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天气 > 西南旱灾 > 云贵旱灾最新评论

随笔:历史记忆中的旱灾悲剧不会重演

来源:新华网
2010年04月05日16:46
  新华网拉萨4月5日电(记者李柯勇)西南大旱仍在持续,抗旱救灾的感人场面时时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也牵动了中国人的历史记忆。在中国灾害史上,旱灾的记忆尤为惨痛。

  新中国成立之前的旱灾史,是一部真正的血泪史。其间无数惨烈细节让人撕心裂肺,怆然泣下。仅照抄美国传教士在华创办的《万国公报》19世纪70年代末一段白描,就约略勾勒出了当年大旱的情形——

  “天祸晋豫,一年不雨,二年不雨,三年不雨,水泉涸,岁洊饥;无禾无麦,无粱菽黍稷,无蔬无果,官仓匮,民储罄,市贩绝,客粜阻;斗米千钱,斗米三千钱,斗米五千钱;贫者饥,贱者饥,富者饥,贵者饥,老者饥,壮者饥,妇女饥,儿童饥,六畜饥;卖田,卖屋,卖牛马,卖车辆,卖家具,卖衣服器具,卖妻,卖女,卖儿;食草根,食树皮,食牛皮,食石粉,食泥,食纸,食丝絮,食死人肉,食死人骨,路人相食,家人相食,食人者为人食,亲友不敢相过;食人者死,忍饥致死,疫病死,自尽死,生子女不举,饿殍载途,白骨盈野。”

  文中描述的是清光绪初年波及山西、河南等北方五省的巨大旱灾。最保守的统计,那次灾难饿死1000万人。20世纪上半叶,我国又多次发生严重旱灾,动辄数十万人丧命,那噩梦般的惨景屡屡再现人间。

  人类至今无法阻止重大灾害的发生。看看西南旱区,那些坐在龟裂土地上的老人,那些在弯曲山路上艰难背水的孩子,让人不由得不心酸。然而,对照历史,我们总可以欣慰:在21世纪的中国,当年的悲剧已不会重演。

  物质基础不同了。这是个不必多言的道理,仅以交通运输为例。光绪年间,交通条件落后本身就是灾情加重的因素之一。当时物资转运大部分只能靠人畜动力的陆路运输,尽管官方和民间调集了大批粮食,却无法迅速运到灾区。其时主政陕西的曾国荃在一篇奏议中说,赈济粮要在山西境内走上千里崎岖山路,全靠马拉驴驮,“往往滞于中途,万难速到饥民之口”。据估计,晋、陕两省用于运粮的经费都超过了赈款的一半以上。到了上世纪40年代,已纵横华北的几条铁路仍不足以救中原旱区千万灾民于水火。美国人格兰姆·贝克在《一个美国人看旧中国》中曾触目惊心地记录了“许多人由于过分虚弱而跌下列车,惨死在铁路线上”的情状。

  如今,汽车、摩托车运水,大型运输机运物资,自然是从前的人们无从想象的,人工降雨、地质找水、手机、网络等现代科技的应用就更不用说了。仅此一点,即可印证“发展是硬道理”。

  社会制度不同了。大旱固然是天灾,但新中国成立前历次旱灾导致的巨大伤亡,无一不能找出“人祸”的根源。从没落的清王朝开始,中国一直陷于国家机器运转失调、行政效率极低的境地。反映在救灾上,就表现为广泛的麻木、迟缓、失职,无数灾民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只能坐以待毙。

  1920年,河北等北方五省大旱导致80万生灵涂炭,而建立在军阀割据基础上的北洋政府运转无能,救灾机制形同虚设。这样一些文字频频见诸当时政府内部文件:“设有筹赈分会,尚无切实办法”,“省城虽立有赈抚局,按之实际,直等虚设”。自1928年起的三年间,西北、华北大旱,每天饿死的人数以千计。1930年末,国民党三届四中全会决定发行救济陕灾公债800万元,被称为“党国救灾恤民之第一重要事件”。结果如何呢?当时《大公报》披露:“陕西公私电催,财部迄不允办,争执数月,完全搁浅。”而慈善机构捐给灾区的粮食堆积在洛阳、北平等火车站,几个月运不出去,最后竟发了芽……

  在那漫漫长夜中痛苦挣扎的天下苍生不知道,将来会有一种名叫“社会主义”的制度,能够以“全国一盘棋”的大局观,高效地集中社会资源,迅速、灵活地为身陷困境者提供援助,取得令全世界惊叹的救灾速度。

  人文环境不同了。任何制度都要人来执行,只有执行者心系百姓,一切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救灾才能取得实效。近代以来,中国从不缺乏仁人志士,每次大灾都有人为民众奔走呼号,鞠躬尽瘁。可史料却更多地记载了这样的主政者:

  1920年陕西“赈抚局人员,只知抽大烟,叉麻雀,吃花酒”,当民间慈善机构前来调查灾情时,从县知事到道尹、督军,竟“都异口同声说陕西没有旱灾”。而1942年中原死亡数百万人的大旱发生后,国民党政府众多官员不仅对救灾款物层层盘剥、中饱私囊,更趁着灾期粮价高涨、地价下跌之际囤积居奇,兼并土地,进一步把受灾百姓推向绝境。最可笑的是,当时政府竟然成立了一个以宋美龄为首的“印度饥荒救济委员会”,大张旗鼓向印度孟加拉邦提供援助,摆出“国际人道主义”姿态,对中原人民所受苦难则严密封锁消息……

  而今天,人们听到了“绝不让一名群众没水喝”的庄严承诺,看到了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干部、部队官兵、社会各界倾力救灾的一幕幕动人画面。

  仅这三个方面,就让我们在应对包括旱灾在内的一切自然灾害时,有了足够的信心和勇气。这在两年前的南方雪灾、汶川大地震中已彰显无遗。

  然而,向来以多雨著称的西南地区突发大旱,再次提醒我们:人类在自然面前还很渺小。

  今年如此大灾,却没有对粮食供应产生明显影响,除调控得力等因素外,再次证明了严守全国18亿亩耕地“红线”的必要性。有了足够的耕地,才有充足的粮食供应,大灾之年才能有备无患。土地,永远是中国13亿人的安身立命之本,需要倍加珍惜、保护。无论我们向往“现代文明”的心愿多么迫切,都不能迷失了这个根本。
责任编辑:黄珊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