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新闻嘉宾访谈 > 深度报道

山西煤改:煤老板黑金时代一去不返

来源:新京报
2010年03月02日19:35
[提要] “煤矿政策一年一变,开矿是个长期投入,钱砸进去了还没产出呢。我们和政府玩不起。”苏兴旺说,只要能收回投资,他已做好了离开山西的准备。没有了煤矿,煤老板何去何从,成了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我来说两句]

  黑金时代末日的煤老板

  ■核心提示

   他们曾是一夜暴富、挥金如土的代名词。

   他们曾利用政策空隙,以微薄代价攫取大量财富。他们也曾缔造官煤勾结的灰色地带。他们背着为富不仁的名声,他们巨额财富的背后,是无数生命的陨落。

   另一方面,他们也被政府“关大放小”的政策一直围追堵截。如今,山西省新一轮煤炭资源整合,则要摘下他们“煤老板”的标签。

   没有了煤矿,煤老板何去何从,成了他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春节一过,李兴国就开始失眠了。

   李兴国是山西临汾市翼城县庄里煤矿的矿主,已做了15年的煤老板。他拥有一座年产15万吨的煤矿。

   但是,他要被动退出煤炭业的历史舞台了。

   春节一过,省里要进行资源整合,成了翼城县街谈巷议的主题。这让已知天命的李兴国焦虑不安。他的煤矿要被“整合”掉。

   中山装,布鞋,老款手机。9月3日,坐在记者面前的李兴国,与传说中的山西煤老板形象很不符。

   一支接一支地抽烟,腾腾烟雾中,李兴国眉头紧锁,“我这一年老了10岁”。

   作为“第一代煤老板”,李兴国一声叹息:“大部分煤老板还是遵纪守法的,少数为富不仁造成矿难频发,终于让我们走上了绝路。”

   “有水快流”催生小煤窑

   20年前,李兴国是桥上镇庄里村一名农民。除了耕种土地外,还到山上挖煤。

   上世纪80年代,对于桥上村村民来说,到山上挖煤是件再正常不过的事。

   李兴国说,那时山上煤太多了,埋得又浅,用锄头就能刨出来,“私挖滥采,也没人管”。

   上世纪8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煤炭需求量增加,而煤炭生产却不能满足需求。为解决资源紧缺问题,国家出台了“有水快流”政策。

   1983年11月,煤炭部公布了《关于积极支持群众办矿的通知》,政府允许私人从事煤炭开采。

   此后,让全国煤矿数量激增。在资源大省山西,则掀起了一股开矿潮。

   翼城县煤炭局一位退休老局长回忆,当时,个人、村集体、公司、事业单位甚至政府部门,都出来开矿。30万人的翼城,拥有大小煤矿300多家。

   最早的小煤矿,便在这一时期诞生,第一批煤老板孕育其中。

   此时期,庄里村创办了庄里煤矿,李兴国作为村长,当选为矿长。

   “当时主要还是集体办矿为主,个人实力有限。”李兴国说,第一代煤老板大多是煤矿所在地农民,借助集体办矿进入了采矿业。

   官方数字显示,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初,全国的小煤矿数量达到8万多座,年产值与国有、集体煤矿,三分天下。

   很快,煤炭市场趋于饱和甚至供过于求,大小煤矿争相压价。

   1994年,李兴国承包下了当时入不敷出的庄里煤矿,每年向村里交12万元。

   到上世纪90年代末,亚洲金融危机,能源行业受冲击,煤炭市场更是空前惨淡。

   而当时国企改革,要求政企分开,许多国企和政府部门开始退出煤炭市场,急于甩掉煤矿。

   “煤矿贱得没人愿要、也没人敢要。怕煤卖不出去,亏本。那是个艰难时期。”李兴国说,第一代煤老板大都经历过那个阶段。

   那个时期的煤老板都是本地人,矿工是本地农民。

   李兴国认为,第一代煤老板与后来的煤老板有很大不同,“我们经历过最坏的煤炭市场,我们不会想着一夜暴富,更不会挥霍血汗钱”。

   混乱的“黑金时代”

   翼城县最豪华的酒店园义园宾馆,目前“门前冷落鞍马稀”。

   酒店服务员说,现在资源整合,煤老板来的少了;以前来的全开豪华车,悍马、路虎很常见。

   45岁的翼城县庄里镇人李元宝,是这家店的常客。他曾是一家年产9万吨煤矿的老板。

   李元宝是2002年进入煤炭业的,“我是目睹了煤炭市场回暖才入行的”。

   进入21世纪,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煤炭价格一路上扬,煤炭业迎来“黑金时代”。

   2002年,李元宝花5万元承包了一个村集体小煤矿。

   次年,该村集体要求他提高承包价格至25万,李有些不乐意。村长说了这样一番话:你一年就赚1000多万,还在乎那20多万?

