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观察与思考 > 观察与思考

“上海式贫困”是中国穷人的缩影

来源:《观察与思考》杂志
2010年04月01日11:21

  “上海式贫困”是中国穷人的缩影

  ■广东广州 叶 扩

  其实“上海式贫困”又岂止于上海?无非是“中国式贫困”的缩影罢了。

  上海市民政局局长马伊里在近日公开表示,今年,上海将形成支出型贫困群体的发现、监控和预警机制。只核收入不核支出的贫困定义将成过去式。上海市民政局原副局长沈振新认为物价等因素造就了大批新城市贫民,形成了“上海式贫困”。具体表现为:物价上涨使衣、食支出总量明显偏低;住、行等基本生活开支不断增长;医疗、教育支出增加且占比例越来越高;低保家庭实际支出呈现透支,家庭抗风险能力不断降低。

  近些年来,新词可谓层出不穷,有关穷人的新词也不少,这倒也是好的动向,最起码社会更关注穷人的生存状况了。不过,新词只限于新词本身,现实问题却是久已存在。而所谓“上海式贫困”亦是如此,好像是新的现象一般,但其实“上海式贫困”又岂止于上海?无非是“中国式贫困”的缩影罢了。

  正如马伊里所言,穷与不穷有时只是隔了一层窗户纸,又如沈振新所喻低保和低收入人员之间救助政策出现了断层—“悬崖”,此即为“悬崖效应”。如果仅仅用低保线作为一刀切的标准,使得许多有实际困难的家庭只能望崖兴叹,也就几乎失去了扶贫帮困的初始意义了。于是,将“悬崖”修成“斜坡”,有一个渐变和缓冲,逐步使救助措施呈斜坡式特征,这就是从“悬崖效应”到“斜坡效应”的改变。

  但问题是,即使将悬崖修成斜坡,路仍然是崎岖不平,经多次日晒雨淋,斜坡还会侵蚀成悬崖,搞不好还会形成堰塞湖,高悬于山岭上,对底下的山谷和平川的危害不可小觑。将这类情形置换于社会中,其中的表征就是我们经常说的“高速经济增长之下的普遍萧条感”,也即是低层群体难以享受到经济增长的好处,反而收入很容易被支出吞噬。而且,更为严重的是,如果通货膨胀到来,压垮这个底层群体的最后一根稻草可能就是物价。他们很少得到经济增长带来的好处,却要徒然承受通货膨胀带来的损失。这说明,在经济增长的成果和社会成员的生活之间,以及在经济增长和社会状况的改善之间出现了断裂。这就是沈振新所说的“上海式贫困”。但实际上,这样一种悖论,一直在深深困扰着我们的经济和社会生活,并且作为一种逻辑支配着我们的经济政策,左右着我们的社会走向。

  现在要解决“上海式贫困”的问题,关键是要构筑和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将扶贫标准和物价变动相联动,减轻民众的生活压力;但更为重要的是扶贫不能仅仅停留在喂哺的浅层次上,而应该给穷人“输血”谋出路,比如降低城市谋生门槛,给穷人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以提高民众抵消风险的能力和对未来的信心,从而更大程度上消解人们在经济危机中产生的挫败感和失落感。 ■

  

责任编辑:高莹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