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青海玉树地震 > 青海玉树地震消息

近13000名解放军和武警官兵投入玉树抗震救灾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0年05月06日09:58
  2010年4月14日7时49分,中国青海玉树。一场7.1级大地震,震碎了三江源头宁静的黎明。一场战天斗地、争分夺秒的生命大救援,在平均海拔4000多米的高寒地带拉开了气壮山河的帷幕。近13000名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紧急出动,义不容辞地成为救援战场上的主力军和突击队。

  这是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战斗。那一双双伸向受灾群众温暖而有力的手,那与死神较量的分秒毫厘,那用生命换取幸存的热血温度……像"98抗洪、像汶川抗震一样,再一次为人民军队的光荣历史增添新的篇章,生动地诠释了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

  生命至上,大爱无疆。玉树不倒,青海长青。军心民意,日月可鉴。谨录备忘。

  人民有难,三军闻令而动

  1、灾情如令,战鼓催征

  晨曦初露。玉树大地震震中结古镇。

  在这个猝然进入历史的时刻,驻守在结古镇及附近的人民武装力量,作出了不约而同的反应——第一时间向上级报告灾情,以最快速度冲向废墟展开救援!

  这些武装力量包括:玉树军分区,武警玉树支队,武警青海总队玉树驻训部队一部。

  电话,电台;集合,分组;动员,命令;冲锋,救人……同样的思维,同样的动作,同样的节奏!震后10分钟内,这几支部队已分别向上级报告灾情,数十支救援小分队已经冲上废墟,救出第一批被压埋的幸存者!及时的救援,让大量幸存者挣脱险境,让震区群众看到第一缕希望。

  在黎明的冲锋中,有两位先锋官必须记录在此:玉树军分区司令员吴勇,武警玉树支队支队长石华杰。他们指挥部队到达废墟的时间,是7时57分。在那天昏地暗的时空中,两位指挥员的坚毅与果敢,像暗夜里跳动的火焰。

  玉树机场尚能使用,西宁至玉树公路能够通车……及时的报告,迅速通过电波报至最高统帅部。事实证明,这些准确的信息,为中央和军委一系列缜密精当的指挥决策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如果以4月14日7时49分为时间中心,以玉树州、玉树县党委政府所在地结古镇为地理中心画一个坐标图,那么,960万平方公里的神州大地上,人民军队的各级指挥体系便迅即形成一个坐标系,牵一发而动全身。

  在巴西利亚——

  正在国外访问的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立即召开紧急会议,同代表团陪同人员一起,急迫地分析国内发来的一份份灾情简报……胡锦涛主席作出重要指示,要求部队急灾区群众之所急,组织力量,奔赴一线,全力以赴支援地方抗震救灾斗争。

  在首都北京——

  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以最快的速度发出命令、作出部署。四总部、北京军区、空军、第二炮兵和武警部队都在第一时间启动应急机制。北京军区立即命令作为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力量主力的某工兵团誓师出征;空军紧急命令运输机航空兵某师立即派3架伊尔-76运输机支援灾区;第二炮兵命令驻高原某部,迅即组织侦察、工程、医疗等专业力量,千人百车火速驰援、挺进灾区;武警部队指挥青海、甘肃、四川总队和在高原驻训的某师,以及水电、交通、总医院等部队,从四面八方奔赴玉树。

  在西北、西南——

  兰州军区迅速部署部队,两个集团军派出5000余名官兵、300余台车辆、3架直升机,空中、陆地齐发,昼夜兼程向灾区挺进;成都军区命令四川省军区迅速组织专业救援分队,多路开进,直插灾区。

  在青海西宁——

  青海省军区命令所属独立团及玉树周边人武部向震中火速集结;武警青海总队即刻启动应急机制,总队长谢才书率总队前指和1000名紧急集结的官兵奔赴一线。

  争分夺秒!这一切,都发生在7时49分后的短短几分钟。

  2、天地间风雪行军图

  震后,解放军和武警部队抗震救灾联合指挥部迅即成立。巨幅震区作战地图上,标志驰援部队的红色箭头,几分钟增加一支,几小时多出一片。

  三军部队,天南地北,空中飞越,地面机动……恰似百川归海,全部指向同一个目的地——玉树。

  这幅作战图,让人想起红军长征陕北会师的红色行军图。千难万险的长征,红军为了什么?为了人民!从人民军队创建的那一天起,为了人民的利益,人民军队一无所惜;除了人民的利益,人民军队一无所求。这高山信仰,日月宗旨,从未改变。

  今天,当人民有难的时候,子弟兵又一次砥柱中流!