   日进斗金,煤老板们这样回忆这个时期。

   从2000年开始,煤矿在山西成了财富象征,也成为热门的商品。在煤老板中层层转包。甚至,每一口矿井,都被转包了。

   正因为此,矿难责任查起来困难,很难查到真正的责任人。

   这一时期,政府开始整顿小煤矿。而官煤勾结也在这一时期出现。李兴国说,那时候,官员在煤矿占股担当保护伞,成为了一种现象。

   黑金时代,让李元宝在两年时间身家过千万。

   对于第一代煤老板李兴国他们来说,也是时来运转。煤矿同样给他带来巨额财富。

   铺张与“为富不仁”

   2000年至2004年,“黑金时代”催生了“一夜暴富”的神话。

   而山西煤老板们“挥金如土”的典故,被国人广为传播。

   10月15日,李元宝说,他说很多煤老板的确嗜好铺张,“其实还是自卑,炫耀财富希望别人能高看自己”。

   “钱对我们煤老板来说,仿佛只是数字。我们不用到矿上,矿工是外地招的,管理人是当地的。我们只用躲在幕后,疏通政府和地方黑白两道,坐地收钱。这种钱来得太容易,容易到了我内心很恐慌的地步。总觉得这种财富来得快失去得也快,所以想及时行乐享受。”

   李元宝坦承,作为一夜暴富的农民,内心没有安全感,迫切希望通过财富展现,来获得认可。

   2003年,李元宝买了一辆宝马。“买车回来那天,我开着车子在县城转了一圈又一圈,想,老子也能有今天啊。”他还在北京和太原买了两套别墅。

   炫耀财富,当时煤老板最普遍的做法是买车和购房。

   与煤老板激增的财富相对应的,是矿难的频发,死亡人数不断增加。

   “那时候大家都抱着捞一把是一把的念头。反正这煤矿不是我的。什么安全生产、基建投入,只要出煤,那些都不管。”李元宝说,黑金时代进入的煤老板,都是这种态度。他认为,几乎所有的矿难,都是煤老板疏于安全生产投入所致。

   只顾黑金不顾人命,煤老板为富不仁的形象,由此铸成。

   急躁的江浙“炒煤团”

   频发的矿难引起政府反思,如何才能让煤老板舍得在安全上投入。

   提高开矿门槛,并让煤老板把煤矿真正当成自己的———这是2004年山西省临汾市最早探索的答案。

   时任山西省省长的张宝顺,要求临汾试点改革,“明晰产权、整合资源、有偿使用、确保安全”。

   改革方案很快出台,内容主要是两方面。一,政府对煤矿资源估价,然后由矿主一次性买断。二,关小上大,年产9万吨以下煤矿全部关闭。

   时任临汾市煤碳局局长的杨吉春认为,这次改革根治了顽疾。他认为,煤老板买断矿产成为永久性主人,会增加安全投入。而门槛提高了,很多没有实力的矿主会退出。

   而此次改革,为资本进入山西煤矿业提供了契机。许多煤老板一次性交不起数千万元买断价款,又不想丢掉煤矿,于是江浙一带的资本进入。

   据山西温州商会提供的数据,至2007年,山西省60%的中小煤矿被江浙“炒煤团”承包,投资额高达500多亿。他们控制的煤矿年产量,占到山西省的1/5。

   山西省律师协会副会长高剑生,有15年煤炭领域执案经历,他认为,江浙炒煤团客观上带动了山西采矿业的发展。但他们炒卖煤矿,让煤矿层层转包的命运被延续,甚至恶化。

   许多江浙老板的钱来自银行贷款、亲朋借债甚至民间高利贷。他们都急于收回投资和获得高额回报。

   浙江温州人苏兴旺(化名)2006年出资3000万,获得了临汾一座年产能力30万吨煤矿51%的股份。

   苏兴旺认为,江浙煤老板普遍心态“有点急功近利”。

   而在李兴国看来,正是煤老板急功近利的心态,导致矿难频发。

   逐渐消失的舞台

   目前山西进行资源整合,凡年产90万吨以下煤矿全兼并重组,这会让大批煤老板退出。

   外界盛传,这将形成煤老板们3000亿游资,未来可形成一股投资热潮。

   李兴国认为“没有可能”。他说兼并企业如何支付补偿款还是未知数,“钱都没到手如何投资?”另一方面,他认为此次整合中煤老板大多亏损,短期内不可能大规模投资。

   对于未来,李兴国希望仍做与煤矿有关联的事。

   “二代”煤老板李元宝,则是较早转行的人。2004年时,他将煤矿转包给了一个江浙老板,自己从事地产生意。他认为正是“激流勇退”,避免了最终“被消失”的命运。

   相比之下,温州人苏兴旺的命运要“凄惨”。

   谈到煤矿要被兼并,苏兴旺几次落泪。“再也不来山西做生意了,伤心了”。将来往哪方面投资,苏兴旺说还在观望,但再也不会与煤矿沾边。

   他称,2006年当年他便投入8000多万元进行技改,次年临汾接连有大矿难,煤矿一再受牵连整顿,他接手的煤矿,5年来生产不足6月。

   “煤矿政策一年一变,开矿是个长期投入,钱砸进去了还没产出呢。我们和政府玩不起。”苏兴旺说,只要能收回投资,他已做好了离开山西的准备。

   高剑生说,进入2009年下半年,江浙煤老板意识到政府让小煤矿消失的决心很大,煤老板赖以发展的平台逐渐消失了。

   进入10月,温州市政府专门派人与山西省政府协调,希望能考虑到浙江煤老板对山西经济发展的贡献,在资源整合中,对他们的利益以最大程度保护。

   “现在来看效果并不显著,离开成为必然。”10月16日,苏兴旺点燃一根烟,长吁:“改革总要牺牲一部分人的利益,我们赶上了,没办法。”

   至昨日,李兴国和苏兴旺依然没与兼并主体企业签交易协议。不过他也认为,“煤老板注定将成为历史了”。

   □本报记者 黄玉浩 山西报道  

责任编辑:bingqingwu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