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青岛崂山“船老大”大多转产 渔村难觅出海渔民

来源:大众网-半岛都市报
2010年06月02日10:22
5月31日,小港码头内,渔民们正将新鲜的鲅鱼卸下船。记者 陆金星

  崂山八成船老大是“川老大”

  渔船扎堆转卖或转租给四川人,渔村难觅出海渔民

  崂山沙子口码头上,一口崂山腔的张明有了孤独感,与他对话的船老大们都说着四川话。在青岛的沿海渔村,祖祖辈辈以捕鱼为生的渔民,最近几年纷纷将渔船转卖或转租。眼下,崂山一些渔村甚至全村都找不到一个出海人。渔民们说,可能过不了三年,崂山乃至青岛将再也找不到一个本地船老大。

  现状 码头尽是“川老大”

  崂山区沙子口西麦窑社区共有200多户居民。十年前,这个小渔村还有40余条渔船出海,可眼下这里已很难找到一条渔船。“现在,我们整个社区只剩下一个打鱼的了。”社区几位居民告诉记者,这位打鱼人虽然保留着渔船,但打鱼对他来说已仅仅只是爱好。

  在崂山沙子口码头,记者发现,操持渔船的船老大多是一口川音。“这里基本上都是我们老乡在出海。”一位来自四川资阳的船老大说。

  崂山区海洋与渔业局海监大队大队长王开晓说,崂山本地的船老大如今屈指可数,当年跟着本地船老大打工的四川人或买或租地当上了船老大。他介绍,据统计,现在崂山区八成以上的渔船已经转卖或转租给四川人了。

  青岛的船老大们去了哪里?“做生意的做生意,在家闲着的闲着,反正是不出海了。”在崂山沙子口西麦窑社区,一位当地人指着路边林立的“渔家宴”、“山海人家”等店回答记者 。王开晓说,近年来,在旅游业等产业的带动下,崂山当地人的家庭经济实力有了很大提高,船老大纷纷“洗脚上岸”。

  探访 出趟海200元没人干

  5月27日,记者在崂山沙子口码头看到,相当多的渔船停在码头上,这些渔船不少已长期未出海作业。

  “一出海就赔钱,咋干?”在甲板上收拾渔网的一位渔民称,出海作业一趟,收成不过近百斤小鱼。卖出去能收入个两三百元钱,但很可能连本都保不住。担心入不敷出,近一半的渔船出海并不积极。

  记者了解到,渔船不出海的另一个原因是找不到渔民。记者见到王师傅时,他正在为找不到出海的人手犯愁。“本地人有经验,找他们帮忙,可一天给200元都没人干!”他说,很多本地人宁可在家坐着也不愿意出海。据了解,在沙子口附近定居的四川人不下数千人。他们大都是四川籍的船老大们从老家找来的,这些原本只会插秧种稻的农民跟船出海几次就转身变成了渔民。

  说法 青岛或将无本地船老大

  记者从市海洋与渔业局了解到,目前全市登记在册的捕捞渔船约有5000艘,渔民约有3万人,分布在崂山、黄岛、胶州、胶南、城阳。眼下,渔船每年都在减少,越来越多的青岛船老大在“洗脚上岸”。据统计,目前青岛本地的船老大已不到总数的一半。

  崂山区的统计数字显示,七八年前,崂山区共有渔船1800多条,其中近海捕捞船800多条。而目前,近海捕捞船已只剩下不足一百条。

  渔船减少的背后,是一个个船老大的离去。

  “按这样的速度,可能用不了三年,青岛就没有本地船老大了。”土生土长的崂山人黄师傅曾当过20多年船老大。5年前,家人和合伙人对继续出海的强烈反对给他的船老大生涯画上了句号。

  市海洋与渔业局一位负责人说,渔民转产,到陆地上“找饭吃”是大势所趋,政府对此还有专门的鼓励措施。记者 陈浩杰(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责任编辑:news4)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