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粤港共建大珠三角优质生活圈 地下保单将成历史

来源:金羊网—羊城晚报
2010年04月08日14:47

  去香港

  通道更多更快

  广东卡可通行

  在广东

  可看香港医生

  可享港式教育

  一体化

  资格证可通用 共治大气污染

  本报北京消息 羊城晚报记者姚志德报道:广东省人民政府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昨日在人民大会堂正式签署了《粤港合作框架协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出席签署仪式,并会见了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曾荫权和广东省省长黄华华等出席签署仪式的粤港双方代表。

  黄华华、曾荫权分别代表广东省人民政府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签署协议。

  《粤港合作框架协议》共11章50条11900多字,涵盖了粤港经济、社会、民生、文化等合作领域。框架协议提出,粤港以率先形成最具发展空间和增长潜力的世界级新经济区域为目标,确定以跨界基础设施、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国际化营商环境、优质生活圈、重点合作区等为合作重点,为粤港合作开辟了新空间。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全国政协副主席、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主任廖晖出席签署仪式并参加了会见。

  广东省港澳办主任唐豪接受羊城晚报专访时细述:

 《粤港合作框架协议》出台过程

  ■揭秘

  谈起《粤港合作框架协议》(以下简称《协议》)的诞生过程,广东省港澳办主任唐豪表示,这是在中央支持和指导下,粤港双方紧密协商、通力合作的产物。

  唐豪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专访时披露,2009年初,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出席广东省代表团会议时,要求着力提高粤港澳合作水平。2009年,粤港澳合作第一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在此期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省长黄华华与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曾荫权举行工作会晤,商定共同研究制订《协议》,作为推进粤港合作的纲领性文件。一年多来,粤港高层举行了多次工作会晤,深入探讨,共同研究部署制订框架协议工作。框架协议文本初步形成后,粤港双方高层向中央领导汇报了有关情况,得到中央和中央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充分肯定。

  从2009年7月起,在梳理汇集各方意见的基础上,双方开始正式起草《协议》文本,并先后4次正式征求双方各有关部门意见,数易其稿。2009年11月底,粤港双方50多个部门100多人在深圳召开对口工作会议,基本形成框架协议文本。与此同时,中央有关部门专门组成框架协议课题组,开展专题调研,仅在香港就举行了18场座谈会。

  2010年1月,粤港双方向中央政府上报《协议》,国务院进一步组织力量修改完善。2010年3月,国务院批准《协议》。

  羊城晚报记者 姚志德

  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立体综合运输体系将实现新突破

  跨境往来“一卡通”

  交通

  区域合作,交通先行。协议涉及到交通合作的内容不少,其中一系列重点工程已经先行研究,有的已动工建设。两地交通领域的合作中,海陆空都取得了新突破。广东省交通运输厅厅长何忠友对协议亮点进行了解读———

  协议内容:

  第二章第一条是打造“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除了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外,还包括航运、物流以及港口的对接。重点工程中,除了已动工的港珠澳大桥,还有深港西部快速轨道、广深港高速铁路和开展广州、深圳、珠海、汕头、湛江等港口与香港邮轮的挂港合作研究。初步规划深港西部快速轨道在深圳境内设前海站、深圳机场站,在香港机场及新界西北设站;广深港高铁则计划在今年建成广州至深圳北段,2012年建成福田站段,2015年完成香港段。

  协议完善了广州、深圳、珠海、香港和澳门等五大机场联席会议机制和推动建立港口合作交流机制。在陆上交通方面,还有深圳东部过境高速公路和广深沿江高速公路。这两个项目,是实现深港过境交通“东进东出,西进西出”目标和连接穗深港的重要通道,将分别于2013年和2012年建成通车。

  此外,在航运方面,协议也提出“建设珠江三角洲高等级航道网,支持和鼓励粤港企业在开辟粤港跨境客、货运水路航线,包括邮轮航线方面加强合作,促进兼具旅游、客货运输、邮轮运输等功能水路运输网的形成”。

  协议还提出 “推动交通、物流等跨境‘一卡通’。推进香港‘八达通’与广东交通卡互通使用,纳入珠江三角洲交通‘一卡通’规划加以推动”。

  解读:

  何忠友介绍,省交通运输厅将争取交通运输部给予更大的支持,鼓励两地企业开辟更多水路客运、货运航线,邮轮航线将有广阔发展前景。何忠友透露,在港口合作方面,粤港双方早已迈出坚实步伐,广东依托香港国际航运中心,已发展形成了以深圳港、广州港为集装箱干线港,珠海港、虎门港、惠州港、江门港等为集装箱支线港,其他港口为喂给港的分层次发展格局。

  何忠友透露,目前,推进香港“八达通”卡与广东交通卡互通使用已经纳入广东省 “公交一卡通”实施方案的规划目标,按照方案制定的中远期目标(2012-2014年),有步骤地将一卡通技术推广到全省各市,应用于公交、地铁、出租车、和城际轨道交通、道路客运及轮渡等所有公共交通工具,并扩展到路桥通行费、便利店、超市、咪表、停车场等公共服务领域,最终实现港澳地区交通智能卡的互认及结算。