  4月14日中午,北京南苑机场,成都太平寺机场,气氛紧张。13时13分,空军第一架伊尔-76运输机紧急起飞;21分,第二架;27分,第三架……由北京军区某工兵团和武警总医院医护人员为主组成的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从海地救援归来不久,登上战鹰再赴战场。这是我军第一支远程赶赴灾区的专业救援力量。他们到达灾区已是晚上,但应急灯下,人们从橘红色的特殊救援服上看到了新的希望:北京派人来了!

  至4月16日,空军出动的伊尔-76运输机达到8架,相关通信、导航、雷达和气象保障部队全部进入战斗位置,架设起一条高效快捷的“空中走廊”。

  1700公里外,新疆某机场。兰州军区某陆航旅3架直升机千里转进,像“吉祥鸟”飞临灾区上空。黄金72小时里,站在灾区仰望天空,战鹰频频起降,呼啸来去,给震后玉树带来了无限希望。

  高原,一日四季。风云雨雪,变幻无常。

  无数支地面机动的驰援部队在通向玉树的高原天路上,组成了一幅气壮山河的壮阔画卷。雪山绵延,荒原苍茫,所有通向玉树的路,车轮滚滚,不知有多少汽车、摩托车的轮子在飞转,不知有多少铁脚板在丈量海拔、丈量赤胆忠心、丈量英雄气概。

  从格尔木抄近路到玉树,要穿越可可西里320公里无人区。14日晚至16日晨,青藏兵站部第22医院一支医疗队独闯此地。十几个小时完全与外界失去联系,一队兵车行走荒原,17台车爆了30多个轮胎,为的就是去践行与养育他们的人民的生死盟约。

  车上,除了七尺男儿,还有22位女性。无法想象她们独立荒原时的眼神,无法揣测她们仰望辽阔星空、埋首狂风骤雪时的内心。只知道,她们闯了过来。当她们终于出现在震中,当她们悄然加入救援医疗大军的行列,废墟上,又一面红十字旗帜猎猎飘扬。

  3、结古小镇战旗如画

  灾情紧,调兵急,一条条绿色铁流在西北高原群山戈壁间风驰电掣,向玉树地震灾区开进、开进、开进!

  震后40分钟,兰州军区驰援灾区的所属部队纵马出征——驻河西走廊某摩步旅星夜翻越4座海拔4500米以上的雪山达坂,行程1500多公里赶赴灾区;青海省军区独立步兵团1002人开始了16个小时的高原强行军。

  第二炮兵驻高原某部千人百车先遣救援分队强行奔袭15小时,于15日凌晨抵达震中灾区。

  有着汶川抗震经验的四川省军区1200余名官兵和民兵预备役人员翻越川西高原和海拔3000多米的二郎山,驰援玉树。

  武警青海总队增援部队第一时间从西宁、格尔木市两个方向,昼夜兼程,翻越巴颜喀拉山等数座海拔4500米以上的高山,于15日凌晨前陆续到达灾区。

  正在青海驻训的武警某师官兵分两个梯队,历时13个小时,跨越日月山、巴颜喀拉山,长途机动800余公里,于14日23时10分到达任务集结地域。

  武警交通、水电指挥部调集专业人员和各种大型救援设备赶赴灾区。正在玉树囊谦县施工的交通部队一支队,在副政委谢家新率领下一路行军、一路抢通中断公路,清理塌方12处,于当日18时35分到达震中;水电五支队从江苏常州千里跃进,到达灾区……

  铁马冰河惊梦,踏破巴颜喀拉山阙!

  杂多、称多、治多、曲麻莱、囊谦等5个县人武部的干部职工和应急民兵骨干,几乎同时收到同一条短信:“玉树县结古镇发生强烈地震,请相互转告,迅速投入抗震救灾。”曲麻莱县距离震中230公里,县人武部代部长杜军和副部长索南当周紧急集合50名民兵,骑着摩托车向灾区赶去。短短7个小时,他们就完成集结并到达灾区。称多县地处公路沿线,县人武部副部长朋措从地方征来4辆卡车,带领民兵火速向灾区机动。

  国家救援力量体系拳头部队、武警交通部队某中队突击队员们,在风驰电掣行军路上,都悄悄把姓名、家人联系方式写在衣服和帽子上……

  这是平时难以企及的加速度,这是战时创造的高效率。闻令出征的动若风发,纵横千里的雷霆万钧,无不彰显出人民军队与国家共患难、与人民在一起的大爱情怀。

  震后48小时内,震中结古镇集结了近13000兵力。

  这个高原小镇,第一次星罗棋布地驻扎下这么多绿色军营,第一次见证了这么多党旗、国旗、军旗的温暖和力量。吹角连营,风卷红旗如画。一场抗震救灾的大战,在高原猎猎大风中打响!

