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汶川地震2周年:救灾,从完善城市公共装备开始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2010年05月18日01:25

  救灾,从完善城市公共装备开始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曹昌|长沙报道

  嘉宾:

  冯肃伟 复旦大学城市环境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

  韩永文 湖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

  曾少华 住房与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所所长

  赵哲学 吉林延吉市人民政府市长

  刘顺辉 湖北恩施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万 钧 中联重科融资租赁公司总经理

  田 磊 美国伊利诺州立大学终身教

  5月12日是汶川地震两周年纪念日,也是我国第二个“防灾减灾日”。

  自2008年起,全球似已进入灾难频发期,中国也不离外。2008年初,中国南方冰雪灾害;2008年5月,汶川大地震;2009年冬,北方雪灾;2010年春,西南五省旱灾、青海玉树地震……除人与自然灾害的斗争外,各级政府还得与人为因素或技术因素所引起的桥梁坍塌、机车失事、火灾、生化泄露与污染、矿难等事故搏斗,而救援、挖掘、清障、运输等装备就成为抗灾抢险过程中必需的工具。

  但现实情况是,我们在目睹一幕幕充满民生关怀画面的同时,也常看到起关键作用的抗灾救援设备“拖了后腿”——要么装备不够先进,要么设施投入不及时,贻误了救灾进展,影响了人们生命财产安全。

  灾难是一面镜子。

  各级政府在加紧完善应急机制的同时,也在不断思考:在灾难面前,政府怎么才能变得更前瞻、更从容与更成熟?

  4月10日,来自全国各地的100多位市长、专家汇聚长沙参加“中国城市发展·市长高峰论坛”,在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经验基础上,与会专家官员首次提出了“城市公共装备”概念,即维持城市正常运营、提供城市功能与服务、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等为城市提供公共服务的各类装备,它将与城市基础设施有机结合,为城市居民提供最大限度的服务。

  此届论坛达成共识:在中国经济持续走强的大趋势下,政府可根据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管理的实际需要,借助现代金融产品,逐步完善城市公共装备和构建中国现代城市的公共装备体系。

  我国应急公共装备的不足

  目前,我国应急公共装备现状如何,存在何种不足?

  冯肃伟:城市公共装备不是指产业,而是属于行政管理范畴。经济发展与城市管理理念的不均衡性,也就决定了各国城市公共装备的水平高低。

  刘顺辉:当前,我国城市应急管理设施设备存在三个不足:

  一是应急公共装备投入不足、整体水平不高,应急救援设备特别是大型特种救援设备数量有限,标准不高。一些城市在遇到突发应急事件时,由于手中资源不足,往往束手无策,陷于被动。

  二是应急公共装备配备不系统、不精细,缺乏对现代城市综合减灾和应急救援的科学研究,如2008年发生在我国南方地区雨雪冰冻天气,有的城市因清除积雪能力不足而引起交通大面积阻塞;再如全封闭式公共汽车上的燃烧事件,因没有配备相应的逃生锤等而造成群死群伤现象。这些都暴露出我们在应急装备配置上的缺失和粗放。

  三是应急设施设备的维护不到位、应急演练缺乏针对性,人与设备的结合难以达到最佳状态。

  田磊:城市公共装备是城市发展与文明的产物。一百多年前,西方等发达国家就开始了实践,最初的城市公共装备体现为常规性供给与运行,如消防、清障、垃圾处理等。我所看到的,美国伊利诺州最大的一个污水处理厂就始建于19世纪。

  后来,一些国家多次经历了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后,在处置过程中逐步完善了应急体制,并形成了符合各自国情的公共装备体系。美国各联邦、州、郡、市都有自己的紧急救援专业队伍,又被划分成消防、交通、医疗、危险品等若干功能组,各功能组相互配合,相互衔接,都有强大的设备支撑。

  日本在这方面也积累了足够的经验。1995年神户大地震,地震发生后的24小时内,就有2000多辆挖掘机、5000多辆清障车开进了灾区,而这些设备就是日本政府公共装备体系中一部分。

