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天气 > 西南旱灾 > 云贵旱灾最新评论

人民时评:西南重旱呼唤“一体化”抗灾

来源:人民网
2010年03月30日00:04
  西南地区遭受严重旱灾,给民生带来巨大创伤。如果说汶川地震瞬间山崩地裂,是一种急性发作,旱灾则可说是一场持续不断的灾难,是周期较长的慢性发作。因为是慢性,所以影响可能更大、波及可能更广。事实上,即使远隔千里,我们也已经能在生活中慢慢感觉到旱灾的影响:买菜,蔬菜的价格随行就市,有所增长;买花,花卉主产地云南的灾情,让价格相对上升;甚至是股市中的抗旱概念股,也应为灾情而得到特殊关注。

  这种情况,凸显出现代社会紧密的“一体化”。在交通、通讯、信息都如此发达的时代,让人对“牵一发而动全身”有着更为切身的体验。“船大好耕浪”,社会的“一体化”,能够增加抗风险能力,但也要求组成社会的每一部分,承担起自身之外的责任。从这个角度看,全国上下齐心的抗灾救难,全社会共同的守望相助,不仅是讲政治、讲道德,也是一种责任和义务,更是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现实需求。

  让人欣慰的是,面对大旱,除了当地政府和民众的积极行动之外,屡次奏效的救灾“中国模式”,也迅速启动起来。国家防总启动抗旱Ⅱ级应急响应、财政部安排特大抗旱补助费1055亿元,水利、农业、国土、气象、科技……各种专家组、工作组,一批批下到旱区,胡锦涛主席也要求当地驻军“积极投身抗旱救灾斗争,为打赢这场硬仗做出更大贡献”。

  然而,也有遗憾,到现在,我们还没有看到如汶川地震之后那样众志成城、全民救灾的景象。可能是因为“慢性”的、持续的灾难,让人们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其严重性;也可能是因为慈善机构和组织还没有行动起来,畅通民众参与救灾的途径;还有可能是因为受灾地区太大、人口太多,让民间力量不知从何做起……

  这种种情况,使得抗旱救灾中的社会联动,还稍显薄弱。但我们要看到,公众中蕴藏着抗震救灾的巨大力量。媒体报道,有“驴友”正倡议背水进入灾区。但种种限制,也使得这样的倡议难以实现。如何把这样的热情激发出来,并使之成为有序的、有效的救灾活动,从而形成“一体化”的抗旱救灾,还需政府相关部门做好组织和引导工作。

  回望过去,无论是雨雪冰冻灾害还是汶川特大地震,每一场自然的考验,都不仅是整个社会的“精神洗礼”,而且也是抗灾经验的积累。我们忘不了雨雪冰冻灾害时,几家电视台共同打造的抗冰雪赈灾晚会,感动亿万观众,也收获了涌动不息的爱心热潮;我们更忘不了汶川特大地震之时,各种民间组织通过网络、社会等渠道,所激发出的爱的勇气、凝聚起的善的力量……这样的精神遗产、经验遗产,应该得到更好的发挥。

  实际上,“一体化”抗灾,还有更多值得借鉴的经验。比如,汶川地震后,“一省帮一重灾县”的对口援建机制,正持续助推着灾区的重建和发展;再比如,地震后出台的《抗震救灾款物管理使用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等法律规章,也可以延用,调动各方抗旱救灾的积极性。

  我们期待早日天降甘霖,缓解持续的旱情、驱走肆虐的旱魔。“上善若水”,若无甘霖,爱心可为水,也能滋润大地。这就需要我们社会中的每一部分、每一成员,行动起来,因为这个社会,本来就是“一体无外”。

  相关评论: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责任编辑:renyue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