  人民有难——这就是人民子弟兵出征的命令!灾区老百姓有句话说得实在而深情:解放军来了人心定!

  人民有难,士兵赴汤蹈火

  4、废墟!废墟!废墟!

  天崩地裂,房倒屋塌。生命在呼唤,废墟在呻吟!人民子弟兵循声而至,奔向有群众呼救的地方!

  “应到,101人。实到,101人。请指示!”地动山摇之后,玉树军分区机关和所属骑兵连人马,在漫天烟尘中站在了司令员吴勇的面前,站在了抢救生命的第一现场。

  震后8分钟,武警玉树支队数十支救援小组,奔向银行、医院、学校以及人口稠密的宾馆、集贸市场、居民区等重点目标。支队参谋长范玉龙带领党员干部第一突击队,迅速赶赴玉树州民族中学,展开地毯式搜救……

  余震频仍,废墟在持续倒塌,然而,驻守震中的部队,第一时间以惊人的毅力几乎把镇中心勘查、搜索了一遍。

  根据联指紧急命令,陆续驰援到位的部队在城区展开搜救的同时,即刻分兵向边远山区进村入户搜索前进。

  高原风雪弥漫,不尽前路迢迢。打开抗震救灾联指的作战地图,废墟连着危楼,雪山连着草甸。任务区地域之广,自然环境之恶劣,搜救难度之大,非亲历者很难尽述其详。每一次出征,官兵们都面临着复杂挑战甚至生死考验。加上震区尚在冬季,没有中心城市依托保障,少数民族地区语言沟通不便,真是困难重重。

  山路在雪峰林立间蜿蜒,山村在一条条山路的尽头。峭壁陡崖,险情四伏。连日疲劳作战,体力透支,但一想起这样的深山隔绝中还有望眼欲穿等待救援的藏族同胞,力量像火焰燃烧在心间。黄金72小时里,英雄的官兵们发起了挑战生命极限的冲刺:走滑石、越断桥、涉险滩……

  16日,第二炮兵两支分队徒步行军几十公里,从上拉秀乡和下拉秀乡解救出2位老人、2名妇女、1名婴儿共5位受伤藏胞。因藏胞伤势较重,营长郝鸿飞请缨带担架队再次展开强行军,赶在天黑前把他们送至医疗点。

  兰州军区某集团军“邱少云连”12名官兵组成的小分队,翻越雪山垭口,到达战役任务区最远的藏族山村——甘宁村,分发自带食物、救治伤员、抢修基础设施,灾后的山村很快焕发出新的生机。

  玉树州副州长才仁丁沛这样评价这些把人民利益高高举过头顶的军人:“就是这些军人,好像忘记了自己也是血肉之躯,夜以继日拼命抢救人、抢救粮食,不顾自己渴饿累,却把水和食品还有帐篷让给受灾群众。”第二炮兵某部前线指挥员张升民告诉他:“老百姓就是人民子弟兵的爹娘,除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子弟兵别无所求。”

  5、生命!生命!生命!

  与死神竞速,与时间赛跑!要让每一个幸存生命重见阳光!

  在玉树职业技术学校宿舍废墟,武警某部战士田晓刚钻入一个刚刚挖通的救援甬道,突然被一根钢筋刺伤左眼,鲜血瞬间模糊了视线。如果换人,容易引起二次坍塌。他咬紧牙关,连续救出3名被困学生。看到血流满面的救命恩人,3名学生都哭了:救我们的人流的血比我们还多!