  羊城晚报记者 程行欢

  明确定位珠江三角洲城市资源和服务为支撑

  粤港金融香港作“龙头”

  金融

  协议内容:

  第一章第二条第二款: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加快广东金融服务业发展,建设以香港金融体系为龙头,广州、深圳等珠江三角洲城市金融资源和服务为支撑的具有更大空间和更强竞争力的金融合作区域。

  第三章第一条第一款:共同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适时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的地区、银行和企业范围,逐步扩大香港以人民币计价的贸易和融资业务……支持香港发展离岸人民币业务。

  第三章第一条第三款:支持符合条件的香港银行、证券及期货、保险和基金管理公司等金融机构在广东设立法人机构和分支机构,依法参与发起设立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和组织。

  解读:

  几位银行业人士都认为,此后香港、广州、深圳三地的金融定位更为清晰明确,既肯定和加强了对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认可与未来发展方向,又明确以香港为龙头、带动广东金融整体发展的综合策略,可谓有点有面,既有分工又有合作,让三地金融资源可以得到更为充分的配合与利用,是一个全局性的通盘考虑,让大珠三角金融的外延与内涵都得到了进一步丰富。而依托这样的一个大局观,重点突出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试点的地区、银行和企业范围,既符合国家政策导向,又充分发挥粤港两地优势,有望将这一全新业务推上新台阶,奠定广东外贸大省在跨境贸易人民币业务上在全国的先行先试、率先实践的基础和未来发展空间。

  非常值得一提的是,支持符合条件的香港金融机构依法参与发起设立广东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和组织,可以说是在CEPA补充协议六上的再一次拓展,给了港资银行更多的发挥空间,让“洋银行”也能深入县域、农村地区,既填补了外资银行在这些地区提供服务的空白,又将更有针对性的创新型金融服务和产品带给基层个体工商户、农民,让他们也能享受到外资银行尤其是港资银行的服务。 羊城晚报记者 刘薇

  《协议》提出,粤港将为两地旅游相互提供通关交通等便利

  老广希望赴港只凭身份证

  广州人游香港将来更方便 羊城晚报记者朱文海摄

  旅游

  本报讯 羊城晚报记者黄海云、通讯员何玉珊报道:随着《粤港合作框架协议》(以下简称《协议》)签署仪式昨日在北京举行,粤港旅游将迎来更深层的合作。记者昨天从广东旅游业界了解到,《协议》中关于旅游有两大看点:其一是广东游客前往香港的入境手续可能将更便利,其二是今后老广在香港旅游消费遇到问题,回到广东向相关部门的投诉渠道将更加畅通。

  记者留意到,《协议》第三章现代服务业中,第二条就是关于旅游的内容。其中提及五个方面,包括支持双方旅游企业拓宽粤港旅游合作范畴;联合开发推广“一程多站”旅游线路,研究开发粤港航空及邮轮旅游,形成不同主题、特色、档次的多元旅游产品体系;共同开拓海外旅游市场,开展旅游宣传促销,共同吸引国际游客。有效利用广东“144小时便利签证”政策,简化到香港的外国游客入境广东手续;为广东居民到香港旅游及香港居民到广东旅游相互提供通关、交通等便利措施;建立粤港旅游市场监管和投诉处理协调机制,互共享旅游市场监管信息,推行诚信旅游,引导企业和从业人员规范服务,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广之旅港澳台游中心总经理李念阳解读,《协议》中提到的“为广东居民到香港旅游提供通关等便利措施”更像一个信号。他认为,经过20多年的发展,香港游已经从以前“需经层层申请才成功”变为了现在“为了剪发也能去”,“从长远目标来说,我们期盼以后的香港游,广东游客可以改为手持广东居民身份证入境。”

  其次,《协议》还提到“建立粤港旅游市场监管和投诉处理协调机制”。李念阳解释,现在广东游客在香港遇到旅游消费问题,除跟团的游客可依托旅行社进行索赔外,自由行的游客需要自行向香港的消委会进行投诉,投诉和索赔的成本相当高昂。“协调机制建立后,投诉渠道将更顺畅了。”

  此外,旅行社方面还指出,目前的“144小时便利签证”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国际游客主要是由港澳入境,经深圳和珠海办理的。而《协议》中提出“有效利用广东‘144小时便利签证’政策”,则使广州或也将成为国际游客入境广东的主要关口,“将极大地有利于在亚运期间以及后亚运时期,吸引国际游客前来广东游览”。

  支持香港保险公司进入广东市场

  “地下保单”将成历史

  保险

  协议内容:

  第三章第一条第三款:“支持香港保险公司进入广东保险市场,鼓励香港保险代理机构在广东设立独资或合资公司,提供保险代理服务。”

