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最新要闻 > 世态万象

季羡林独子季承:亲情复苏我终于读懂父亲(图)

来源:法制晚报
2010年04月04日14:18
▲季羡林逝世后,儿子季承每天都会阅读父亲的遗作 摄/记者林晖
▲季羡林逝世后,儿子季承每天都会阅读父亲的遗作 摄/记者林晖

  曾十三年不相往来

    季老去世八个月前冰释前嫌

   季羡林独子讲述心路历程 亲情已复苏他终于读懂父亲

  逝者档案

  季羡林,字希逋,山东临清人。我国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梵文和巴利文专家、作家。

  他精通12国语言,对印度语言研究建树颇多。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教授、副校长,中科院院士等职。他博古通今,被称为“学界泰斗”、“国学大师”、“国宝”。

  2009年7月11日辞世,享年98岁。

  季羡林先生辞世已有8个月。在这段时间里,季老的无数生前好友、学生对他的离去表达哀思。而对于他唯一的儿子季承来说,则是在每天的阅读和回忆中,逐渐找回亲情。

  抚摸照片

  “我与父亲的合影很少”

  在季承位于蓝旗营附近的家中,挂满了季羡林先生的照片,但没有一张是他们父子俩的合影。

  “我和父亲并不亲密。”74岁的季承略带山东口音,轻叹一口气。

  这是无法回避的事实。季承出生3个月后,父亲就奔赴德国留学,等季羡林先生回国时,季承已经11岁。

  随后,父子俩虽然生活在一起,但真正相处的时间很少,其间还经历过长达十三年的“冷战期”。连接受采访时,季承也习惯性地称呼季羡林为“父亲”或者“先生”,而不是“爸爸”。但是,他不时抚摸着季老照片的双手,掩饰不住他对父亲的思念。

  阅读日记

  “原来我对父亲有误解”

  已是傍晚,窗外下着毛毛雨,光线稍显黯淡,但偌大的房间里,季承和家人未开一盏灯。“这是父亲留下的习惯,聊天时关灯,节约用电。”季承说。

  适度的黑暗让老人陷入了沉思。“如果不是读到父亲的日记,我想我到现在还不知道我误解了他。”他说。

  1995年时,季承的母亲重病住院,在他看来,父亲每天都在图书馆做研究,不去医院探望母亲。这也成为父子俩十三年间不相往来的导火索。

  后来,季承在父亲的日记里发现了一篇未写完的散文《最后的抚摸》。讲述了季老有一天来到病房,抚摸着妻子的手,感受着妻子体温的事情,字里行间充满不舍。

  那时,他才知道,原来父亲多次到医院看望母亲,只是未向儿女们提起。诸如此类的事情还有很多,例如父亲对猫的喜爱、对经济困难的人提供帮助等等。

  通过阅读日记,季承对父亲的了解逐渐加深,其实父亲并不是一个感情冷漠的人,只是表达得比较少。他开始从父亲的日记中找寻父亲对自己、对家人的爱。

  如今,季羡林写作日记的地点北大朗润园故居即将交还给北大,季承已经把房子基本腾空,但是,他和家人在这里住了40多年,“腾不出去的是感情”。

  也因为这一原因,即便是遛弯,现在季承也几乎不愿意再回北大,以免触景生情。

  转变心态

  “该哭的时候已经过去”

  想起以前的事,季承时常落泪。但他说,“该哭的时候已经过去。”

  1995年,他与父亲争执后,十三年间没与父亲见面。

  他想过给父亲写信,但由于两人的僵持关系不是一封信就能说清楚的,因此他一直在等待,等着父亲能来看看他、看看家人。

  直到有一天,他得知父亲生病入院。

  经过内心斗争,他决定前去医院探望,才发现想见父亲并不容易。“受到了一些人的阻挠。”季承说。

  直至2008年11月7日,在好朋友的帮助下,季承终于在301医院与父亲相见。那时,父子俩都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