  在结古镇扎西大通街道废墟,青海省军区某独立团团长王波涛率部搜救7岁的藏族女孩才旦拉毛。突然,余震致使一处废墟坍塌,一大块水泥砸向废墟下的稚嫩生命。18岁的列兵徐开发眼疾手快伸腿挡住。女孩躲过一劫,小徐的腿被严重砸伤。很快,官兵们又将孩子的妈妈索南才措救了出来。母女劫后重生,来不及道谢,救命恩人已奔向下一处废墟。

  在无数生命救援现场,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做百分努力,是官兵们秉持的信念。但在这句话背后,每一分努力,都潜伏着巨大的风险。

  结古寺宾馆灾情惨烈,武警西宁消防支队派重兵组织营救。鏖战正酣,一只废墟夹缝中的液化气罐突然发生爆炸!废墟再次坍塌,救援官兵被强大气浪掀翻在地,两名快要获救的群众再次被深深掩埋。官兵们奋不顾身,抢挖生命通道,两小时后终于将奄奄一息的两人从死神手里夺了回来。

  16日上午,结古镇郊西北牛宾馆,三层楼扭压成一层半,4名群众被困其中。他们面前,是靠着几根钢筋勉强连接的巨大楼板。

  废墟摇摇欲坠,余震接连不断,被困群众命悬一线。谨小慎微地切割,小心翼翼地拆除,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队员眼看就要接近废墟下面的幸存者。突然,两次强烈余震接连袭来!观察哨发出危险警告。副队长、北京军区某工兵团工程师刘向阳临危不乱,迅速组织就近避险。余震刚过,他凭借丰富经验,迅速突破最后一道障碍,成功救出被困者。

  这是用生命换来的生命名单:震后54小时,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救出藏族女孩次仁拉姆;震后72小时,武警某部九连连长姬晓军成功救出尼玛佳希;震后74小时,武警某部二连官兵成功救出一名中年妇女,姓名不详……

  这是用生命换来的生命传奇:武警玉树支队救出被压埋群众900人,玉树军分区官兵救出123人……整个战役中,解放军和武警官兵从废墟中救出幸存者1584名。

  在这些生死相依的生命救援中,施救者与幸存者常常连名字也没有留下,但人民子弟兵相信:我们可以不知道救了谁,但我们知道为了谁!

  6、起飞!起飞!起飞!

  震区地处高原腹地,物资运输和伤员转运面临巨大困难。人民空军和陆军航空兵临危受命。

  起飞!伊尔-76大型运输机直插云霄!

  起飞!陆航直升机飞越群山!

  高原飞行,危机四伏。16日,陆航直升机在连续穿越山谷时,突遇沙尘暴。蔽日风沙中,机长李勇俊从容操作,镇定指挥,迂回折转,最大限度避让沙尘暴前锋。10分钟后,直升机成功穿越沙尘区。18时45分,直升机抢运的18名伤员安全运抵西宁机场。

  玉树巴塘机场,世界海拔最高机场之一。汶川地震之后,人民空军再次面临非战争军事行动复杂战场的考验。

  为此,空军组成联合指挥组,在南苑、玉树、西宁、成都、中川、咸阳等6个机场保障救灾飞行。

  然而,地处震中的玉树机场没有夜航灯光设备,附近空域救灾飞机起降密集,存在雷达盲区,易发生飞机相撞事故。

  14日22时08分,空军某场站应急保障分队携助航灯光车紧急赴命,138盏应急助航灯精准无误地放置在机场跑道预定路线上。当晚22时32分,第一架搭载伤员的运输机在助航灯指引下顺利升空,首开空军运输机部队在高原复杂条件下夜航先河!

  与此同时,空军雷达某团18名官兵星夜驰援,急行军数百公里抵达指定地点。21时,雷达阵地展开完毕,开始担负空情保障任务。

  战鹰降落,希望起飞。

  16日下午,因地震受伤的藏族孕妇仁钦卓玛接连出现癫痫症状,病情危急,须迅速后送抢救!空军运输机紧急起飞,立即把卓玛后送至解放军第4医院。17日凌晨零时10分,卓玛顺利产下一名男婴。

  24日下午,2架装载救灾物资的飞机因高原上空结冰无法在玉树降落而被迫返航。然而就在此时,玉树7名重伤员需紧急转送西宁抢救。

  人命关天!空军玉树前指周密研究,大胆决策,派遣飞机实施行动。19时37分,气象条件稍好,一架临危受命的伊尔-76大型运输机从西宁昂首起飞。

  21时10分,飞机降落玉树。

  21时22分,载着伤员的飞机再次起飞。

  23时20分,飞机安抵西宁,伤员转送医院后脱离危险……

  玉树上空盘旋的战鹰,一头连着灾区,一头连着亿万人的心。高原上的“空中通道”,画出了人们心中美丽的“生命彩虹”。截至4月28日晚20时,空军运输机飞行162个架次,紧急空运食品、帐篷、药品和专业救援设备1779吨,转运伤员和陪护人员1936人。

