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中国走出去战略实施10年 民企成海外并购新主力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2010年04月05日23:22

  吉利式并购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王红茹|北京报道

  也许是巧合,或者是必然,在中国“走出去”战略正式提出后的整整第十个年头,初出茅庐的中国民营企业吉利,活生生吞下了已有82年历史的欧洲著名豪华车品牌沃尔沃。

  对于金融危机背景下的这起跨国并购,有人戏称为中国“穷小子”一口吞下了美国福特旗下的“富家女”;还有人戏称,这是“最山寨”收购了“最安全”。在多数人大肆褒扬的同时,也有媒体和一些专家表现出悲观,毕竟目前这起并购仅是签下了合约,之后企业还有整合、运营等很多工作要做,现在说成功为时过早。

  但有一点不可否认,这起并购案,将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战略再次提上一个新高度,也终于让民营企业成为中国海外并购镁光灯下的主角,扮演起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新主力。

  了不起的“吉沃恋”

  其实,中国企业海外大型并购从未停止过,但是多半都以失败而告终。也因如此,成少败多的海外并购被人们称为“刀尖上的游戏”。

  在3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浙江吉利控股集团(下称“吉利”)董事长李书福成为了人们眼中最幸福的中国人。

  北京时间3月28日晚9点,吉利正式与美国福特汽车公司(下称“福特”)签约,以18亿美元收购福特旗下的沃尔沃轿车,获得沃尔沃轿车公司100%的股权以及相关资产(包括知识产权)。

  吉利收购沃尔沃是国内汽车企业首次完全收购一家具有近百年历史的全球性著名汽车品牌,并首次实现了一家中国企业对一家外国企业的全股权收购、全品牌收购和全体系收购。

  18亿美元对一个世界级品牌的汽车企业来说,似乎并不算昂贵。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全球汽车业的兼并重组案无数,比起这桩18亿美元案值高得多的案例也很多。从国内而言,也曾有过中国汽车企业去境外收购零部件企业,也有国内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去境外收购零部件企业。比如在去年,北汽控股斥资2亿美元收购了萨博汽车部分资产,京西重工以9000万美元收购德尔福的部分资产,都是比较成功的案例。

  但此案似乎却非同小可,从一开始就引起了包括国内外媒体在内的全球汽车业界空前关注。

  “可以把吉利收购沃尔沃视为中国汽车产业海外并购最具标志性的事件。”商务部对外投资和经济合作司李明光处长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国内整车制造企业去收购境外整车制造企业,吉利虽然不是第一例(2004年上汽收购韩国双龙),但影响却很大。

  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国有资产研究中心主任高粱更把这起并购案例称作民企并购的典型案例。他认为吉利并购沃尔沃之所以引起大家的关注,是一种广场效应。“李书福是一个很不错的老总,很有开拓性,而且很有长远眼光,虽然在前10年那么苦难的条件下(未获国家批文),他争取要做,并且从非常低端的产品开始,逐步壮大,将企业做成了一个很了不起的企业。”

  其实,吉利收购沃尔沃并非一蹴而就。早在2002年,李书福就动了收购沃尔沃的念头,对其研究已有8年多,首次正式跟福特进行沟通也距今将近3年。在李书福看来,吉利对沃尔沃及汽车行业的理解,以及对于福特的理解等,都是福特选择吉利作为沃尔沃新东家非常重要的元素。

  “并不是有钱就能买到全球三大名车之一的沃尔沃,反过来讲,也并不是说钱不多就买不到。”李书福认为,中国在采购与研发方面所蕴含的成本优势,必将增强未来沃尔沃轿车的全球竞争力。

  对这起并购,在李明光看来,中国巨大的市场份额也是吸引沃尔沃的主要因素之一。

  “尽管吉利的技术实力不如沃尔沃,但是我们有巨大的国内市场作为支撑,对重振沃尔沃品牌有好处。”李明光说。

  李明光认为,这起并购案对中国制造业振兴会起到示范带动作用。“中国的民营企业已经具有开展跨国经营的视野和能力,我们不能忽视民营企业在走出去当中的地位和作用。”

