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医药卫生事业基金会理事长王彦峰:健康生产力

来源:人民网
2010年04月08日14:56
  2009年4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布了《关于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为我国绘制了一幅人人享有公共医药卫生服务和病有所医的蓝图。为把这幅蓝图付诸实践,需要在思想上、物质上和组织上做许多工作,特别是做好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工作,使他们转变观念,科学地认识人民健康在国家经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亘古至今,任何时代和民族,无不把健康视为第一需要。健康是人之根本、国之根本。什么时候人民身心健康,国家和民族就兴旺发达,什么时候人民身心积弱,国家和民族就要落后挨打。中国在历史上是个农业大国,广大人民群众关注的是温饱问题,历代先进人物为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建国60年,有50多年把解决人民的温饱作为一切工作的中心,改革开放30年,有20多年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直到2002年才解决了这个大问题。人的需要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温饱问题解决之后,健康就成为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问题。但是,有些人认为在健康问题上投入多了会影响经济发展,因此对健康投入严重滞后于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30年,人均GDP增加了20多倍,国家对健康的投入不到1%,致使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十分突出,甚至出现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1978年改革开放初期,全国有2亿5千万人吃不饱肚子,国家集中力量解决这个问题,有一些贫困地区的人民刚刚脱离了贫困线,因为一场病又退回到穷困线以下。农村句话叫做“奔小康盼健康,一场病全泡汤”,害一场大病,辛辛苦苦才脱离贫困线,又恢复到了贫困地位。我们有些同志认为把钱集中起来上大项目可以脱贫,不能说这个想法是错的,但是发展经济是要靠人干的,如果人都病了,想发展也发展不起来。这些同志主观上也许是想加速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但实际上是帮了倒忙,拖了经济发展的后腿。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是社会的主体,生产力是推动人类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任何社会的生产力都是由劳动者、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构成的,而劳动者则是最活跃、最革命、最有创造性的因素。生产工具、生产原料都是生产新产品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但它们是经过人劳动创造出来的既有的价值,它们在生产中的作用只是把已有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上,不能再增值;只有劳动者在参加生产过程中,才能够生产出大于它本身成本的新价值。这部分新价值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称之为剩余价值,在我国称它为利润。这是国家实现扩大再生产,社会财富不断增长的源泉。国家或者企业家为了让劳动者不断地创造出这种新价值,就必须增加对健康需求的投入,保障劳动者身心健康。我所强调的健康是生产力,保护人民的健康就是保护生产力的道理就在这里。三年来我一直强调这个理论,2006年我就提出健康是生产力的概念,当时有人认为这是一个新的概念,其实这并不是什么新概念。在上个世纪50年代,每一个机关干部、每一个学校的老师、每一个大学的学生都知道这是马克思主义整治经济学的一个最基本的问题。现在很多人都把《资本论》放在一边不看了,所以才会感觉这是一个新的问题。

  健康是生产力从现实生活来说,是天天遇到的问题,比如,只有身心健康的人,精力充沛,注意力集中,才能提高劳动效率;只有身心健康的人,不生病或少生病,既不耽误工时,又能节约医药费用的支出;只有身心健康的人,才能延长健康寿命,延长为国家创造社会财富的时间。同时,健康是当代很大的一种产业,包括生态环境的治理、劳动保护和各种意外伤害事故预防用品、预防治疗疾病的药物、保健用品和医疗器械、科学研究等用品,而且健康产业是一种市场大、用途广、利润高的产业。所以说,关心人民的健康,国家多投入一点,使人民的健康都好一点,不但不会影响经济发展,而且还会促进经济的发展。

  人民健康对拉动经济发展的作用,已经成为世界学者们研究的一个热门课题。世界银行曾组织专家对战后40年世界经济发展进行测算得出的结论是,8%到10%的增长应归功于劳动人民健康水平的提高。美国哈佛大学的学者们从研究亚洲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中,也得出经济增长的30%到40%来源于人民健康素质的提高。健康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在我国也很明显。改革开放30年,我国经济之所以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主要是我国按照邓小平同志三步走的发展战略,首先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使人民的体质得到了增强,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但是由于有关部门和一些地方领导对健康在国家建设中的地位和和作用认识不到位,误认为健康投入是一种不增值的“纯消费投入”,对提高国家GDP毫无关系,在处理发展经济与满足人民健康需求的比例关系上欠妥,使我国的经济发展受到无法估量的影响。我国2008年人均GDP为22654.368元,人均住一次医院的费用为5058元。这就是说每增加一个健康的人,就等于增加22654.368元的GDP,减少5058元的医疗支出。一个抽样调查显示,全国大概有将近1亿8千万的人都是由于我们的医疗条件不够,所以因病致残,长期失去劳动能力,如果健康投入多一点,健康条件好一点,这1亿8千万人都能参加劳动,将会创造多少产值,减少多少医疗费用的支出?!经济发展与人的身心健康,是一种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的关系。身心健康的人是发展经济的重要力量,而雄厚的经济实力又是改善医疗条件、进一步保障人的健康的坚实基础。如果医疗保障解决不好,就会制约经济的发展,拖经济发展的后腿。近年来一些地方出现的“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就说明了这个问题。

  科学的理论是实践的先导,没有科学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一刻也不能离开科学理论的指导。我们希望各级领导和全国人民能够科学地认识健康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正确处理发展国民经济与满足人民健康需求这种互相促进和互相制约的辩证统一关系,这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具体实践,这件事处理好了,就会使国家的经济发展更快,人民更加健康幸福,社会更加和谐!

  作者简历
  王彦峰,男,14岁参加革命工作,50年代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而后,长期在中央理论宣传等部门工作,历任各级领导。曾主持中国人权基金会的工作。现任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基金会理事长、民政部紧急救援促进中心理事长、中国中外名人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编著《世界动荡之源》、《中国国情辞书》等十余部著作。由于他在发起和推动“健康奥运、健康北京”全民健康活动当中做出的突出贡献,2008年底被北京市政府及奥组委授予“特殊功勋奖”;在2009年8月北京市启动的“健康北京人—全民健康促进十年行动规划”中,王彦峰理事长被聘为总顾问。自2005年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基金会成立以来,他就提出了“健康是生产力”这一科学理念,并相继在国家重要期刊、报纸、网站上发表,得到了广泛的社会反响。(凤鸣常量)
责任编辑:赵婷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相关新闻

相关推荐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