  人民军队,再一次用她的忠诚与智慧,为人民立下不朽功勋。

  人民有难,战士慷慨担当

  7、红十字如大地闪烁繁星

  如果说,一支支救援分队是在废墟深处寻找生命的灯盏,那么,从空中俯瞰玉树震区,一座座医疗帐篷上的“红十字”,宛如一簇簇生命烛光,摇曳成壮美的星空。

  担架成群结队,伤员络绎不绝,他们在寻找,那象征生命希望的“红十字”。

  震后10分钟,处在震中的玉树军分区卫生队和武警玉树支队卫生队,便撑起了野战医疗帐篷,第一时间救治了第一批伤员。

  震后30分钟,武警青海总队医院医疗队、兰州军区第4医院高原医疗队组建完成,从西宁火速出发。

  15日深夜,刚刚抵达灾区的第二炮兵医疗救助先遣分队迅速在结古镇中心格萨尔广场搭建起“帐篷医院”。

  震后72小时,济南军区153医院、北京军区255医院接踵进驻震中,开设野战方舱医院。

  高原用兵,持续作战。18日上午,西藏军区副司令员兼西藏军区总医院院长、全军高山病研究中心主任李素芝,带领高山病专家医疗队,从拉萨紧急赶赴玉树灾区。

  19日凌晨,军事医学科学院医疗专家组携带5个野战单兵加压舱、4000人份高原反应急救药物抵达震区,开设高原病救护所。

  生命的呼唤,是进军的命令。从北京,从成都,从兰州,从济南……全军和武警部队一支支医疗队伍闻令而动。

  截至4月26日,军队和武警部队共投入3个卫生专家组、17支医疗队、3支防疫队、2支心理服务队,共1200余人到达灾区。这个名单,值得记录——

  一、卫生专家组:解放军总医院、302医院专家组,军事医学科学院防疫专家组。

  二、医疗队:总参总医院,第三军医大学,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青藏兵站部第22医院,第二炮兵第536医院,北京军区第255医院,济南军区第153医院,西藏军区总医院,兰州军区总医院,第1医院,第4医院,第10医院,第25医院,第323医院,武警总医院,武警青海总队医院,武警甘肃总队医院等组成的17支医疗队。

  三、防疫队:兰州军区第一防疫队、第二防疫队,武警疾控中心防疫队。

  四、心理服务队:兰州军区第一、第二心理卫生服务队。

  红十字,在灾区闪耀如炬。在人民最需要的时候,人民军医翻越千山万水,从四面八方云集灾区,把病床推到受灾群众身边,把手术台摆到废墟边缘。

  8、手术台连接起生命通道

  16日,1岁5个月大的藏族男孩桑周多杰,被空军和武警官兵接力护送到解放军第22医院。检查发现,小多杰双下肢被严重挤压兼冻伤,极有可能双腿残疾。

  这么小的孩子,能不能尽量保住他的双腿?大地震的幸存者,能不能成为幸运儿?

  “立即启用远程医疗信息系统,实施远程会诊,请最好的专家做最后的裁决。”正在救灾一线指挥医疗救援的总后卫生部部长张雁灵当机立断。

  解放军总医院、海军总医院等7家军队大医院的12名专家,在远程视频上就小多杰的病情深入探讨诊断,确定了最佳手术方案。

  密密麻麻的方案文本,细致入微的手术设计,带着千里之外的深深关切传到前线。手术室里,无影灯下,一台手术演绎着人民军医对受灾群众的无疆大爱。多少关切的心,在手术室外跳动。两个小时后,人们获知了令人欣慰的喜讯:小多杰的双腿保住了!