  “目前我国正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国家也出台了有关产业振兴规划,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到了产业要升级、转型,要有序地转移。在这个过程中,更多的企业会受到鼓舞,能够走出去,通过走出去,来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李明光说。

  海外并购成为“走出去”主体

  “走出去”战略又称国际化经营战略,是指中国企业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对外工程承包、对外劳务合作等形式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强国战略。

  随着世纪之交,中央根据国内外发展新形势提出了“走出去”战略,在近年来我国企业“走出去”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据商务部提供的数字,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在2003年以后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从2003年到2009年,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流量增加了14倍,2008年、2009年的发展尤其迅速:2008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是559.1亿美元(全口径统计,包括金融类),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流量是418亿美元,存量1839亿美元,对外投资流量在全球排名第12位,在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体中排名第2位。

  尤其是2009年,在全球外国直接投资下降近30%~40%的情况下,我国的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达到了433亿美元,增速达到了6.5%。截至2009年底,我国累计全行业对外直接投资超过了2200亿美元。

  值得关注的是,在对外直接投资方式中,跨国并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以前,中国企业对外投资主要是‘绿地投资’,即新设工厂。现在,随着全球跨国并购大趋势的兴起,中国的跨国并购在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中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并购已经成为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一个主要方式。”李明光向《中国经济周刊》介绍。

  商务部提供的数据显示,1999年,我国的跨国并购金额只有6000万美元;2005年已达53亿美元;2008年增加到302亿美元,占对外投资总额的54%。

  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区域和产业也备受关注。

  据李明光介绍,2009年,我国近八成的对外直接投资都集中在了亚洲和拉丁美洲,投资领域也呈多元化,商务服务业、采矿业占的比重较大,商务服务业大概占到了50%,采矿业占到了将近25%左右。

  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堪称我国地方企业对外投资最为活跃的一年。商务部提供的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对外投资额达到了历史最高的94.5亿美元,同比增长54%。

  “这也就意味着,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步伐无论是央企还是地方企业,都在进一步加大,其海外并购勇气和智慧都在不断提升,并且日臻成熟。”高粱向《中国经济周刊》评述。

  从“走出去”到“跑出去”

  据李明光介绍,商务部支持国内企业走出去的理念一直都不曾改变,尤其是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把推动企业“走出去”作为保增长的战略举措,把“走出去”与推动外需、保持出口稳定增长和扩大内需等任务紧密结合起来。同时,也把“走出去”与同有关国家提振信心,共渡难关结合起来,并采取积极措施,鼓励和促进企业对外投资。

  数据显示,2009年,受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及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双重因素影响,中国并购市场共完成294起并购交易,披露价格的235起并购交易总金额达到331.47亿美元。其中,中国企业完成海外并购38起,同比增长26.7%;披露的交易总金额高达160.99亿美元,同比增长90.1%。中国企业“走出去”似乎已经有了“跑出去”的速度。

  “在金融危机形势下,很多国家企业经营遇到了困难,这就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一些机会,另外,在金融危机形势下,许多国家都是在振兴经济,在大力吸引外资,相对来说,中国企业走出去有助于东道国提振经济。”李明光向《中国经济周刊》分析。

  “事实上,中国海外并购爆发式的发展规模和速度,还得益于中国宏观经济的强劲复苏,在强劲复苏带动下,企业‘走出去’的步伐正在加快。”高粱向《中国经济周刊》评述。

  伴随着中国企业大规模走出去,同时,由于“政治因素”的影响,我们也看到不少中国大型央企在海外收购折戟沉沙的案例。最为典型的就是,2009年6月5日,牵动全球神经的中铝195亿美元注资力拓的交易意外“夭折”。

