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人民币升值面临各方压力 > 美国施压人民币汇率消息

G20避谈人民币汇率问题 升值预期出现小幅回落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0年04月26日09:28

  二十国集团(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已顺利结束,但G20公报依然没有具体涉及人民币汇率的内容。上周五,海外无本金交割(NDF)市场上人民币的升值预期较前一交易日出现一定幅度的滑落。

  G20公报的重点在于金融监管的相关问题,以及一些国家的财政问题,但人民币汇率的问题则未见着墨。加拿大财政部部长也表示,会议中并没有讨论汇率的问题。

  不过,美国财长盖特纳却在G20会议后的一个新闻发布会上表示,预计中国将重启汇率改革,他说,会议讨论了平衡全球经济需要的政策,而他呼吁一些主要新兴经济体采纳以市场为基础的汇率机制。

  在G20会议召开前,市场预期人民币汇率将成为会议的议题之一。在这样的情况下,人民币升值预期上周四出现显著上涨。

  上周五,外汇交易中心公布1美元兑人民币6.8264元,人民币中间价比前一交易日下跌一个基点。海外市场,一年期美元兑人民币NDF价格收报6.6115元,表示NDF市场上人民币的升值预期由上周四的一年后人民币升值3.36%降至3.25%。

  目前,分析人士普遍预计,二季度是人民币汇率的敏感时期,不排除人民币在二季度对美元重启升势的可能性。自汇改以来,人民币兑美元累计升值幅度为19.25%。

  延伸阅读:

    盖特纳:人民币汇率由中国作选择

  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未就全球银行监管达成共识

  孙卓 王慧卿

  “这是中国的选择。”在二十国集团(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结束后的记者会上,美国财长盖特纳如是回答《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关于此后美国将如何“追踪”人民币汇率问题的提问。

  记者注意到,盖特纳在当天的记者会上至少三次重申了同一句话:这是中国的选择。他表示,在人民币问题上,美国没有任何新的或者不同的表态。

  人民币问题未成焦点

  盖特纳在当天的记者会上表示:“我相信中国会根据自己的利益作决定,重新启动改革进程,恢复几年前已经开始的汇率改革的过程。这符合中国的利益,对整个世界也很重要。”

  在回答记者的提问前,盖特纳在事先准备好的一份声明中说,大的新兴经济体出现了向消费快速增长转变的令人鼓舞的迹象,而这种趋势必须伴随着汇率向合适的、以市场为导向的制度回归才会持续并得到加强。

  在23日举行的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之前,很多美国媒体都曾大肆地对人民币升值问题进行渲染,纷纷猜测美国和其他一些国家可能会通过G20财长会议,以及随后举行的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年会对人民币问题施加压力。

  而在此之前,盖特纳也曾表示,在华盛顿举行的G20峰会将是解决人民币汇率问题并增进美国利益的良好机会。

  但让这些人失望的是,人民币问题既未成为G20财长会议主角,也未在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年会上被热议。

  日本财务大臣菅直人(Naoto Kan)在G20财长会议后告诉本报记者,上述两个会议并没有“特别谈到”人民币汇率的问题。菅直人表示,G20财长会议举行之前的G7财长会议也没有谈到人民币汇率问题。

  上周前来美国参加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的日本央行行长白川方明在纽约经济俱乐部午餐会上发表讲话时曾表示,美国不应把目光仅仅放在人民币升值上,人民币升值可能会让中国国内经济出现不稳定。白川方明把美国施压中国人民币升值和美国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向日本施压要求日元升值作了比较,他说,日本这样做的后果是最终导致了日本出现了泡沫经济。

  向银行征税分歧依旧

  关于金融改革,刚刚结束的G20财长会议并未就向银行征税的方案达成一致。

  此次峰会显示,各方对向银行征税的提议持不同态度,不过与会官员表示仍致力于推进金融及经济改革。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出的向银行征税以支付政府关闭大型金融机构所需成本的方案,获得了美国及几个欧洲大国的支持,但加拿大、澳大利亚、瑞士和日本等国则表示反对。加拿大财长弗莱厄蒂(Jim Flaherty)表示,方案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质疑,那些无需救助本国银行的政府尤其不欢迎这一提议。

  此次G20财长会议发布的联合公告并没有阐述征税方案的是与非,而是将这一问题留给了多伦多及首尔会议。这让这一方案的前景不明。盖特纳称美国将继续推进自己的银行征税方案,他预计其他国家也会参与。

  G20财长会议公告称,全球复苏进程超出预期,这主要归功于二十国集团在政策方面前所未有的通力合作。但“在不同地区,复苏程度存在差异,而失业率在某些经济体仍然居高不下。我们认识到,这样的环境需要不同的政策反应”。

  公告称,有些国家的经济增长仍然主要依靠政策支持,而且这种做法也与可持续的公共财政相符合,那么这种政策应当继续保持,直至经济增长能够切实由私人部门推动且进一步扩大。而一些国家政策已经完全可以退出。

[1] [2] [下一页]
转发至:搜狐微博 白社会
责任编辑:news5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