  地震灾区的医疗条件,毕竟比不得后方医院,但迷彩帐篷里,军队医护人员依然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命奇迹。

  第二炮兵医疗队手术车前,运送重伤员的担架来回穿梭。记者记录下接受手术的部分伤员名单:丁尕、鲍马二乃、尹布才、付归林……他们当中,有汉、藏、回等各族群众。据院长李涛介绍,帐篷医院开设以来,他们一共做了200多台手术,全部成功。

  14日晚,武警青海总队医院医疗队救助藏族同胞扎西才让时,发现他腿部受伤,失血过多,必须立即手术。电力尚未恢复,5名官兵在黑暗中举起10只手电筒,一台手电光下的手术紧张展开。半小时后,手术成功,扎西才让的妻子青措卓玛热泪满面。

  17日,33岁的白玛被埋压在废墟中长达54小时后救出,已进入失血性休克。武警总医院医疗队专家对她实施抗休克治疗,3个多小时后,白玛奇迹般苏醒,帐篷里一片欢呼。

  19日,四医大西京医院医疗队收治一名23岁藏族孕妇,当时,她突患急性阑尾炎穿孔。外科、内科、妇产科等专家通力协作,成功实施了手术,母子平安。

  达在雪山作证,扎西河水作证:人民有难,人民军医不言放弃。

  为了保住藏族妇女南希的右腿,成都军区总医院医生潘显明在手术台前整整站了12个小时;为了尽快建立起野战医院,武警总医院医务部主任侯世科连续16个小时粒米未进,晕倒在医疗点。

  为了保证后送伤员的精确诊疗,解放军第4医院身患淋巴癌的老专家于万海,每天一边化疗,一边参与伤员救治。疼痛带来的汗珠,顺着老专家的皱纹滴下来,滴在诊断书上,滴在震后的土地上……

  9、白衣战阵托举生命方舟

  4月的玉树,春风不度。巴塘草原还没返青,在这个震后寒冷的春天,与受灾群众心心相印的人民军医,最懂得新生命的可贵,最珍惜新生活的破土萌芽。

  “是个小男孩,母子平安!”4月15日16时28分,青海某预备役步兵旅医疗队帐篷内,传出一声声新生婴儿的啼哭。这个还没有起名字的婴儿,是玉树震后平安降生的第一个生命。

  在地震废墟中被埋11个小时的巴桑旺毛,被掩埋近44小时的才仁求吉,还有从玉树转送至成都的青美拉姆……这几位不幸中万幸的孕妇,都在部队医护人员接力救治下保住了腹内的小生命。

  23岁的尼姑洛松巴赞抱着出生3天就失去父母的侄女,赶到第二炮兵某部医疗队时,女婴已经严重脱水,浑身冰凉。护士长任玲解开衣衫,把女婴抱在怀里,用自己的体温温暖这个弱小的生命。刚到灾区两天,任玲成为7个藏族孤儿的“临时妈妈”,帐篷医院成了灾区远近闻名的“孤儿之家”。

  大地震中的孤儿,大地震中的新生命,大地震中受伤的心灵,哪一个不是人民军医的牵挂?

  伤口包扎好了,床铺安排好了,饭菜端上来了,35岁的索南拉姆和她7岁的女儿次仁卓玛,却缩在帐篷一角,目光呆滞,女儿泪水涟涟,母亲似乎泪水已哭干。一场大地震,一个十几口人的大家庭,仅剩下这可怜的母女俩。

  第二炮兵某部医生黄绍兵,走近了这对母女。第一天,第二天……黄绍兵每天清晨和黄昏都会准时出现在这顶帐篷里。清晨,黄绍兵会端来热腾腾的早餐,轻轻放在母女面前;黄昏,他会带来两个水果或者一袋饼干塞在小卓玛怀里。有时,他把小卓玛轻轻揽在怀里,和小卓玛学唱一首藏族民歌:“白色的花,圣洁的花,美丽的花……”第5天,母女俩和许多帐篷村民一起打起了酥油茶……

  心灵在重生,玉树在复苏。无论是在医院,还是在受灾群众临时安置点,到处可以见到军队心理专家和咨询服务员的身影。他们针对灾区群众震后出现的不同心理疾患,采取集体疏导和“一对一”诊疗的方法,鼓励受灾群众战胜困难、勇敢面对未来生活。