  公共财政如何使用

  面临我国应急公共装备不足现状,专家认为公共财产应该发挥主导作用,同时,完善体制安排。

  冯肃伟:公共装备涉及公共财政如何使用问题,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公共装备资源与城市发展的适应性,即城市需要哪些公共装备;二是公共装备供给的制度安排。一些地方政府,有钱的时候就拨点给部门买设备,没钱就不管了,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设施基本就没有考虑到,这与体制有关系。

  韩永文:近年,中国城市逐步由“重建轻管”向“建管并重”转变,除建设完善的基础设施之外,还需要完备的城市公共装备支撑,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完善的公共服务,还要能从容地应对各类突发性事件。应急设施是按市场化运作的,关键时候,靠企业参与救助远远不够。

  曾少华:城市建设中的安全形势严峻,社会发展中的公共装备需要完善,但公共装备要算账,成百上千亿元的投资意味着什么,效果怎么样,目的达到否,有什么经验与教训,都是要我们思考和在实践中不断论证。

  国家做还是市场做

  公共装备的完善既需要国家做也需要市场介入,特别需要政府运用市场介入。

  冯肃伟:国外发达国家一般采用两种方式:一是由国家购买公共装备,建立高度统一的指挥系统;二是与企业达成“照付不议”契约,政府每年向企业支付一定费用,在应急需要时企业装备统一由国家调度。

  应急装备是国家做,还是市场做?从中国国情看,资金短缺问题是我们政府共同面临的瓶颈,需要探索资金渠道来源,公共装备可在“行政主导、市场参与、社会协同”的方式下进行。一些领域可以交给市场,像付费雇保姆一样按协议来抓城市公共管理;一些通用性、应急性装备,相邻政府部门可以考虑共享。

  刘顺辉:我认为需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体、社会捐款为补充,建立城市应急救助专项基金,规范和监督资金的使用。同时,在各项工程建设中,无论投资主体是谁,都要按照国家要求,把防灾减灾设施设备纳入工程设计,将所需资金纳入工程概算预算,用制度和法规保证灾害防治工程的投入到位。城市政府要统筹规划掌握各级、各类、各业务部门,包括防化、消毒、生活、医疗器械、救援抢险等应急物资和设备的实物储备;强化与生产企业、交通运输、商贸流通等部门的协议储备,通过科学、规范的应急物资和设备储备模式,切实为城市应急管理提供有效保障。

  万钧:银行贷款、民间资本不是久长之计,融资租赁不失为一种新思路。美国8000亿美元存量的融资租赁业务中,各级政府购买公共装备的融资占40%。融资租赁采取的金融支持有三种方式:一是“借鸡生蛋、卖蛋还租、最后得鸡”的设备融资租赁方式;二是政府将现有的城市基础设施中的部分资产(如高速公路、油道管线),以售后回租方式向融资租赁公司融资,用于新项目的开发建设或购买公共装备;三是融资租赁公司向各级政府的市政工程项目公司提供融资服务。

  赵哲学:延吉市近期购买了一批公共装备。钱从哪里来?我们的经验是,采取多条腿走路方式,融通城市建设与管理资金。一方面,努力盘活城市资源,通过土地收储、拍卖城市街路、桥梁、公交线路、候车站点、灯箱的广告权、冠名权和营运权等方式,变无形资产为有形效益,以城养城、以城建城;另一方面,我们积极采取金融借贷、BT(即建设—转让,项目工程由投资人负责进行投融资,建成后资产交付政府,政府分期支付资金)、BOT(即建设—拥有—经营,项目一旦建成,项目公司对其拥有所有权,当地政府只是购买项目服务)、融资租赁等方式,敢于花下一代的钱,办下一代的事,让城市管理真正能分享到经济发展的成果。

转发至:搜狐微博 白社会
责任编辑:郭扬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