  第三章第一条第四款:“加强粤港保险产品创新合作,共同探索为跨境出险的客户提供查勘、救援、理赔等后续服务的模式,探索保险业务衔接的途径和方式。”

  解读:

  广州金融高等专科学校保险系主任刘连生指出,支持香港保险公司进入广东保险市场,鼓励他们在广东设立分支机构,意味着将有更多的市场竞争主体加入广东保险市场,为广东居民带来更多保险产品。

  “香港保险业成熟,产品规范,一些投资型险种由于投资渠道比国内更宽,可以向投保人提供更高的保险回报”,刘连生认为,也正是因为如此,数年前广东曾经出现“地下保单”。一些香港保险公司代理人在珠三角地区,以高性价比回报吸引不少广东居民投保香港保险。但由于这些保险在内地签单,严格来讲属于“地下保单”,曾经引起不少纠纷。但“地下保单”也在客观上反映出珠三角地区对香港保险的市场需求。目前,仍有不少包括珠三角在内的内地居民,亲自前往香港购买保险。香港保险监管部门的统计显示,去年香港保险市场来自内地的新单保费收入高达30亿港元。刘连生分析,随着更多的香港保险公司直接在广东设立分号,珠三角地区居民未来在家门口就能购买香港保险,不用大费周章。

  刘连生认为,香港保险公司入粤也会对本土保险公司形成倒逼压力,促进广东保险市场更规范。而香港保险市场竞争早已饱和,两地融合也会令香港保险行业叩开庞大的内地市场。 羊城晚报记者 李青

  自助通关两检合一

  穿梭两地快捷便利,降低企业运作和区域营商成本

  口岸

  将建更多新口岸

  《粤港合作框架协议》为粤港合作开辟了新空间,尤其是在口岸通关方面。今后在粤港两地往来的老百姓将享受到前所未有的快捷与便利。

  协议内容:

  第二章第一条第五点:“调整口岸功能定位,规划建设新口岸,完善公共交通接驳,加强口岸综合配套服务功能,推进口岸电子化建设。实施皇岗口岸出入境大厅、文锦渡口岸旅检大楼改扩建工程;建设港珠澳大桥配套口岸,规划建设广深港铁路客运专线配套口岸;规划建设深港西部快速轨道配套口岸;推进莲塘/香园围口岸规划与建设。”

  解读:

  据广东省政府口岸办主任邬公权介绍,在广东,目前经国家批准对外开放的一类口岸有54个,其中,广东省与香港直接接壤的陆路一类口岸就有6个,2009年,这6个口岸的出入境人员达到1.81亿人次,相当于每天有一个中等城市的人口在粤港两地流动。

  邬公权表示,前几年,广东就已对皇岗、沙头角、罗湖等老口岸进行了相应的改造,新建了深圳湾、福田口岸逐步缓解了老口岸的通关压力。目前,皇岗口岸和文锦渡口岸正在进行大规模改造扩建。皇岗口岸出境大厅将于今年5月底完工,文锦渡口岸也于今年2月临时关闭其客运区域进行改造,旅检场地改造拟于今年6月动工。

  邬公权表示,《粤港合作框架协议》签订后,意味着今后将有更多的新口岸以方便两地市民往来。省口岸办将重点推进和落实莲塘/香园围口岸、深港西部快速轨道配套口岸、广深港铁路客运专线配套口岸、港珠澳大桥口岸的规划和建设。

  海关数据互认免重复

  协议内容:

  第五章第一条第一点:“研究创新口岸通关模式,在有效监管的前提下,推动符合贸易便利与安全要求的通关安排。在两地公路、港口、航空及铁路口岸推进人员、货物及交通工具快速、便捷通关的措施,逐步实现出入境管理信息化、查验流程规范化以及通关电子化。进一步推广人员‘自助式’通关。在不影响双方作为独立关税区的地位下,探索货物‘单一窗口’通关、车辆‘一站式’电子验放的可行性。”

  解读:

  邬公权表示,《粤港合作框架协议》签订后,现有通关创新成果将广泛推广。如客车“一站式”电子验放系统将推广运用到其他有条件的陆路口岸;在全省客运口岸继续推广出入境人员“自助式”通关模式,成熟一个、建设一个……

  此外,在逐步实现通关数据共享和查验信息参考互认的基础上,粤港将重点开展两地查验部门之间联合查验的可行性研究。今后市民出入境将有望从目前的两地两检转变成两地一检。

  在不影响双方作为独立关税区的地位下,粤港两地还将探索跨境快速通关的可行性,避免人工办理转关的繁琐手续,如货物“单一窗口”通关、车辆“一站式”电子验放的可行性等。这就意味着,今后货物通关所需的海关、检验检疫、边检等查验手续将有望在一个电子平台上完成,海关查验结果参考互认以避免重复查验,海关资料格式及数据模型统一以便于业界使用同一电子数据向双方申报。