  这的确是个寒冷的春天,而在受灾群众眼里,一支支身披迷彩的军队医疗队,正是严冬尽头第一缕春光。春天即将到来,生活仍将继续,人民军医送来的不仅是健康,更是生机。

  这就是从烽火硝烟中走来的白衣战士。在多样化军事任务战场上,他们的阵地在汶川、在海地、在抗击非典前线。他们用燃烧自己的点点烛光,汇聚起为人民服务的不熄火炬。

  人民有难,戎衣同舟社稷

  10、帐篷村,生活的继续就是明天的希望

  抗震救灾,抗击的是自然灾害,救助的是世道人心。

  震中结古镇中心有一座当地群众心中神圣的格萨尔广场,藏族人民心中的勇敢之神格萨尔王纵马驰骋的巨型雕塑高高矗立。

  天塌地陷中,惊魂未定的受灾群众奔向广场,到处是惊恐的眼神和无助的呼喊……第二炮兵抗震救灾前指当机立断,在这座玉树人民的广场上,建设第一个震后帐篷村。

  震后第3天,近百顶绿色帐篷在格萨尔王雕塑的注视下拔地而起,住宿、饮食、医疗、心理援助、文化服务等功能区整齐有序,等待转运的重伤员、就地医疗的轻伤员和失去家园的1000余名受灾群众,在这里过上了温暖安宁的震后生活。

  住进来的受灾群众感受着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真情与温暖,路过这个村子的灾区百姓,从这里看到了玉树的明天和生活的希望,读懂了有国才有家、民族一家亲的幸福真谛。这个“村”,成为玉树帐篷村的一个缩影。

  记者记录下抗震前线一位将军的战地感怀:“救灾,一救希望,那就是生命;二救未来,那就是孩子。”

  诚哉斯言!大哉斯志!

  在海拔4200多米的隆宝镇措美村,33名小学毕业班学生亟待复课。恰巧路过这里的兰州军区某集团军政委范长秘当即决定,派驻扎在附近的某部“邱少云连”克服困难,立即从营地上拆迁1座餐厅帐篷、1座排帐篷和1座班帐篷,移至措美村,分别用作教室、学生宿舍和老师宿舍,孩子们第二天全部复课。这雪山上的小学,被命名为“少云帐篷小学”。

  4月21日下午,灾区第一所高考帐篷学校恢复上课;4月23日上午,玉树州民族中学“板房教室”传出琅琅读书声;4月26日,青藏兵站部建成的震区最大“帐篷学校”正式开学……

  结古镇外10余公里,便是巴塘草原,1100多个藏族牧民孩子的母校——巴塘草原九年制寄宿学校毁于地震。第二炮兵救援部队用1天1夜时间,搭起100顶军用帐篷,在长年积雪的铁力雪山脚下,为各族牧民点燃了未来的希望。学生们陆续闻讯复课,欢声笑语从绿色帐篷一直传到皑皑雪山山顶、遥遥草原深处。校长尕松达吉说,从现在起,我们的学校名字前面,加上了光荣的“八一”二字。

  年轻的教师米金芳用汉藏双语在黑板上写下:“新校园,会有的;新家园,会有的。”她和孩子们说,这是胡锦涛爷爷专门对我们说的话,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建设美好家园。

  11、禅古寺,守护藏传文化守护中华文明

  大美青海,神秘玉树。一场大地悸动,仿佛让这里的时间在凝固、空间在断裂、历史在掩埋。

  玉树,是藏传佛教文明的香火圣地。一场大地震,致使寺院建筑倒塌,僧侣遇难,大量珍贵的宗教文物被掩埋在废墟中。藏传佛教文化,是中华文明大家庭中的一脉馨香。保护文明薪火的延续,于抗震救灾而言,功在千秋。

  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从战争年代到和平时期,人民军队不仅是国家主权、民族独立的捍卫者,也是中华文明的传承者、守护者。

  各路救援部队,不约而同地打响了抢救和保护寺院文物的特殊战斗。

  结古镇外20余公里,历经700多年风雨的禅古寺灾情严重。武警某部和第二炮兵抗震救灾部队相继参与了对损毁寺庙和被埋文物的抢救清理。官兵们使用木铲、绳索等原始工具,以肩扛、手刨等传统方式,像医生做手术那样小心翼翼地清理每一处废墟。指挥员则与活佛一起对挖出的文物一一登记造册,逐件移交,大到一尊金佛,小到一页经书残卷。

  历史,应该睁大眼睛见证这座古刹里发生的一切。中国军人与藏传佛教名寺活佛,共同完成着一页特殊历史的书写。这是人民军队代表领导它的党、代表它报效的国家、代表它服务的人民,与一种悠久文明的一次亲密接触、一场深刻对话。

  这场持续多日的特殊战斗,官兵共从禅古寺废墟中挖出并移交经书近万册、佛像3000余尊、法器上千件、唐卡数百幅、贵重文物100余件,并帮助寺院于4月28日恢复震后首次法事活动。

