能几乎发挥不出效用。

  但传统节日只是受到了冲击,事实上,传统节日在国人的社会文化生活中仍占有主要的地位。

  作为传统节日代表的春节,仍是我们全世界华人心中最重要、最隆重的节日。从过小年开始到大年三十除夕夜,从初一到初七再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每一天都有它独特的内涵。在这个过程中,春节有开始、有尾声,有思想、有仪式,有对遥远过去的追忆,也有对美好愿景的展望,通过形式和内容的统一,谱写了合家团圆、辞旧迎新的篇章。在春节的时候,人们不管工作多么繁忙、离家多远,都会千方百计赶回家过年,与家人欢聚一堂尽享天伦之乐。在除夕之夜,一个大家庭的所有成员一定要聚在一起吃年夜饭、守岁祈福。经过千百年的历史积淀,它在国人中的地位与影响,是任何一个西方节日所无法比拟的。这样的节日在世界上都是罕见的。

  就西方节日对民族传统节日的冲击而言,就是受到了冲击,也不可过分担忧:其一,传统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它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一些不适应现代社会的过时的东西肯定要被淘汰,适应社会发展的东西才会保留下来,并进一步发扬光大,成为社会大众的自觉认同。所以,用最优秀的现代文明充注传统文化是极其重要的。在某种意义上说,时尚节日转换成习俗也是可能的。其二,在全球化的今天,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不可避免。在西方节日进入中国的时候,中国的民族传统节日也走出了国门,并随着国力的增强,影响也越来越大。例如春节,不仅国外的华人过,而且普通的外国人过的也很多。文化的影响是双向的,关键的是要提高我们的综合国力。其三,西方的节日在中国流行,不仅是文化交流的结果,而同时还在于这些“洋节”所提倡的内容适合部分社会人群的需要。比如,圣诞节的娱乐性切合了大众文化娱乐化的口味,感恩节、父亲节、母亲节跟中国人的感恩意识、知恩图报的传统伦理不谋而合,而且简单易行。这些节日,总体上丰富了我们的节日文化,丰富了国人的文化生活。不好的东西我们要反对,好的、合理的东西我们要大胆地吸收,成为我们民族传统的一部分。一个民族的文化与精神的健康发展,最重要的标志就是敢于并善于接纳所有优秀的文化,大唐时代长安流行胡乐就是明证。事实上传统节日文化何尝不是积累而形成的!

  在节日多样化格局中,守护与延续我们的民族传统有特殊意义

  作为文化传统重要载体的传统节日,不仅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巨大的精神遗产。同时,它又作为一个文化符号,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标志着民族的认同感,成为维系中华民族融合与统一的重要纽带,其传统已经成为国家和民族鲜明的文化和精神特征。这些节日的存在,已经成为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纽带。守护我们的民族传统,就是延续我们的身份符号,就是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以春节为代表,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伦理道德、行为规范、审美情趣,体现了中华民族和谐为美的社会伦理思想,体现了中华民族朴实、热情、开朗、健康的品质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崇尚劳动、尊亲敬祖、敬老敬贤、慎终追远等传统伦理观念。传统节日是人民大众文化生活的主体内容,以四时八节与二十四节气为典型,贯穿于一年的时间分配方式之中,成为农事安排与各种日常生活的重要依据。传统节日在形式上,为广大民众所喜闻乐见,成为全民参与的盛会,是中华民族赖以源远流长的文化之根。

  一个人无论走多远都走不出自己的故乡,走不出自己的身影,当我们开始面向世界的时候,千万不能忘记自己的根在哪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浪潮,西方节日在中国越来越被国人接受,而中国本土的传统节日却越来越被人们忽视,我们固有的文化精神和传统受到冲击,导致了一系列社会问题的产生。仁、义、礼、智、信,礼、仪、廉、耻这些传统的优秀的文化遗产,却常常被我们所忽略。我们的邻国韩国、日本等在传统节日的维护上却显示出极其的重视,反观我们自己对传统节日的保护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重视不够。在经历韩国~端午申遗风波之后,不管是学者还是民众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传统节日。国际上,在传统节日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今天,我们需要振兴我们的传统节日,充分挖掘其中的价值,为我们的现代文明服务。如果我们不珍视这些民俗文化遗产,不重视传统节日。它很可能如端午被他国抢注一样,从这块遗产发源地逐渐消失。

  当然,回归传统不是回归传统生活方式,而是对传统精神自强不息的把握,厚德载物的把握;回归传统不是历史的倒退,而是更好地吸收经验,使今天人民的生活过得更加文明、健康、幸福。

  在多样化节日文化下,延续与宏扬我们的民族传统

  在当前,文化的多元化背景下,如何延续我们的民族传统,作为民族传统重要组成部分的节日的分配与构建,也就显得更为特殊而且相当重要了。

  笔者认为,应构建与完善以四时八节、二十四节气为代表的传统节日体系。国家已经把传统节日中的一些重要节日作为我们的法定假日,为我们构建节日体系创造了条件。四时八节有很强的季节性和地域性,我们是否可以根据四时八节、二十四节气来设置自己的地方性节日?民族传统节日是农耕文明延续下来的,我们能否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使其进一步融入现代社会?这些也是我们要努力思考的问题。

  当我们盲目接受情人节、父亲节、愚人节的时候,我们回味历史,重新理解把握自己的文化传统,不是同样可以让自己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吗?我们的企业,特别是那些商家,包括年轻人,因为缺少对于自己民族文化传统的必要理解,因为缺少在现代文明条件下应该具有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所以出现了盲从。现在是我们补课的时候了,学习传统文化知识,懂得自己的文化传统,与我们面向世界是相辅相成的;我们可以因此更加清晰地看到世界发展中我们自己的位置。我们世世代代秉承着自己的理念与精神,坚守民族美德与操守,并不影响我们赢得他人对我们的敬重。四时八节、二十四节气为代表的文化传统及其所具有的内涵应该也能够为我们的子孙带来无尽的欢乐。

  (作者系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教授) (来源:《河南日报》)
责任编辑:王雪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