  有分析人士认为,在力拓董事会毁约公开理由“与中铝交易的价值显著下降”的背后,起作用的主要是政治性风险,政治性风险在我国对外投资发展史上一直是个重要的干扰因素。

  “有一些国家对中国企业确实还是有一定的偏见,总认为中国的企业是国有企业居多。如果国有企业去了,就受制于中国政府了,就影响了它的国家安全;还有一些国家进行安全审查多一些、严一些。实际上,我们的国有企业是按照《公司法》进行的商业化运作,其公司治理结构也在逐步完善,有的国有企业还是上市公司。实际上,一些西方国家也有不少国有企业。”李明光说。

  有业内人士认为,尽管中国国有企业的“国有身份”在国外饱受诟病,但是国有企业在近几年的海外并购中依然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无论是并购的规模还是并购数量都远领先于“民企军团”和“混编军团”(如联想、TCL、海尔、中联重科等混合体制企业)两支队伍。

  “从并购金额分析,国有企业所占比重大一些,因为国有企业的资金实力比较雄厚;而并购主要涉及到采矿业、制造业等领域。”李明光向《中国经济周刊》分析说。

  民企成海外并购的“新主力”

  实际上,在国有企业利用其雄厚的资金占尽海外并购的优势的同时,中国的民营企业也踏上了海外并购的“征途”。

  早在2009年6月初四川腾中重工意图收购悍马,就已经打开了中国民营企业海外并购的诸多猜想。

  2009年6月24日,苏宁电器联合日本LAOX正式发布新闻表示,苏宁电器以8亿日元认购LAOX27.36%的股权,成为LAOX第一大股东,这是中国企业首次收购日本上市企业。

  而此次“吉沃恋”的终成正果,也为民营企业的海外扩张之路打开了新的篇章。

  “近年来,民营企业收购海外工厂的案例相对比较少,主要因为民营企业能够做得很大并有较强资金支持的不多。但是随着‘吉沃恋’修成正果,民营企业作为一支新的队伍,正异军突起,担当了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新主力。”高粱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李明光认为,国有和民营企业,各有各的优势,各有各的特点,“我们在制度上都是一视同仁来对待的。”李明光说。

  “走出去”战略的四个阶段

  从2000年3月全国人大九届三次会议正式提出“走出去”战略,至今刚好十年。实际上,改革开放后,“走出去”战略就已开始酝酿,发展至今经历了四个阶段。

  探索阶段(改革开放至“九五”计划前)

  1979年8月,国务院提出“出国办企业”,第一次把发展对外投资作为国家政策。1979年 -1982年,进入尝试性的、极为有限的对外直接投资阶段。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对外投资的趋势开始加大。但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政策体系的基本指导思想仍然是限制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这一阶段,中国的对外开放主要是“引进来”,引进外国资金、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走出去”的企业不多,规模不大。

  雏形阶段(“九五”计划期)

  1997年9月,在党的十五大上,江泽民在政治报告中提出要“努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积极开拓国际市场”,第一次明确提出“鼓励能够发挥我国比较优势的对外投资。更好地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为了扩大出口,国家实行了鼓励企业开展境外带料加工装配业务的战略,并形成了比较完整的鼓励政策体系。1999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原外经贸部、原国家经贸委、财政部《关于鼓励企业开展境外带料加工装配业务的意见》。这份文件从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工作重点、有关鼓励政策、项目审批程序、组织实施等五个方面提出了支持我国企业以境外加工贸易方式“走出去”的具体政策措施。在整个“九五”期间,从1995年-1999年,中国年批准海外投资企业的年平均增长率为20.66%,年批准海外投资额的年平均增长率为70.71%。

  形成阶段(“十五”计划期)

  “走出去”战略的正式提出,是在2000年3月的全国人大九届三次会议期间。江泽民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要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并努力掌握主动权。必须不失时机地实施“走出去”战略,把“引进来”和“走出去”紧密结合起来,更好地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走出去”战略的最终明确,是在2000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上。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建议》首次明确提出“走出去”战略,并把它作为四大新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城镇化战略、人才战略和“走出去”战略)之一。在整个“十五”期间,从2000年-2004年,中国年批准海外投资企业的年平均增长率为33.01%。