  一个深夜,帐外风雪呼啸。活佛凝视着部队指挥员李保弟深情地说:“你们让我看到了一支拥有文化、尊重文化,与各族人民、各种宗教信仰和谐相处的军队。这次救灾,让我真正了解了解放军,你们是我们藏族群众和僧侣信得过的人。”

  三江源头,日日夜夜涓细成流。在这样的地方倾听时光与人心,可以感受人民军队的胸襟与气度……

  12、结古镇,军民戮力同心建设新家园

  大地震,已经过去20天。

  这20个日夜,分分秒秒,点点滴滴,玉树经历着前所未有的一切,见证着一支人民军队留下的足迹和不灭的记忆。

  震后第4天夜里,住在格萨尔广场帐篷村里的扎西拉姆发现电灯亮了。挑开帐门向外张望,哦,一群年轻的士兵正在雨雪中架线通电。

  那是武警水电部队的救援官兵。夜以继日,他们对结古镇实施电力线路抢修抢建,架设、修复电线杆60多根,用电范围覆盖灾区主要受灾人员安置点、抗震救灾指挥中心和边远乡村。没有人注意他们,他们的身影淹没在风沙雨雪中……

  进村入户战役打响第一天,远离震中结古镇近百公里、海拔4000多米的错桑村,兰州军区某部官兵在随时都可能坍塌的断壁残垣间,以血肉身躯作支撑,用双手抢挖出全村的粮食、盐巴和衣被。

  夜里,村民们住进了官兵们搭建的棉帐。帐外风雪交加,帐里暖意融融。第二天清晨,村民彭错挑帘出帐,顿时被眼前的一切惊呆了:昨夜为村民们抢搭帐篷的战士们,自己却睡在卡车里,或者和衣挤在背风的帐篷外,眉毛上,凝着白霜……

  电影里,彭错见过这样的兵。是的,这就是那些兵的当代传人。当年用鲜血和生命为人民解放而战,自己却在胜利的黎明睡在百姓屋檐下的人,今天,他们的精神传人就睡在藏胞帐外。

  这就是人民有难时的人民子弟兵。

  更松才仁,一位藏族士兵。自己的家就在结古镇红卫街,他随部队乘兵车路过家门,发现家已成废墟,父母生死未卜。他强忍泪水,不声不响地战斗在结古镇外6公里的果青村。他坚信:我的战斗岗位在这里,一定会有战友的战斗岗位在我家!我完成好我的任务,我的战友也一定能完成好他的任务!3天后,部队领导知情后,陪同他辗转多座帐篷村,才找到他幸免于难的父母双亲……

  旦增,藏族军官,玉树军分区副政委。从地震发生的那一刻,他便一直奔波在勘察灾情、抢救生命的第一线,为抗震战役部署提供了大量第一手资料,率部队救出数十名幸存者。在格萨尔广场,在一座座帐篷村,在一个个救助站,他把党的关怀、军队的赤诚,以及全国人民的关切、社会各界的爱心统统翻译成温暖的藏语,送进受灾藏胞心窝。然而,被他救助的人并不知道,旦增自家房倒屋塌,损失惨重,妻子在倾圮的家门前支了个临时帐篷躲避余震,10余位亲属在这场灾难中伤亡,儿子文庆、女儿卓玛也都是战斗在抗震第一线的军人。震后100多个小时过去了,一家四口从未谋面。人们说,旦增是震后废墟上闪亮的酥油灯,驱走阴霾,照亮人心。

  这就是人民有难时的人民子弟兵。

  你看,一支支救援部队、一座座战地医院与当地政府、医院纷纷结对帮扶;第二炮兵某部与红卫帐篷村建起震后第一个军地共建党支部,兰州军区某部与结古镇郊连成一片的帐篷村,展开红红火火的共建和谐社区活动……

  是的,没有什么比“人民”更崇高,没有什么比“为人民服务”更有意义。民心所向,是一支军队的立身之本。服务人民,是人民军队战斗精神的不竭源泉,也是不懈奋斗的终极目标。在人民军队的精神谱系中,为人民服务的不变宗旨就像三江源头的河流,奔腾不息,流向无尽天际。(丁海明 夏洪平 费士廷 李建文) (来源:解放军报)
转发至:搜狐微博 白社会
责任编辑:马涛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相关新闻

相关推荐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