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中国科协报告:中国后备耕地8亿亩 40%较好开发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2010年05月27日02:06

  后备耕地8亿亩 确保粮食安全

  章轲

  在确保解决国人吃饭问题的18亿亩耕地之外,我国又发现了具有不同适宜程度的约8亿亩耕地后备资源。

  昨天下午,在中国科协召开的今年第五期“中国科协科技期刊与新闻媒体见面会”上,中国科协公布了中国科学院完成的一项最新调研成果。成果显示,我国具有不同适宜程度的耕地后备资源约8亿亩。

  而据记者了解,此前相关调查与评价得出的数字远低于这一数字。

  中国科协表示,这一发现对了解我国后备耕地资源的特点、服务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旧体系低估土地适宜性

  据介绍,这一题为“基于SOTER的中国耕地后备资源自然质量适宜性评价”的研究项目,被列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张甘霖等专家组织实施。

  张甘霖透露,这些耕地后备资源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新疆、黑龙江、吉林、辽宁、陕西、河北、广西、山东和江西等省区。

  为确保我国粮食安全,近年来,中央政府一方面要求用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保护现有耕地的数量和质量,稳住18亿亩耕地的“红线”;另一方面,也组织力量积极寻找适宜的耕地后备资源,作为未来开发的保障。

  “进行耕地后备资源适宜性评价就成为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方面。”张甘霖说。据介绍,我国迄今已开展了多次全国性耕地后备资源的调查与评价,其中以《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的评价体系最具代表性。张甘霖称,该体系将全国分为九大潜力区,不过其采用的土地质量评价方法,一定程度上低估了土地的适宜性。

  40%具有较好开发条件

  张甘霖等专家的研究表明,在8亿亩具有不同适宜程度的耕地后备资源中,约4.8亿亩处在湿润与半湿润区,约占现有耕地资源的26.9%。

  但他同时表示:“虽然这些耕地后备资源具有不同适宜程度,但并不意味着这些土地都有开发的适宜性。”他解释说,因为耕地后备资源开发需考虑生态安全问题,对于那些作为“生态用地”的后备耕地资源要以一票否决的方式限制其开发。

  评价结果显示,在这些耕地后备资源中,具有较好开发条件的只占40%左右。其余的虽有开发潜力但可能需要较高的投入,或者具有较大的生态风险。

  张甘霖告诉记者,在干旱、半干旱区,后备耕地资源具有不同强度的沙化风险,考虑到开垦耕地的生态成本,以及西部生态服务功能的战略意义,所以不宜将干旱半干旱区作为开发的重点关注区域。

(责任编辑:赵志鹏)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