  这些政策措施的落实,将逐步实现“人、货、车”便利通关,降低企业运作和区域营商成本。 羊城晚报记者 陆志霖

  八突破六定位,粤港融合有了主心骨

  羊城晚报特派北京记者 姚志德

  昨天签署的《粤港合作框架协议》,目标是携手打造亚太地区最具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率先形成最具发展空间和增长潜力的世界级新经济区域

  在不久的将来,我们或许可以稍走几步路就能到一家“港式”医院看病,孩子能够在粤港合办的大学里读书,考一个职业资格证就能粤港两地“通杀”……

  昨天签署的《粤港合作框架协议》,既确定了粤港合作的战略性愿景和定位,也通过部分政策的新突破,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诱人的未来图景。

  在这个获得国务院批准的粤港合作“纲领性”文件中,金融、医疗服务、教育培训、交通、口岸通关、制造业及科技创新、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区域专项规划这八大合作领域的新突破是最大亮点,细细解读这八大突破,很容易找得到实现粤港区域发展———“携手打造亚太地区最具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率先形成最具发展空间和增长潜力的世界级新经济区域”共同愿景的“路线图”。

  提升区域竞争力

  框架协议开宗明义提出粤港合作六个定位:“世界级新经济区域”、“金融合作区域”、“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现代流通经济圈”、“大珠三角优质生活圈”、“世界级城市群”。这“两区一基地”和“两圈一群”,在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院长郭万达看来,无疑点出了粤港区域发展的精髓。

  粤港合作十多年来成果斐然,但瓶颈也很突出———怎样融合香港服务业优势,推动大珠三角区域一体化,一直缺乏有力的制度性安排。《粤港合作框架协议》签署之后,郭万达分析认为,这个问题已经迎刃而解:“除了以清晰的描述确定了在全国乃至亚太地区的位置之外,一系列突破性的安排,表明大珠三角正迈向经济、社会、生活全方位的区域一体化进程,这正是争雄的资本。”

  环顾国内外,城市群之间、经济区域之间的竞争日见激烈,《粤港合作框架协议》一系列政策的全新突破,正是提升粤港区域竞争力的金钥匙:力促港资银行在广东县域基层“提前布点”,支持香港金融机构参与发起设立广东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争取在深交所推出港股指数基金等,为粤港金融业抢占了制高点;支持香港汽车零部件等五类研发中心与广东对接等,则是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将粤港制造业及科技创新合作提升到新的境界;而推广人员“自助式”通关,推动电信企业降低通信结算价等,则进一步降低了区域内的营商成本。

  两地居民实惠多

  11章50条118款11900多字的《粤港合作框架协议》,涵盖了粤港经济、社会、民生、文化等各个合作领域,与两地居民息息相关。

  如今香港人热议“回大陆看病能否享香港社保”,框架协议中就有明确回应:“广东对香港居民在粤就医实行同等待遇,通过医疗保险公司提供意外急救医疗保险服务。”同时,框架协议除了明确支持粤港合作合资设立医院或中医药保健机构之外,更言明将探索香港医疗机构在广东设立全资(独资)医院,广东人到先进的“港式”医院看病的梦想或许很快成真。

  郭万达表示,以往香港高校被视为境外教育机构,很难进入大陆,《粤港合作框架协议》则明确支持双方高校合作办学。此外,框架协议还将推动两地专业资格(职称)互认,以后怀揣一个证书就可以两地“揾食”;粤港还共同制定了2020年珠三角减排目标和方案,使“低碳生活”、“优质生活圈”离两地百姓越来越近。郭万达表示,框架协议显示,今后粤港合作将越来越关注民生议题。

  粤港定位更清晰

  粤港都要发展现代服务业,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定程度的交叉重叠,竞争难免。香港“一国两制”研究中心总裁张志刚说:“探索粤港两地怎样各自清晰定位,框架协议走出了关键一步。”

  框架协议引人注目地首次明确了香港和珠三角城市金融产业发展的侧重点和分工合作关系———“建设以香港金融体系为龙头,广州、深圳等珠江三角洲城市金融资源和服务为支撑的具有更大空间和更强竞争力的金融合作区域”。此外,在交通合作领域,文本中明确了大珠三角五大机场、三大港口及中小港口的定位。张志刚表示,框架协议表明,香港和广东两地服务业也开始了上下游产业链的分工协作。

  “框架协议的各种综合性政策突破,是一国两制下的新尝试。”张志刚称,这些突破将使香港越来越融入广东的经济循环,从大陆的“外生经济体”转变为“内生经济体”,今后粤港的经济成长周期和速度将越来越趋同步。

  八大突破

  □金融

  □医疗服务

  □教育培训

  □交通

  □口岸通关

  □制造业及科技创新

  □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区域专项规划

  六个定位

  □世界级新经济区域

  □金融合作区域

  □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

  □现代流通经济圈

  □大珠三角优质生活圈

  □世界级城市群

  粤港政府高层联袂会见媒体

  一致认定协议为重要里程碑

  本报北京消息 羊城晚报特派记者姚志德报道:“纲领性文件”、“重要里程碑”,在共同签署完《粤港合作框架协议》后,广东省省长黄华华和香港特首曾荫权昨天在人民大会堂联袂会见媒体时,对协议均给予高度评价。

