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综合

上海积极改造市民形象 为世博提升城市软实力

来源:中国广播网
2010年02月28日15:21

  上海积极改造市民形象 为世博提升城市软实力

  中广网 2010-02-09

  中广网北京2月9日消息 9月15日,千名上海大学生在上海交大菁菁堂广场组成上海世博会志愿者标志——汉字“心”形图案,庆祝“向祖国致敬,为世博添彩”上海市青少年迎世博百万笑脸征集活动校园行正式启动。新华社发

  上海:1900万人的移风易俗

  曾经,上海人鄙视外地人,外地人痛斥上海人;如今,在世博会的聚光灯下,上海人的底色开始渐渐改变

  余秋雨在他的《上海人》一文里有这样的描述:“上海人陷入了一种无法自拔的尴尬。这种尴尬远不是自今起。依我看,上海人始终是中国近代史开始以来最尴尬的一群。”在过去的若干年里,上海人给人们留下了这样的印象:精明、骄傲、排外、不厚道、能说会道、自由散漫、缺少政治热情、没有集体观念……

  随着上海世博会的临近,上海人渐渐意识到市民形象也是城市的软实力,正努力改变以往外界对他们的负面印象。《新沪商》杂志常务副主编邓的荣说:“既然世博会是向世界传播中国形象的好机会,那么同样也是改善对上海偏见的好时机。”

  “保守”的痼疾

  一位到过上海出差的台湾人曾经在“铁血社区”留下一个帖子,他说,“大部分市民仍然没有排队习惯。无论搭车、乘坐地铁,总是争先恐后,抢成一团……上海的士虽然数量不少,但是要搭乘的人更多……空车一出现,几拨人立刻奋勇向前,抢个你死我活……无处、无时不抽烟的上海市民,让空气里始终飘荡着烟味……随地吐痰、丢垃圾的习惯,也让人十分担心。”

  这些问题也是政府管理者所担忧的,上海人包容度、优越感的问题早已落人口实。2010年世博会预计有7000万参观者莅临上海,上海人将接受全世界的目光打量。

  23岁的上海女孩潘芸,是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宣传部的见习生。虽然每天上下班都要挤一个小时的公交车,补助只有几百块,但是能够每天和关注世博会的媒体打交道,潘芸觉得很快乐,她看重这份难得的工作经历。潘芸有一个交往多年的上海男朋友,问她愿不愿意找一个外地男孩子,潘芸有些迟疑,“我想父母不会答应,年纪大的人保守些。”

  “保守”是人们对上海人的一个普遍印象,在这个词的后面可能是“欺生”、“势利”、“算计”等近义词汇。但现在,如果还对上海人抱这种认知可能有失偏颇。

  今年5月,上海社会科学院对外发布了“上海人形象”实证研究成果,测量分别在2003年和2008年两次进行,共计调查了680位上海人和外地人。其中设计了一项有趣的测试:“你所乘的一辆公交车由于载客实在太多,有一个乘客怎么挤也挤不上来,可是又不下去,吊在车门口,车子因此无法开了。这个时候你会怎么做?”

  两次调查中,上海人对这件事的态度出现了很大变化:2003年,有22.5%的人会“劝他下去”,5年后,选择这一项的人锐减到6.6%;在2003年,还有10.7%的人会“把他挤下去”,到了2008年,这一数值显示为“0”。

  另一项反映上海人优越感下降的测试则显示:上海人认可上海是中国内地最好城市的比例从2003年的84.3%锐减至2008年的35.4%。

  调查结果显示出上海人对自我认识的不断调整改变,而这种改变很大部分缘自外在环境的变化,其中,2010世博会在上海举办起了加速推进的作用。

  全城操练

  为了解决上海人的形象问题,这座拥有1900万人口的大都市开始了全面提高市民文明素质的活动。10万名上海“的哥”或许是这座城市最先“学习”微笑的群体。为了今年的世博会,“的哥”们不仅忙着更新车辆,操练英语,还要面临文明待客的舆论监督。与出租车行业类似,上海邮政、银行、电信等58个窗口行业、402万从业人员,如今都被置于公众测评的“放大镜”下,“不说普通话”、“态度傲慢”等举止细节都可能在第一时间被曝光。

  针对普通市民的宣传教育活动更加细致入微。上海市文明办综合处处长徐建平说,他们编写的《上海迎世博市民读本》,为每一位市民提供了最基本的规范,从“文明用语”到“有序谦让”,再到“不穿睡衣上街”逐项细致地明确下来。五花八门的活动在社区铺天盖地地开展起来,有奖竞猜、座谈会、组织公益活动等等,组织者煞费苦心调动着市民的热情。

  从2009年4月到2010年4月,上海在每月的5日、15日、25日开展“三五”集中行动,5日为“窗口服务日”、15日为“环境清洁日”、25日为“公共秩序日”。这场全方位塑造城市文明的大运动有一个响亮的口号:爱上海,从我做起!

  徐建平说,从长远看,上海要建设成为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国际化大都市,融入世界的潮流,上海人的意识和生活习惯都要跟随这个目标逐渐改变。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美好的城市不仅仅意味着高楼林立,更意味着每一个人对美好生活的体验。上海人正在世博会的进程中学着文明热诚地接纳世界,也在这个过程中打磨自己,世博会的进程就如同上海人向世界展示自己的过程。

  上海人是有觉悟的

  不能说世博会可以在一朝之内让上海人脱胎换骨,但现在的上海人已经与人们固有的印象差异很多,这种转变是伴随上海本身的城市化进程而发生的。家住世博会会场附近的刘阿姨是上海人,今年50多岁,思想很“开通”。在她看来,过去上海人欺生,把外地人叫做“乡下人”;现在,外地人是“新上海人”,都是“自家人”。“女儿嫁个外地小伙子也蛮好的,来上海的都是精英呀”,她笑着说。

  从北京奥运会学习经验,上海市组建了一支庞大的志愿者队伍。在刘阿姨生活的社区里,150名退休老人报名成立了志愿者大队,他们在“三五”行动日走上街头维持交通秩序,老人们找到了发挥余热的岗位,干劲十足。

  在世博会倒计时200天的时候,徐建平他们做了一次测评,上海城市文明指数从倒计时600天的78.98上升到84.95。他说:“上海人民是有觉悟的。”作为上海人,他并不讳言上海人的缺点——不够大气,斤斤计较,但是上海人也有自己的优点——做事认真、追求一流。这十六个字把上海人做得好的和需要改进的地方都融合在了一起,成为这座城市追求的目标。

  在2009年11月国际展览局第146次全体代表大会上,秘书长冈萨雷斯·洛塞泰斯听取中国上海世博会组委会代表团的介绍后,向记者表示他的乐观态度:

  “我告诉你,我与中国人已经是非常好的朋友了。我非常了解上海人,对做好最后冲刺、保证一个安全、成功、伟大的世博会,他们的能力是绰绰有余的。”

责任编辑:赵志鹏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