  季承当即跪下,好久没有开口叫“父亲”了,季承泣不成声。

  在与父亲“决裂”期间,媒体舆论一度让他狼狈不堪,甚至心理扭曲。现在,季承不避讳谈及父子决裂、遗产风波等敏感话题。他坦言,因为最后8个月与父亲的相处,亲情终于回归。

  解开心结

  “相见那一刻已经冰释前嫌”

  最后陪伴在父亲身边的8个月,成为季承在父亲离去后回忆得最多的美好时光。

  在那段时间里,季承和父亲谈天说地,却再也没有谈起以前的事情。季承说,这是因为自己和父亲在十三年后见的第一面起,已经冰释前嫌。

  每天,季承变着花样给父亲做饭送饭,每一天都不重样。“他最爱吃的就是山东菜。”季承说。

  那时,季承的小儿子刚刚降临,他带着自己的爱人和孩子前去医院看望父亲。

  “小家伙看到爷爷就笑,不哭不闹……”季承说,现在,他不满两岁的小儿子在家里看到季羡林先生的照片,还会主动凑上去亲一下。

  在他前去探视却被阻挡在病房之外时,季承曾用“残忍”这两个字来形容那时的感受,他觉得这是“违背天性”。

  最终,他和父亲回归到了最原始的状态,终于在父亲临走之前,找回了失去多年的亲情。这也是他和家人最庆幸的一点。

  季承说,人为的因素阻挠不了亲情的力量。现在,虽然父亲已经离去,但他和家人释然,终于放下了心结。

  写书怀念

  “这是给父亲的礼物”

  “这几个月,我都在为父亲操办后事。决定将自己多年来写下的和家人的事情整理成书出版。”季承说。

  在书的最后,他附上了一篇“祭父文”,内容是和父亲谈谈心,讲述父亲离去后,他对父亲的怀念,这也是为父亲准备的一份礼物。

  由于关注季家的人很多,最终季承选择出书的方式给公众一个交待,也说明他和家人已经能够坦然面对复杂的过往。

  季承说,父亲留下的书画大部分都收藏在家里,等父亲的遗产问题解决以后,他准备把一部分书画变卖,成立基金会,资助贫困的学生。除此之外,还可能资助一些科研项目。

  对于季羡林先生收藏的一些文物,季承准备捐给博物馆。“独乐乐不如众乐乐”,那些东西放在家里,就永远只是白纸上的字画,而体现这些书画的价值,就是将其利用于社会。

  “父亲还没有看到西安国学院揭牌仪式就走了。”季承说起父亲的心愿时,停顿了很长时间,端起桌子上的杯子,喝了一口茶,接着说,父亲在生前就一直提倡发扬国学,成立更多的国学学院,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

  为了西安国学院的成立,季羡林先生生前费了不少心思。学校的选址、人员的寻找、资金的筹备等,他都是亲力亲为。就连他住院时,也都想着成立国学院的事情。

  因此,季承觉得自己应该完成父亲的遗愿,并为此努力着。

  全家祭扫

  “父亲终于可以回家了”

  季承已将父亲的骨灰分为了三部分安放。一部分在北京,一部分在河北,一部分在山东老家。

  北京的墓地已经做好,有时,季承会到墓地去看看,放上一束鲜花,和父亲说说心事。还有一部分骨灰要安放在河北,因为季老生前跟好友约好要安葬在一起,“谈一谈生前不能谈的问题”。

  而另外一部分,则由季承和家人一同带回老家山东临清,与季老的父母以及妻子合葬在一起。“父亲在外忙了一辈子,如今终于可以回家了。”他说。清明节当天,临清市将举行季羡林骨灰安葬仪式。

  2009年7月,季羡林先生去世时,不爱穿西装的季承特意买来一套西装出席遗体告别仪式。事后,西装被收起。

  “今年清明节,我会穿着这套西装回老家。”季承转身看着客厅里父亲的照片缓缓地说。

  文/记者兰艺云魏佳

责任编辑:李孟漪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