  黄华华表示,《粤港合作框架协议》既形成了各领域合作的宏观策略,又提出了具体政策、措施和项目;既注重基础设施等“硬”合作,又注重社会公共服务等“软”合作;既注重产业分工合作,也注重营商环境建设;既进一步落实了现有政策,也在一些领域取得了新突破、开辟了新空间。框架协议完善和创新了双方合作机制,提出每年制定实施框架协议的年度重点工作,确保框架协议落到实处。

  “《框架协议》好比一把钥匙,可以开启粤港合作各种大门小门。”香港特首曾荫权打了个形象的比喻。他指出,《粤港合作框架协议》有利于粤港两地功能互补,提高整个地区的竞争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是粤港合作重要的里程碑。他同时表示,这个成功模式可以为其他省区提供良好示范,为国家的整体长远发展作出贡献。

  对于羊城晚报记者关心的粤港服务业合作未来发展,黄华华指出,粤港合作已经从过去制造业的“前店后厂”转向服务业的“前总店、后分店”模式。《框架协议》明确八大重点服务业合作,包括金融、旅游、物流、会展、专业服务、服务外包、文化创意、工业设计,这些都是香港服务业的强项,也是广东需求最大的生产性服务业。粤港深化合作,既拓展了香港服务业发展空间,也有利于广东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香港服务业占GDP比重已逾九成,曾荫权明确表示,香港要深化服务业发展,就需要更大的基地和更广阔的空间,必然要和邻近的广东等区域加强合作。

  姚志德

  将在两地人群中开展万例以上大型流行病学调研

  粤港在中医药方面进行广泛合作

  省卫生厅副厅长兼中医院局局长彭炜介绍,协议在发展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强调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加强人才培养,共建双方居民共享的中医预防医疗保健服务网络。“举例说,在中药戒烟方面,西医一个疗程要两三千,中医针灸也可以有效缓解戒断反应,费用低廉很多。”

  两地中医早已全面开展合作。广东省中医院院长吕玉波介绍,早在2003年,抗击“非典”首开了中医药进入香港公立医院的先河。香港医管局多次派专家到广东省中医院考察了解中医药治疗“非典”的实际情况,并最终通过卫生部向广东省中医院发出邀请,希望派遣专家赴港援助。之后,广东省中医院在香港医管局和广东省中医药局的支持下,开始了与香港在科研、教学、培训、医疗等各个领域的深入合作。广东省中医院共向香港派出中医药专家共8批,32人次,2003年至今已经服务香港市民逾30万人次。

  “由于工作需要,我们广东省中医院的专家应邀加入了香港的一些医疗管理组织,包括:医管局中医药(服务)统筹委员会、医管局中药(药剂)委员会 、医管局中医药研究工作小组、医管局中药品质保证工作小组等,并在以上组织召开的会议上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吕玉波指出,随着政府对粤港合作的重视,发挥中医药特色与优势,在粤港疾病防治及健康保障方面必将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他介绍,广东省中医院目前正与香港医管局中医药部开展针对粤港两地人群体质及生活习惯等的万例以上大型的流行病学调研,这一科研项目将总结粤港两地人群体质基本特点,找出相应生活习惯等因素影响的规律,为进一步开展中医药预防保健提供依据。(廖怀凌)

  关于加强粤港科研载体与环境建设,省科技厅建议:

  推动合作经费跨境流动

  降低科技项目交易成本

  科技

  本报讯 羊城晚报记者刘玮宁报道:昨日,粤港双方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粤港合作框架协议》》(以下简称框架协议)签署仪式。为此,记者专访了广东省科技厅厅长李兴华,就其中涉及科技创新的内容作出解读。李兴华认为,框架协议的签订,对加快建设粤港创新圈、提升两地自主创新能力而言意义重大。

  李兴华指出,早在2008年,国务院批准发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就明确提出,要深化粤港澳科技合作,建立联合创新区,支持联合开展科技攻关和共建创新平台,加快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形成以广州-深圳-香港为主轴的区域创新布局。而框架协议的签订,更是具体落实这一战略目标、率先建设创新型区域的重要举措。

  粤港共建科技创新体系,主要围绕粤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及提升粤港区域国际竞争力的目标展开。而这一体系的基础是粤港科技创新资源的充分整合以及产业发展的科技创新需求对接。

  框架协议提出粤港科技联合资助计划,主要着眼于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海洋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力求用自主创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李兴华认为,联合资助计划对于突破两地产业发展技术瓶颈、占领前沿技术制高点可以起到显著的促进作用,并在培育粤港科技型企业及集聚高层次创新人才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