  落实阶段(“十一五”规划期)

  2005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2006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我国还要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之后,“走出去”战略在“十一五”期间全面落实。2010年3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要进一步简化各类审批手续,落实企业境外投资自主权,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符合国外市场需求的行业有序向境外转移产能,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海外并购,深化境外资源互利合作,提高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的质量。

  十年“走出去”企业案例榜

  《中国经济周刊》特约撰稿人 桑百川 法迎枝

  十年历程,对中国企业“走出去”之路回头一瞥,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欣喜和感动,又有怎样的辛酸和失落?在此,我们通过资产增值、品牌提升、市场增量、交易成本、掌握核心技术、发展前景等方面对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经典案例进行点评,以期记录中国企业在面对风起云涌的世界经济变革时所留下的足迹。

  “走出去”十大成功企业案例

  联想:并购IBMPC业务

  2004年12月8日,联想用12.5亿美元购入IBM的PC业务,自此,位于全球PC市场排名第九位的联想一跃升至第三位。这次并购从品牌、技术、管理、产品、战略联盟和运营等各方面对于联想本身都有巨大的提升。并购后,IBM个人电脑业务的全套研发体系归联想所有,联想的采购和营销成本则由于借助了IBM原有的分销渠道得到大大优化。

  点评

  联想的经验告诉我们,民族企业尽管在技术、管理等方面相比国外企业处于低位,但如果敢于抓住时机,取己所需,那么,借助这种品牌并购迅速上位也是未来中国企业迅速扩大海外影响的可取之道。

  海尔:居高临下,步步为营

  2005年底,海尔在总裁张瑞敏制定的名牌化战略带领下进入第四个战略阶段——全球化品牌战略阶段。海尔“走出去”的主要特点是:经营范围——海尔自己的核心产品;发展进程——从创造国内名牌、国际名牌着手,到出口,再到跨国投资,渐进性发展;对外投资方式——以“绿地投资”即新建企业为主;跨国投资效果——成功率高,发展快。如今的海尔已在全球建立了29个制造基地,8个综合研发中心,19个海外贸易公司,员工总数超过6万人,2008年海尔集团实现全球营业额1190亿元。

  点评

  拥有像海一样宏大目标的海尔,不仅伸开臂膀广纳五湖四海有用之才,更具备了海一样强大的自净能力。它有清晰的自我定位和战略方向,不断提升的创新能力和对市场的准确把握,是海尔如今不断演绎全球神话的筹码。

  吉利汽车:并购沃尔沃

  吉利在成功实施以自主创新为主的名牌战略之后,开始了以海外收购为主的品牌战略。2009年4月,吉利汽车收购了全球第二大自动变速器制造企业澳大利亚DSI公司,使其核心竞争力大大增强。2010年3月28日,吉利汽车与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在瑞典哥德堡正式签署收购沃尔沃汽车公司的协议。

  点评

  吉利作为我国汽车行业海外品牌战略的先行者,如果能安全度过磨合期,在实现技术资产有效转移和与工会达成一致上有所突破,真正掌控国际著名品牌,吸收一流技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就可以说中国汽车产业海外并购之路获得成功。

  奇瑞汽车:海外布局,辐射全球

  奇瑞与其协作的关键零部件企业和供应商协同,和国内大专院校、科研所等进行产、学、研联合开发了研发体系,掌握了一批整车开发和关键零部件的核心技术。目前,奇瑞正全面推进全球化布局,产品面向全球80余个国家和地区出口,海外15个CKD工厂已建或在建,通过这些生产基地的市场辐射能力,实现了全面覆盖亚、欧、非、南美和北美五大洲的汽车市场。

  点评

  奇瑞的“质量”和“技术创新”的武器使它成功突出重围,不仅得到越来越多国人的认可,也开始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与国际巨头们PK得风生水起。

