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缺工倒逼反思传统模式 珠三角创新产业工人制度

来源:新华网
2010年03月16日15:29
  《瞭望》文章:珠三角创新产业工人制度

  用全新的思维在制度上作出安排,打破原有体制的束缚,促进农民工转变为产业工人,真正融入城市

  与所有遭遇用工短缺的企业一样,全球最大的中高档女鞋生产基地之一的广东省东莞华坚鞋业集团也没有得以幸免。为了把工人留住,这个世界鞋业大型加工厂的掌舵人——张华荣实施了一系列“仁政”,包括普遍上涨工资、改善工作条件、倡导企业文化等;还有一个引人关注的小变化,他特别要求全厂员工从此改个称呼,由“农民工”改称“产业工人”。

  如果说,称谓之变是张华荣等企业老板来自于生产一线朴素的直觉,但更多业内专家则也发出了同样的呼声。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的专家指出,当昔日农民工背井离乡打工的最大动力因素——区域经济落差在逐渐消失或减小时,珠三角要应对可能成为常态的用工短缺,应当用全新的思维在制度上作出安排,打破原有体制的束缚,促进农民工转变为产业工人,促进打工一族真正融入城市。这是珠三角未来吸引力的关键所在。

  缺工倒逼珠三角反思传统用人模式

  经过国际金融危机的洗礼,华坚鞋业集团作为全球的中高档女鞋生产基地尝到了产业集聚的甜美果实,全球排名前50位的高档女鞋现有30个品牌从这里输送到世界。而在危机前,排名前50位的女鞋中只有15个品牌在这里生产。

  在订单更多地集中到这个鞋业基地时,华坚鞋业集团董事长并没有感到轻松,新的生产矛盾突出地摆在他的面前——订单来了,人却没了。手握着大把的订单,却找不到足够的工人。“我们总是"爆单",工厂千方百计地招工人,可现在还是有3000人的缺口,有些订单只有放弃。”张华荣告诉本刊记者。

  张华荣在东莞鞋业管理工厂是出了名的高手。“但工厂硬件条件好、按时发放工资等,对打工者们似乎都不再这么具有吸引力。我发现,员工们忙碌地工作却在这个城市找不到归宿感和幸福感。”于是张华荣在全厂推行了一系列新举措,从普遍上涨工资、改善工作条件、腾出夫妻公寓免费居住到倡导企业文化等,还特别要求管理层从此把员工们尊称为“产业工人”。

  本刊记者问道,为什么作出这个称呼的改变?张华荣说:“我希望,这些员工能在厂里找到一种被尊重的感受,但能否真的让来了的员工不再走了,不是一个工厂能解决的问题。如老员工面临着孩子不能就地上学的问题,他们不得不回到原籍就地工作。”

  在珠三角工作长达10年的四川籍女工袁清娟告诉记者:“我明年也将选择回到老家四川找份工。不仅因为在四川和广东打工,工资差异不大了,而且小孩面临着上学的问题。”她算了一笔账,目前在珠三角一月能拿到2000元,可是除掉租房等各种生活开支,也存不下几个钱。而在老家打工机会多了,每月也能挣个1500元,“但在家门口打工,生活成本低。而且不用考虑孩子上学等后顾之忧,更重要的是,感觉自己是主人而不是一个打工仔。”

  在实地调研中,本刊记者看到,在产业结构调整和整体经济恢复的双重压力下,此轮用工短缺为珠三角加快产业升级和转变用工等发展模式提供了更为紧迫的驱动力,迫使珠三角政府和企业认真梳理和反思在多年快速发展中用工模式积累下来的弊端,这将对珠三角未来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人才缺乏越来越成为“世界工厂”东莞发展面临的一道难题。据东莞多家企业反映,人才入户问题越来越成为众多企业面临的最棘手问题之一。因为入不了户导致一些技术骨干和管理人员流失,这直接影响了东莞产业发展的未来。

  “东莞缺人才尤其缺技术工人,要使经济健康发展,企业稳定前进,人才很重要。”东莞市委书记刘志庚表示,“东莞这两年的入户政策,我们要好好检讨,门槛确实太高了。”据了解,目前东莞入户门槛包括中级工、大专文凭以上等。

  刘志庚说,东莞将考虑适当放宽并合理修订入户政策,让技术人才留下来。今后,东莞人才入户将考虑两方面因素,一是产业需要,二是要适当控制量。至于企业具体哪位员工入户,可以由企业自己定,政府从纳税等方面进行“总量”的把关。

  打工的热土为何失去了吸引的魅力

  “东西南北中、打工到广东”,改革开放以来,百万民工涌向南粤曾经蔚为壮观。然而,新一轮用工短缺使这个积聚了2600多万农民工的用工大省用工缺口达90万人。珠三角为何失去了吸引打工大军的魅力?专家给出的答案是,由于中国经济社会的嬗变,珠三角必须接受的事实是缺工也许将成为常态。珠三角业内人士预估,缺工将在未来5~10年内成为常态,短期内难以快速解决。