  就框架协议提出的建立粤港科研机构长期合作机制的要求,李兴华认为,这一合作机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支持香港的汽车零部件、资讯及通信、物流及供应链管理、纳米科技及先进材料、纺织及成衣等研发中心与广东科研机构和适用企业的对接合作;其次是要支持香港应用科技研究院及科学园与广东科研机构和高新园区合作;第三是支持广东大型企业在港设立科研中心。

  而框架协议提出要加强粤港科研载体与环境建设,李兴华认为需要两方面的努力。一是要推动香港科研资源与广东高新园区、专业镇、平台基地等建设协作机制,从而在广东设立孵化基地,实现香港研发成果在广东的产业化。二是要推动粤港科技合作项目经费的跨境流动,降低科技服务项目交易成本。他指出,粤港双方联合在广东省设立的研发中心进口研发设备、实验器材符合有关政策规定的,可依法享受进口税收优惠。

  框架协议提出建立以“香港-深圳-广州”为主轴的区域创新格局,进一步明确了双方开展科技工作的总体战略格局。李兴华说:“这将有利于积极发挥香港、广州、深圳的科技辐射带动作用,形成一个跨城市、高聚集的区域创新体系及产业聚集带,形成创新资源集中、创新活动活跃的区域。”

  此外,框架协议还提出确保合作顺利开展的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粤港合作科技专责小组工作机制的要求。

  粤港科技合作取得

  突破性技术1000多项

  粤港科技合作历史较长,合作层次不断提升。改革开放初期,港商通过投资办厂形式将大批技术、装备引入到广东,有效提升了广东的产业技术水平。进入新世纪以来,粤港科技合作已经涵盖了项目、平台、园区、创新圈、创新体系等方面。

  自2004年开始,双方合作开展粤港关键技术领域重点突破联合招标工作。到2009年,广东方面的省市政府共投入经费17.29亿元人民币,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共投入经费15.19亿元港币,粤港双方合共资助项目793个。这批项目已累计实现产值超3000亿元,实现利税1000亿元;中标单位已申请专利18000多项,其中发明专利6000多项,取得突破性技术1000多项。在过去几年里,粤港联合招标项目直接吸引高级人才近2000名,培养各类人才6000多人;已引导企业和民间资本投入超200亿元,政府引导资金与企业资金投入比例超过1:6,有效实现了科技与金融的紧密结合。

  2009年,设立了粤港共建科技创新平台专项,重点扶持再生医学联合重点实验室、自动化科学与工程联合研究中心、粤港区域大气复合污染综合防治技术与控制策略联合研究中心等平台建设,进一步促进粤港科技紧密合作。同时,启动了粤港共建高新区的工作。

  刘玮宁

  两地呼吁最强音:改善区域空气质量

  环保

  本报讯 羊城晚报记者刘文晋、通讯员黄慧诚报道:昨天签署的《粤港合作框架协议》在发展定位中明确提出“建设宜居、便利、管理和服务水平先进的优质生活圈”的目标,又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放在建设优质生活圈工作中第一条。环保合作在粤港合作中的地位与作用不言而喻。粤港双方将在哪些领域开展合作呢?广东省今后在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方面又将有哪些大手笔呢?带着这些疑问,昨天记者采访了广东省环境保护厅副厅长黄文沐。

  黄文沐认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中的五项内容涵盖了水、大气、生态、海洋、产业等方面,都是当前粤港环保合作中最迫切同时最可操作的工作。“第一项改善区域空气质量工作是当前两地人民呼吁最强烈的环保工作之一;第二项推进东江和东深供水工程水资源保护工作,事关全香港群众的饮水安全,历来都是两地合作的“重中之重”;第三项加强区域生态系统建设、第四项加强海洋环保合作、第五项发展循环经济与环保产业,都是根据两地实际情况确立的合作重点。”

  2000年,粤港两地政府便成立了粤港持续发展与环保合作小组,定期联系、沟通、协调,从七个方面推动环保合作。

  据介绍,广东省将拿出“真金白银”推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计划每年安排1000万元用于东江流域水源涵养林建设,营建3.3万亩东江水源林,从2011年至2015年投入资金1亿元,在珠江口沿岸区域实施红树林湿地保护工程。全长约400公里的环珠江口跨境区域绿道建设将于年内启动,分期、分段逐步推进。

  广东省环保厅在落实、推进协议相关内容方面也已进行了一系列探索:

  “要完善区域空气质量监测网络”———省环保厅计划2012年前分两阶段完成该任务,其中今年年底前新建4-5个区域子站和1个大气超级站,升级13个现有子站(增加臭氧、PM2.5、灰霾监测指标),完成珠江三角洲区域空气质量监测网络第一次技术升级。

  “逐步实现优于国家其他地区的空气质素指标及机动车、船舶燃料与排放标准。”———去年10月,广东省政府向国务院递交了广东省珠三角地区执行第四阶段国家机动车排放标准申请材料,希望获得国务院批准同意实施。同时,广东省环保厅也制定了实施方案(草案),积极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学者见解

