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天气 > 西南旱灾 > 云贵旱灾最新消息

云南罗平群众停水数月 站在石缝中艰难取水(图)

来源:新华报业网-扬子晚报
2010年03月26日07:57
大水井乡吊井取水点,20岁的张颜下到深深的石缝中取水。谷岳飞 摄
大水井乡吊井取水点,20岁的张颜下到深深的石缝中取水。谷岳飞 摄

  光听名字,没人想到大水井乡会缺水。事实上,这个隶属于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的贫困乡村,是该省最缺水的乡村之一。用“石头乡”形容大水井乡或许更为贴切,该乡是典型的喀斯特峰林地貌,山势陡峭,放眼望去山上全是石头,乡民自己的描述是“九分石头一分土”。即使在平素,这里也有“土如珍珠水如油”的说法。

  大水井乡自去年年底便已停水,遍地石头之上,两万乡亲坚持至如今,堪称一个奇迹。记者昨日上午9点从邻县陆良出发,赶到这里时已是下午3点,碰巧看到了三个感人的画面,感受到了乡亲坚强的取水之路。

  箐口:两块岩石狭缝中艰难取水

  在吊井,记者结识了20岁的张颜。当时,张颜正在井内打水。所谓吊井,位于两块巨大的岩石狭缝之下,深达七八米,只能容一人侧身而下。狭缝底部有一处泉水,这是箐口村的取水地。

  箐口村生活着18个村民小村,和每个大水井乡的村民一样,这里的村民每家都建有水窖,房屋屋顶是一个收水平台,降落的雨水都会被收集到水窖里。但去年年底,家家户户的水窖基本上都空了。

  村民不得已四处寻找水源,最终在吊井处这一堆乱石岩中找到了水。“当时有个乡亲往这个岩石缝里扔了块石头,居然从里面传出惊喜的水声。”这对箐口村算是上天赐予的意外之水,张颜向记者介绍吊井是如何被发现的。

  因为狭缝太窄、只能容一人下去取水,每次村民来此取水时都需两人配合,一人先下去将桶装满,另一人再用绳子把桶拉上来。正因为此,这一块无名地被村民形象地命名为吊井。

  张颜的帮手是他舅舅,两人当日上午10点从两公里之外的家中赶到这里,但至下午3点25分,两人才将两个桶装满。换句话说,为了这100斤水,两人花费了将近5个半小时。

  记者看到张颜随身还有一个空桶,便问他为什么不装了,小伙子解释,到了四点钟,又轮到另外一户人家装水了。

  原来为了让大伙都能取到水,箐口村在村干部的组织下,排出了一个轮流取水时间表。几点几分,张家取水;下一班又轮到李家取。24小时全部排满,即使是深夜或者凌晨,仍然有人来这里取水。

  张颜让记者看吊井旁边的一堆草木灰,他说,这是晚上村民在此取水时烧火取暖用的,当地气温温差较大,晚上会特别冷。

  张颜家有爷爷、奶奶和母亲在家,舅舅家也有5个人,当天取出的100斤水两家还要分,基本上也就够一天生活。但吊井他们家要等10天才能轮到一次,也就是说,另外9天时间,张颜不得不出去找水。

  除了让有车的人帮忙从罗平县城带水回家外,张颜和舅舅大多数时候得去30多公里外的多依河背水。

  小伙子曾到过四川、昆明打工,自然觉得外面精彩,但时下他不能不留在家中:爷爷、奶奶年迈,母亲身体较差,只有他能出去找水。他告诉记者,他现在做梦都在祈祷天下雨。

  石牛:筷子粗的水流是全部希望

  石牛,是大水井乡现存的不多的几个取水点之一。

  靠乡村公路很近,对面便是一片石山——一米多高的石头林立。外人很难想象居然有这样的地方,不少人都到过云南著名的风景区石林,而这里堪称“被打碎后”的石林,遍地碎石。

  大水井乡副乡长杨清泉纠正了记者的一个错误,所谓石山对他们而言却是土地。经他的提醒,记者才注意到,碎石中间,一绺一绺小块的土地。

  每一绺狭缝之中,村民种着油菜。但因为干旱,油菜没有结籽便全部枯黄——绝收,一粒油菜籽都找不到。

  蜂窝山村村长彭家毕和一个村民正在石牛取水,旁边放了5个白色的胶桶。石牛的出水口是两根水管,两股只有筷子粗的水从里面流出来。两人蹲在水管旁已经一个多小时,一个用水瓢、一个用桶接水。要将25公斤容量的胶桶装满,两人至少要用半个小时。

  就两股只有筷子粗的水,却是临近5个自然村589个人全部希望。方圆5个村内,这是唯一的取水点。这589位村民正是主要依靠这口水,从去年年底维持至今。据说,最开始流出的水量还很大,但随着旱情加剧,慢慢就只剩下筷子粗细了。

  没有想到的是,前日,本已严峻的供水形势再遭考验。村民吕家能家一位老人过世,按照农村习俗,需要置办丧事。无论你怎样节约,一场丧事办下来,至少需要250桶水。说来也奇怪,大家都挺自觉,没有任何人号召,各家都减少了来石牛取水的次数,以维持吕家丧事的运转量。

  糯下:开农用车的他成了“水倌”

  和石牛、吊井清澈的泉水比较起来,糯下村的水源地绿英塘只能算是臭水沟了。但这个臭水沟如今也只剩下了一二十公分深,水颇似被富氧化了,绿绿的,站在塘边就能闻到浓浓的泥腥味。

  这个水塘原本是糯下村牲畜喝水的地方,但从去年年底,这里成了该村1000多人的水源。

  村民用骡子或马将水拉回家,放在水窖里沉淀,用漂白粉杀毒,然后再烧开喝,但还是一股味道。“就像养鱼水的味道。”村民李大爷介绍。

  刚开始这个不到十个平方面积大的水塘是满的,随着来此取水的人越来越多,现在只剩下塘底还有一点水了。但尽管这样,记者看到,在水塘边上,还放有几只空桶,村民在等水稍稍积多一点再取。

  村民介绍,仅靠这个水塘,1000多人用水远远不够,之所以能够熬到今天,多亏了谢丙云。谢家有一辆农用车,从今年正月份开始,谢丙云便开着车在外地去拉水,今天是这几家请,明天是那几家喊,谢成了糯下村的“水倌”。

  谢丙云的农用车小,一车只能装下六七立方水,但每车水运回家,开销却不小,差不多能算到两三百元。从春节至今,谢丙云给乡亲们拉回了五六十车水,大伙都夸小谢人还不错,只收个油钱。

  大水井乡因为恶劣的地理环境,村民除了打工之外,基本上没有收入来源。数代以来,当地人都是在石头缝里种油菜、玉米,然后拿它们换大米维持生活。是故,外地人听闻这样的介绍之后,都惊呼于缺水长达3月的情况下,大水井乡竟然尚能维持它的正常运转。

  特派记者 谷岳飞 云南罗平报道

责任编辑:肖尧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