  对于这一常态的成因,相关人士举出了诸如经济好订单增导致农民工“吃紧”,区域竞争加剧导致农民工“分流”,经济落差缩小导致农民工“回流”,新生代的力量导致农民工“变化”,供求结构错位导致农民工“缺位”等。

  而多位业内专家则指出,新一轮用工短缺的更深层次原因在于,我国在推进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出现了工业化、城镇化和市场化进程的不协调;在推进工业化的进程中,较少重视通过制度创新来推进城镇化,以实现在工业化进程中农民工向产业工人的身份转变,实现由农民向市民的身份转变,实现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统筹发展的转变。

  华南师范大学人力资源研究所所长谌新民教授指出:“一旦内地城镇化进程加速,则使沿海地区原有农民工问题集中暴露出来。就市场化本身而言,也出现了资本市场、产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发育的不协调,劳动力市场发育严重滞后于其他要素市场,它所必需的公共产品如农民工户籍、子女教育、廉租房、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等供给严重滞后,这才是反复出现民工潮和用工短缺的体制因素。”

  国家统计局曾发布的有关数据表明,我国的农民工人数已经超过1.4亿,如果加上在农村乡镇企业打工的农民工,总人数达2亿多,已经超过由城镇居民构成的传统产业工人群体,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工人阶级的新成员和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是为新型产业工人制度安排

  东莞市劳动局就业办公室主任萧欣欣长年工作在劳动一线,但对于如何缓解目前用工短缺也显得有些“黔驴技穷”。及时发布用工信息、免费招聘会成为常态,政府主动出击将农民工“请进来”等,“政府能想到的都做到了,可是珠三角要增强未来吸引建设者的竞争力是需要突破体制障碍才能根本解决的。”

  谌新民认为,在现有城乡二元体制下,农民工所需要的养老、住房、子女教育、医疗等不能得到与市民同等待遇,因而“民工荒”实质上也是“民工权利荒”,单纯依靠提高工资待遇和改善劳动条件,是不足以解决当下用工短缺难题的。

  “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已具备产业工人和城市居民的基本素质,只要注重技能培训,由农民工向现代产业工人的转变是没有问题的。但目前要实现这种转变最缺乏的是制度安排,缺乏的是户籍制度安排,尤其是户籍背后的公共服务制度安排。而对于新生代农民工来说,能否实现农民工向产业工人身份的转变,能否实现成为市民的利益诉求,直接决定着他们对这座城市的归属感。”谌新民指出。

  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劳动与人力资本研究室主任都阳说,历史上每次大的危机都是引发特定群体权益保障受到重视的良好机遇。1929年的美国大萧条使得成千上万的失业工人生计无着,美国政府开始考虑为产业工人建立失业保险;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使得我国部分城市困难家庭陷入困境,城市低保制度建设被提上日程。在他看来,我国更应抓住此次全球经济的调整机遇,关注农民工的权益,推进农民工权益保障制度的建设和完善。

  业内专家认为,为实现由农民工转化为产业工人,政府职能部门主要应做好两方面事情:一是提供均等化的公共就业服务,如就业预测预警和就业景气预测,职能技能培训与人力资源开发,提供社会保障等制度安排,对符合条件的用工人员提供廉租房、解决子女义务教育问题;二是通过政策组合拳,如投资政策、产业政策、就业促进政策、对职业培训的税收政策等,来引导产业结构调整进而调整优化就业结构。

  “从根本上说,解决用工短缺取决于产业结构与劳动力供给的匹配程度。没有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就难以解决农民工工资待遇低的问题。劳动密集型订单企业本身利润空间小,提薪压力大、动力不足。没有产业结构调整,就无法解决农民向市民转变、农民工向现代产业工人转变的现实难题。只有符合现代产业特性和素质要求的农民工才可能最终转变为产业大军的一员。”谌新民强调道。令人关注的是,珠三角许多政府将此轮民工短缺作为完善劳动力市场的契机和动力,在改革税收制度、户籍管理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大胆设想和实践。据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厅长欧真志透露,珠三角将大力推广农民工积分制入户城镇政策,提高珠三角地区对高素质劳动力的吸引力。具体实施将根据农民工的工作经历、文化程度、职业资格、纳税贡献、社保缴纳等情况进行积分入户,每年计划解决60万外来工的入户问题,主要方向是融入中小城镇。

  而在《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中,也明确提出要加强农民工权益保护,逐步实现农民工子女就学、公共卫生等公共服务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统筹城乡就业,加快建立城乡一体的人力资源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加快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等。如广东在职业技术培训上就对所有劳动者放开,只要愿意参加培训,不限户籍都能得到不同层次的培训服务,而且在通用性层次的人力资本培训还全面实行了免费政策。(记者陈冀)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责任编辑:黄珊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