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学术评价体系严重扭曲 学术不端举报人遭到报复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0年05月27日10:45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破解愈演愈烈的学术造假难题,需要从根本上转变目前已经严重扭曲的学术评价体系

  本刊记者/王全宝

  电话另一端传来嘈杂的声音,杨军说自己正在路上,要去见一家民营单位负责人。

  近两年来,杨军一直走在找工作的路上。杨军感觉很难,难的不是因为自己能力不行,而是一些有意向的单位在了解了他举报他人剽窃而被解聘后,都表示“无能为力”。

  从2005年5月31日开始,上海交通大学材料学院原教师杨军先后向上海交大材料学院焊接所、上海交大材料学院、上海交大信访办公室、上海交大学术道德委员会等部门,数十次反映、举报自己的同事薛小怀涉嫌剽窃、一稿多投等行为,但都没有得到满意的答复。

  2008年4月28日,杨军收到上海交大人事处的“聘用合同终止告知书”和材料学院“关于人事聘用关系到期的通知”。

  “这分明是打击报复举报人。”合同到期不予续聘的理由让杨军很难接受。

  令杨军更难接受的是,他举报的当事人至今安然无恙。而在全国范围内,学术不端行为愈演愈烈,几成司空见惯了。

  现在也许到了一个转折点。近日教育部下发《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工作重点》,首次明确指出要探索建立学术不端行为监督、查处机制。《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获知,教育部将于6月份召开以整顿学风为主要内容的全国视频会议。

  始于民间的反对声

  早期抵制学术腐败与学术不端始于民间。1994年秋季,全国术语工作委员会召开期间,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伍铁平在会上即席发言,提出学术界应该严防“学术骗子”,并举例说明北京国际汉字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徐德江就是一个“学术骗子”。

  1995年11月18日,徐德江向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状告伍铁平污辱他为“学术骗子”,侵犯了他的名誉权。

  消息一经传出,在学术界引起巨大反响。以吕叔湘、周有光等在国内外享有崇高威望的著名语言学家为代表的语文工作者,上书签名公开支持伍铁平对徐德江的批评。

  当时在北京师范大学任教的杨玉圣在其创办的“学术批评网”上,也公开发动专家学者支持伍铁平对徐德江的批评。

  民间的行动引起官方注意,1997年4月2日,时任国家教委主任的朱开轩在看了伍铁平所写的题为《语言学界的伪科学及其表现——评徐德江的所作所为》的文章后,作了批示:“争论由来已久,但是非应该是清楚的。”

  2002年1月10日,北京大学曝出社会学系学术委员会委员王铭铭的《想象的异邦》一书涉嫌抄袭事件。不久,北大撤销了王铭铭全部学术职务。

  同年2月,上海复旦大学又曝出文化语言学教授申小龙抄袭事件。新华社对其进行点名批评。

  2004年,北大再曝英语系副教授学术剽窃事件以及天津外国语学院曝出《求是集》疑似剽窃案,在国内学术界都引起了强烈反应。

  频繁发生的抄袭事件,引起了教育部的重视。2004年11月4日,由教育部社政司牵头学者参与的“全国高校学术规范与学风建设论坛”在杭州举行。时任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参加了研讨会,并提出对学术不端“知不知”“敢不敢”“能不能”的论断。

  这次杭州会议被看作是官方与民间共同抵制学术不端的第一次牵手。

  2006年,上海交通大学曝出“汉芯”造假事件,引起海外关注。同年5月,教育部成立了社会科学委员会学风建设委员会,并且陆续下发有关整治学术不端文件,要求各高校进行整改。

  2009年,教育部又成立了学风建设协调小组。

  但是,教育部的系列动作并未能遏制学术造假。2009年频繁爆发近十起影响较大的学术造假事件,甚至院士、长江学者也被卷入其中,引起中央高层关注。

  3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在多个部委参加的“科研诚信与学风建设座谈会”上指出,学风浮躁、学术不端行为滋长,正在侵蚀学术的肌体,对科技事业健康发展产生的消极影响不可低估,解决这个问题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随后,各个部委相继下发遏制学术不端的文件,掀起整顿学风的运动。

  5月17日,教育部在下发《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工作重点》时强调指出:将探索建立监督、查处机制。“教育改革第一步直指学术不端,可以看出中央对学术风气的重视。”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教育部学风建设委员会副主任王宁评价说。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责任编辑:马涛)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