  彭少麟:(中山大学生态与进化研究所所长、中国生态学会副理事长)

  生态单元无行政边界

  建议共建近海自然保护区

  区域的生态保护与恢复单元,必须是以自然属性为边界,而不是行政区域所划分。因此共同规划建设深港边界跨界自然保护区,共同建设跨界自然保护区和生态廊道很重要。以红树林等滨海湿地自然保护为例,由于海水与种源的流动,若只是粤港单边是很难保护好的。

  建议未来进一步开展近海自然保护区的共建,例如主要海洋野生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而水源的保护不仅是东江水源林,珠江上游的水源林都应该合作保护。

  唐丹玲:(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扎耶德最高全球环境领导奖、海洋服务奖获得者)

  台风灾害尤需关注

  香港应急管理值得学习

  “生态无国界”,《协议》中提到的“建立赤潮等海洋事故通报协作处理机制,利用现有环保协作和海洋资源护理交流平台,及时向对方通报海洋赤潮等海洋灾害事故的处理情况”,这个观点提得很到位,对现状将会起到改进作用。

  在“建立海洋灾害通报协作处理机制,建立健全海洋灾害应急交流平台和机制,及时向对方通报风暴潮、海啸等海洋灾害的处理情况”方面,“台风灾害”更值得特别关注。在台风的应急管理方面,香港的做法很值得我们学习。

  这个“框架”,许多具体工作需要我们努力,落到实处。

  陈尊裕:(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百人计划”教授)

  建议把细粒子和臭氧列入

  空气质量常规监测指标

  “优于全国其他地区的空气质素指标及机动车、船舶燃料与排放标准”,如果以上的措施得以落实执行,当然能够大力提高珠三角的空气质量,但值得指出的是政府、企业和市民应有心理准备,我们是需要为此付出一定经济代价的。

  在改进珠三角地区空气监测方面,建议把细粒子(PM2.5)和臭氧列入空气质量常规监测指标,深入分析颗粒物中的重金属等化学成分,并考虑纳入常规分析项目,并对于粤港澳空气质量监测网络的各个站点分布做好规划。

  刘文晋、黄慧诚

  香港知名高校

  可来粤独立办学

  省教育厅:允许办1-2所主要以自然科学为主的分校或独立校区

  教育

  本报讯 羊城晚报记者夏杨报道:《粤港合作框架协议》签订,关于粤港教育方面的合作,广东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昨日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广东将探索创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试验区域,允许香港知名高校来广东独立创办1-2所主要以自然科学为主的高等教育机构,可以办分校或独立校区等。

  利用港校资源

  发展广东高等教育

  《协议》亮点:要探索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模式和运作模式,积极探索香港高校在广东办学的新途径、新模式。

  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充分利用港澳高校优质教育资源,加快广东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这不仅对珠三角的整体经济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战略作用,对香港高校突破现有的局限、扩大招生规模和世界影响力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自2008年广东积极争取到教育部同意建立部省联合审批机制审批粤港粤澳合作办学的“先行先试”政策以来,广东省教育厅大力推进粤港澳高等教育合作。今后在协议框架内,积极探索引进香港高校来粤办学的新探索。例如探索创建广东高等教育改革试验区域,允许香港知名高校来我省独立举办1-2所主要以自然科学为主的高等教育机构,如举办分校或独立校区等新形式和新途径,均是很值得探讨的方向。

  粤港双方还将大力推进粤港高层次人才培养。支持粤港高校开展本科以上学生联合培养项目,鼓励粤港高校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积极构建全方位、宽领域、多形式的智力引进和粤港人才合作培养模式。

  张敏强(教育研究专家、华师教科院教授、博导):有些内容目前已经在做了,比如两地高校共建实验室或研究中心等,香港浸会学院在珠海也开始办学了。但具体如何引进高校办学,《协议》条文还比较笼统。虽然支持香港名校来广东办学,但香港高校是香港政府出钱办的,它来内地办学谁来出钱,谁来建校舍,招生是否纳入高考,是否允许单独划线,收费多高等等,到底该如何做,还没有一个成功示范可供推广。并且办一个学历型的教育机构,不像办培训机构,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见成效,哪种模式才能长期办下去,也需要思考。

  粤港中小学教育

  资源相互开放

  《协议》亮点:推动双方中小学教育资源相互开放;为在深圳居住的跨境学童提供通关、交通等便利。

  广东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目前,在广东中小学就读的港澳学生超过8000人,他们主要集中在广州、深圳和佛山等经济较发达地区,大部分就读于广东的公办和民办中小学,也有一部分就读于在广东开办的外籍人员子女学校,还有小部分就读于广东一些办学质量较好的中等职业学校。

