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综合 > 四川日报

罗江白马关:农民如何“嵌入”景区

来源:四川在线-四川日报
2010年05月31日05:39
  农房重建完成后,德阳超过1/3的受灾农民进入农村新型社区。村庄变社区,种田变上班,农民的生活和身份正在转变

  本报记者 张红霞

  5月26日,罗江县白马关景区倒湾古镇广场完工,一座带有徽派风格的新城显露雏形。农民陈华顺与村民们一起清扫建筑垃圾,他们的身份充满转型色彩:景区公益性岗位用工。

  自从今年4月份从几里外的老房子搬到古镇安置点,陈华顺和同村107户农民开始经历人生最大的转变——从一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民向第三产业农民转变,从分散居住的村庄进入新型社区,像城里人一样谋生、创业。

  如何让纯粹的农民转变为新型居民?从去年10月开始建设倒湾古镇时起,这就成为当地政府和农民共同面对的问题。

  离开故园:新生活图景诱人

  陈华顺所在的村是白马关镇凤雏村,这个1000多农户的小村庄一直以传统农业为生。相距不远的白马关旅游景点由于尚未形成规模,过去对他们的生活影响不大。“5·12”大地震后,罗江县成立了白马关景区管委会,并请来美国公司对其进行高规格规划。3个村、2000户农民进入拆迁安置视野。

  美国公司设计了 “嵌入式安置”办法——现有原住居民不离开景区,嵌入景区建设之中。“我们则完善了 "嵌入式"思路。”白马关镇镇长徐昌金说。

  陈华顺理解的“嵌入式”就是“喊我们到景区里住”。从去年3月第一个安置点开建起,镇上的干部就不断进村做宣传,“村民生活条件得到哪些改善”、“今后吃什么,靠什么致富”成为主要宣传点。

  陈华顺们选择了观望。去年底,集中安置点形象出来了,从本地文化中挖掘出的徽派民居风格使安置点更像一个气派的寨子。村民们心动了,虽然进入安置点后每户住宅占地面积只有219平方米,远远少于原有屋基,但新房有道路、绿化、水、电、气、光纤等配套,更何况建房的钱由政府从土地收益中统筹支付,算算账,可能还会有节余呢!

  陈华顺所在的凤雏村有107户农民选择了进入景区居住。

  住进新居:快乐中藏着隐忧

  今年4月,通过“抓阄”,107户村民陆续拿到新房钥匙。村支书邓典才第一个搬了进去。他不断听到村民感叹:“这个环境巴适,皮鞋半个月不沾泥,下起绵雨也不用担心一腿泥了。”同时,过去不敢想的自来水、天然气都“牵”了管子进家入户,昔日烧柴煮饭的历史终结,新房里卫生间、卧室分离,十分整洁。陈华顺用安置费付了建房款后,还余了近2万元,买家具、电器的钱也有了。

  过了几天,邓典才的眉头皱了起来。过去随手就丢的垃圾要集中堆放,自行车、摩托车要停进车棚,家禽粪便要及时清除……5月中旬,镇上找来专门的培训机构,进行首期7天的“新公民培训”。镇干部说,培训分3期进行,一定要让农民明白为什么要爱护环境。村上专门制定了“门前三包”的职责,成立保洁队和巡逻队,加强自我管理。徐昌金说,下一步的村民自治管理,可以借鉴城里的业主委员会形式,由景区管理办进行指导,提高其自治能力。

  谋生之道:好政策帮助就业

  还是有人感觉不满意:“现在,我们吃水、买菜、买米面样样都要用钱,但不晓得挣钱的门路在哪里!”“拆得了,安得稳,不反弹,能致富”的安置理念面临考验。

  徐昌金介绍,就业培训将长期进行,逐步从园区内就业向园区外企业用工培训延伸。在管委会的设计中,今后景区内8—12个安置点农民工就业将形成三个层次,一个是“4050”人员进入公益性岗位就业,一个是年轻人到企业就业,一个是有经营意识的农民自主创业。

  3月中旬,罗江县举办第二届诗歌节,游客云集白马关。先期开办的4家餐馆、2家茶馆、2家超市都赚了一笔。餐馆“木林森”每天收入超过800元,诗歌节期间更翻了4倍。村里最近还组织农户代表专程到洛带古镇、北川新县城等地考察。

  为了帮助农民创业,镇上找到农村信用社,专门为安置点农民设计了两个产品:安居乐、创得通。县里探索制度创新,为安置点农房办理房屋产权证和集体土地使用权证,通过抵押又可在银行获得抵押贷款10万元,“农民完全有资金创业”,徐昌金说。

  目前,景区正着力规划业态,筛选创业项目,引入竞争机制,以政府帮扶形式吸引农户主动参与,使“嵌入式”安置成为永久的“嵌入”,让农民变身永久居民。
()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