  北汽:收购萨博相关知识产权

  2009年12月11日,北汽以2亿美元成功收购瑞典萨博汽车公司相关知识产权。北汽成功收购萨博技术,一是通过收购得到了先进的核心技术;二是通过收购取得了完整的质量与制造工艺体系,为产品技术的消化吸收和研发制造提供了有利条件;三是这次收购具有极高的性价比,为基于产品性能和成本控制的自主品牌产品市场定位提供了有利条件。

  点评

  也许北汽这次“走出去”不像其他企业的并购投资那样引人注目,但它却抓住金融危机后跨国并购难得的机遇,开启了在发达国家收购先进成套设备的快乐之旅。

  百度:挑战核心技术

  2007年,百度正式宣布“走出去”,并将日本作为国际化战略第一站。经过短短1年发展,百度已经在日本开发出视频搜索、博客搜索等富有特色的产品,从流量方面成为日本第四大独立搜索引擎,在速度、运行稳定方面也全面赶超海外市场主要竞争对手。

  点评

  百度这个富有中国古典诗意的名字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所熟识。互联网搜索业务作为现代社会一个标志性的产业,明天的发展空间必将更为广阔。

  华为:自主创造与拿来主义的精妙平衡

  华为在研发上做足了功课,每年坚持不少于10%的研发投入,并将研发投入的10%用于预研,不断跟踪新技术、新领域。除了通过自主开发技术提升竞争力,华为亦从未拒绝过以开放的心态,“站在巨人肩膀上”去获取商业的快速成功。?这也是1996年华为引入IBM对其公司产品开发流程进行改革的直接动力之一。自2001年之后,华为实现了100%产品研发都通过新的流程化产生,为华为2002年开始的深入国际化,奠定了管理和文化的基础。

  点评

  自主品牌很重要,它从根本上决定了企业在利润链上能否分得那最大的“一杯羹”,但企业的发展,尤其在面对强大的竞争对手时,拼的是效率。不因过度捍卫“自主”而耽误了效率,这就是“华为榜样”的精神实质。

  顺德日新:借助国企当跳板

  2009年12月26日,顺德日新宣布收购智利一座储量高达30亿吨的铁矿。日新在矿山项目中持股超过七成,投资约10亿元全部来自于自有资金。同时,顺德日新也与中国五金矿产进出口珠海公司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开采之后所有铁矿都将由中国五矿珠海公司进口,承诺智利项目所产矿石将以低于国际市场20%到30%的价格,通过央企中国五矿珠海公司内销渠道,打入国内市场。

  点评

  民营企业以其灵活的经营方式、敏锐审视市场和捕捉机会的能力,以及快速果决的决策效率,本着“寸有所长,尺有所短”的谦虚姿态,迅速完成海外矿山收购,显示了产权清晰的民营企业独具的灵活性和创新精神在对外扩张中的优势。

  中石化、中海油:创造联合收购新模式

  2009年7月我国两大石油公司中海油和中石化近日宣布以13亿美元联合收购美国马拉松石油公司持有的安哥拉一石油区块20%的权益。这笔交易是自中海油185亿美元竞购美国优尼科石油公司失败后,首次成功收购美国石油公司的资产。业内人士认为,两大石油公司共同出资进行海外收购,有利于中国公司在海外并购力量最大化,避免国内公司之间不必要的竞争,是中国石油公司“走出去”值得借鉴的模式。

  点评

  我国央企是与富可敌国的跨国公司抗衡的中流砥柱。而央企的联合收购,是一种新的“走出去”模式,同时,也使西方国家对央企的强大实力和独特行为方式的加倍关注。

  葛洲坝:国际工程承包大显身手

  中国葛洲坝水利水电工程集团公司是2004年首次登入“全球最大225家国际承包商”排行榜的中国企业之一。在管理型、多元化、现代化、国际化的“一型三化”发展战略指导下,葛洲坝集团“走出去”的步伐明显加快。目前,葛洲坝集团的足迹已经遍及南亚、东南亚、中亚、中东、非洲、美洲等地区。