  自2008年教育部同意广东审批在粤开办的港澳人员子女学校先行先试政策颁布以来,为提高工作效率,更好地落实先行先试的政策,省教育厅根据港澳人士比较集中在广东深圳及周边城市的特点,向教育部争取将委托广东审批开办港澳籍人员子女学校的审批权下放到深圳市。2009年2月根据教育部港澳台办回复意见,正式将该审批权下放深圳市。

  在此基础上,为进一步解决成立港人子弟学校受限于在深圳生活的香港人士子女较为分散的问题,省教育厅与香港教育局共同探讨了尝试在一些民办学校开设港人子弟班的方案。2009年11月30日,深圳市教育局与香港教育局签署了《深圳学校试办港人子弟班合作协议》,在深圳试行让一些具备条件的深圳学校试办港人子弟班,并参加香港的中学学位分配,以协助现时在深圳居住的港人子弟,在有需要回港升学时,有更全面及妥善的安排,使港人子弟既可以在内地生活及接受教育,又能及早衔接香港的教育制度。

  学香港构建现代职教培训体系,建粤港职教实习实训基地

  “一试三证”

  如何做到互认

  《协议》亮点:要加强职业教育的培训合作;鼓励双方有关机构就技能人才职业资格鉴定、职业标准加强交流和增进相互了解,研究实施“一试三证”培养模式的可行性。支持香港国际教育机构与内地机构合作在广东开展职业培训服务。

  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广东将学习香港构建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经验,在协议框架内,加强多方面的合作:一是与香港职业训练局共同开展职业教育合作调研,在协商一致的前提下共同编制职业教育合作规划;二是要积极扩大职业教育在课程合作、教材开发、师资培训等领域的合作;三是要不断深化两地大专以上层次职业技术教育的合作与发展,提高在汽车制造、工程等方面的合作力度,加大开拓新工种和新职业;四是推动香港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与内地院校和企业合作,构建贴近企业需求的专业课程和人才培养新模式。积极探索建立粤港职业教育实习实训基地。

  张敏强:操作性最强的就是培训方面的内容。香港重视学以致用,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培训计划一直做得很好。广东和香港开展职业培训合作,对提升广东人的职业技能,提升广东的制造业、服务业等都有好处。

  同时这种合作是双赢的,对香港也很有好处。因为很多被培训者会到港资企业中去工作,他们在理念上接受了香港的做法,对提升香港企业的工作效率很有帮助。同时,粤港合作办培训,也给香港增加了就业机会。

  关于“一试三证” (即一次考试可获国家职业资格证书、香港地区认证及国际权威认证等“三证”),如何能做到证书的互认?经过培训的人拿证书能在内地就业,也应该能在香港就业,这需要寻找一个可行方案。

  夏杨

  争取允许港人在粤办全资医院

  允许港人在粤开诊所多点执业;粤港两地中医将合作调研两地人群体质及生活习惯

  医疗

  本报讯 羊城晚报记者廖怀凌,通讯员粤卫信、胡延滨报道:粤港合作框架协议关于医疗、卫生及食品安全的相关条款昨天公布后,广东省卫生厅负责人昨天下午接受羊城晚报等联合采访表示,广东将向香港服务提供者开放医疗市场,包括允许香港服务提供者在广东开设门诊部,争取允许在广东设立全资医院。广东省中医院与香港医管局中医药部科研合作已经正式开展,将针对粤港两地人群体质及生活习惯等进行万例以上大型的流行病学调研,为开展中医药预防保健提供依据。

  广东省卫生厅厅长姚志彬、副厅长兼中医院局局长彭炜、副厅长黄飞、陈筑生昨天就《粤港合作框架协议》关于医疗、卫生及食品安全共两条六项内容进行了解读,主要涉及医疗服务、医疗保险、传染病防治、食品安全、中医药服务等五个方面的合作。

  香港医生在广东

  已开六家诊所或门诊部

  省卫生厅厅长姚志彬介绍,广东将扩大开放医疗服务市场,支持香港服务提供者到广东开设医疗门诊部,实行准入优先,发展高端医疗服务。自2009年1月起,广东已经允许符合条件的香港服务提供者在广东省辖区内申请设置门诊部,截止至2010年3月,香港服务提供者在广东设立并已领取《设置医疗机构批准书》的诊所、门诊部共六家。广东还允许具有香港合法行医资格的人员,在广东地域范围内多点执业。目前已获卫生部正式批复。

  为了方便香港市民在广东寻求医疗救助,广东省卫生厅与香港有关保险公司签订了协议书,开展香港居民在广东省境内意外急救医疗保险工作。

  省卫生厅副厅长黄飞介绍,在畅通疫情信息方面,2006年,粤港澳就签订了《粤港澳三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合作协议》,在去年甲型H1N1流感流行期间,通过点对点的热线电话,广东境内发生的相关疫情2小时内就可以通报到香港的卫生署和卫生防护中心。“平日定期每月通报一次疫情,重大事件随时通报,两地疫情信息通报交流十分通畅、及时和有序。”黄飞说。

  廖怀凌、粤卫信、胡延滨

责任编辑:张勇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