  点评

  葛洲坝集团在对外承包工程中屡战屡胜,得益于它自己多年来在国内工程项目承包市场中积累起来的技术优势和管理优势,有针对性地扬长避短,完整的规划和统一实施的策略,在市场定位和项目管理上的经验。

  “走出去”五大失意企业案例

  中航油:投资期货,折戟沉沙

  2004年底,曾被中国企业捧为“走出去”战略棋盘上过河尖兵的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因总经理陈久霖在石油期权和期货投机中判断失误,累积超过5.5亿美元的亏损,并于2004年11月30日向新加坡高等法院申请破产保护。

  点评

  中航油“折戟沉沙”的惨痛教训:第一,跨国经营必须要建立内控和相互制衡的风险控制机制。第二,企业必须重视对现金流量的监控和审核。第三,要正确认识道德风险。

  中投公司:投资黑石,资产缩水

  2007年3月才开始筹备的中投公司,在5月就斥资30亿美元外汇储备以29.605美元/股的价格参股美国私募基金巨头黑石集团10%的IPO。这项交易成立的初衷旨在为中国1.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寻找多元化投资出路,结果却不尽如人意。黑石集团上市后股价连续下跌,也造成了中投公司这笔投资大幅缩水。截至美国时间2008年2月12日,中投公司在黑石投资中的亏损额达12.18亿美元。

  点评

  这一案例或者可以证明,我国企业尚不具备掌握国际资本市场运行规律的能力,在国际资本市场上的历练,可以帮助我们积累教训、经验,学会选择投资品种,控制风险,把握投资时机。

  中国平安:参股富通,被迫减值

  2007年11月27日,中国保险巨头之一平安保险集团斥资约18.1亿欧元从二级市场直接购买欧洲富通集团9501万股股份,一跃成为富通集团第一大单一股东。2008年6月,平安保险集团最终将持股比例锁定在4.99%,总投资额达238亿元人民币。之后,富通集团成为受金融危机波及的第一批金融企业,截至2008年9月底富通集团的股价下跌幅度超过了70%,直接导致2008年第三季度平安保险集团季度报出78.1亿元人民币净亏。

  点评

  在实体企业家们努力用质量和技术在国际市场上为中国制造争得名分时,金融投资家们走出去时需要多一分谨慎,多一些灵活性,把风险控制放在第一位。

  上汽集团:并购双龙,整合不利

  2004年10月28日,上汽以5亿美元的价格高调收购了韩国双龙48.92%的股权。此次收购,上汽的本意是借此迅速提升技术,利用双龙的品牌和研发实力。但并购之后主要遭遇了两个问题:首先,对并购的收益估计过高,双龙汽车虽然拥有自己的研发队伍,在技术和研发上较好,但缺少市场;其次,上汽在收购双龙之前对自身的管理能力和对方的工会文化认识不足,乃至于在收购后两个企业的文化难以融合,合作与企业经营拓展无法真正展开。

  点评

  上汽与双龙并购案的失败,充分暴露出了中国企业在实施海外并购过程中的典型性问题:准备功课不足,盲目上阵,导致对潜在的管理、文化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识别不清,收购之后又不能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

  中铝集团:入股力拓,无疾而终

  中铝公司与力拓集团于2009年2月12日签署了合作与执行协议,以总计195亿美元战略入股力拓集团。中铝公司就此次交易完成了210亿美元的融资安排,并获得了澳大利亚竞争与消费者保护委员会、德国联邦企业联合管理局、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等监管机构的批准。但力拓集团却在2009年6月5日撤销了双方的合作交易,依据协议向中铝支付了1.95亿美元的违约金,并与必和必拓就合资经营铁矿石业务达成协议。

  点评

  中国央企在海外投资时往往以资金充裕著称,公关能力却只能勉强徘徊在及格线附近。而央企与政府的连带关系却常常使得企业的投资行为被赋予了国家意志的猜想,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国企的收购行为自然就很容易遭到被投资国民众排斥。 

责任编辑:王雪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