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环球人物》专区 > 《环球人物》最新

《非诚勿扰》是是非非

来源:《环球人物》杂志
2010年06月08日09:59

  《非诚勿扰》是是非非

  江苏卫视回应外界质疑

  《环球人物》杂志记者 崔瑾月 刘雅婷

  “欢迎来到《非诚勿扰》,您现在收看的是国内最火爆最热门的电视节目。”就像主持人孟非经常在节目开头说的那样,江苏卫视播出的《非诚勿扰》已经成为时下最“红”的电视节目之一。有人这样描述它的热度:在南京,乃至全国,开口不聊上几句《非诚勿扰》,你都不好意思跟人家说话。

  “节目一下子火成这样,我自己也没有想到。”5月27日下午,谈起《非诚勿扰》引发的收视狂潮,正在江苏省电视台大楼13层审片的江苏卫视副总监王培杰,明显有一种“我很困惑”的表情。环球人物杂志记者此次来访,对他来说也许正值敏感时刻——随着《非诚勿扰》迅速蹿红,外界的质疑也铺天盖地袭向了他们。记者能感受到,现在的王培杰,盛名之下如履薄冰。

  为“剩男剩女”打造的节目

  “这两年,社会上‘剩男、剩女’特别多。而‘80后’、‘90后’敢于表达、表现的特点,也引起了我们的注意。”王培杰告诉记者,他们2007年在制作选秀节目《绝对唱响》时,就产生了做一档交友节目的念头。去年9月,他们开始集中研究《密室约会》、《男才女貌》等国内外十几种不同形式的交友节目,决定推出一档全新的节目。经过多次研究、斟酌,他们将节目名称定为《非诚勿扰》。

  随后,节目组请来了江苏卫视的著名主持人孟非,并邀请心理专家乐嘉做他的搭档。在节目中,二人对嘉宾的言行和性格进行点评,在台上一唱一和,一张一弛。

  在江苏卫视的官方网站上,《非诚勿扰》被定位为“大型婚恋交友节目”。每期节目都会有24位女嘉宾前来相亲,通过“爱之初体验”、“爱之再判断”、“爱之终决选”三关,来了解同一位男嘉宾。在此期间,女方亮灯表示对男嘉宾满意,愿意继续了解,灭灯则表示对男嘉宾不满意。若场上只有一位女嘉宾亮灯,主持人将询问男嘉宾的意见,如果他也中意亮灯的女嘉宾,则速配成功;若场上所有女嘉宾都灭灯,则男嘉宾必须离场。三关之后,如果仍有多位女嘉宾亮灯,则男嘉宾将获得选择权,挑选自己心仪的女嘉宾。

  王培杰对环球人物杂志记者表示,这样的规则使得“对参加节目的女嘉宾来说,《非诚勿扰》是部连续剧,这一期没能找到心仪的对象,下一次可继续上台寻觅意中人;对男嘉宾来说,《非诚勿扰》则是一部系列剧(这种电视剧每集都是一个独立完整的故事),因为每个人面临的挑选形式都一样,但只有一次机会”。

  《非诚勿扰》最初计划的播出时间并不在黄金时段,但样片送审之后,江苏卫视高层预感到这个节目“也许会火”,便把节目调到黄金时段播出。王培杰说:“2010年1月15日播出第一期。在播出第十期之后,我们能够很明确地感到,《非诚勿扰》获得了不错的反响。”

  事实确是如此。一位大龄单身女网友在博客里抱怨说,她的母亲一到周末就会坐在电视机前看《非诚勿扰》,仿佛是在暗示她尽早去相亲。4月下旬,《非诚勿扰》曾停播一期。对此,有网友在论坛上发帖说:“现在挺无聊的!生活中少了一些调味品!”而主持人孟非的一段亲身经历,也佐证了《非诚勿扰》的受欢迎程度。过去,他只要出了江苏省就没人认识他,“而现在,只要我坐飞机出去,东北也好,海南也好,都会被观众认出来”。不久前,他和家人去上海看世博会,在非洲馆被一个黑人留学生认出来。这位老外用不甚标准的普通话和他打招呼,还跟他提起《非诚勿扰》。孟非条件反射般问道:“你是不是单身?”那位留学生马上意识到孟非是想邀请他去做节目,连忙说:“不是不是,我有女朋友。”

  央视索福瑞公司在全国34个城市的调查结果显示,5月16日,《非诚勿扰》的收视率高达4.23%,已超越湖南卫视这几年通过《快乐男声》、《快乐女声》创下的高收视率。

  挑选嘉宾像“配菜”

  有观众总结,《非诚勿扰》之所以好看,最大的原因是参加节目的嘉宾形形色色、个性十足。

  随着节目的走红,报名的男女嘉宾也越来越多。今年“五一”后,《非诚勿扰》节目组开始在北京、南京、重庆、广州四大城市进行现场报名面试。截至目前,报名人数已超过20万,远超5年前湖南卫视《超级女声》海选时15万人报名的盛况。

  蜂拥而来的报名者,为节目组提供了充裕的挑选空间。而节目组的筛选标准和筛选形式,也确保了嘉宾类型的丰富性。在节目组提供的报名表上,环球人物杂志记者看到,除了需要填写身高、三围、月薪、购车购房情况等基本信息外,报名者还需要提供恋爱次数、分手原因、是否介意与公婆同住、个人小怪癖等信息。

  负责嘉宾面试的《非诚勿扰》节目主编李政告诉记者:“报名活动开始后,编导会到全国各地进行初选,两周后带着录像回到台里,负责各个城市的编导坐在一起开‘配菜大会’,一起研究所有选手的信息资料,观看初选录像资料。这一轮‘配菜’之后,嘉宾名单就基本确定下来了。”李政长期负责“配菜”。对他来说,这是个技术活。在每期的5个男嘉宾中,必然有一个形象不错的,有一个职业不错的,一个曾经有过丰富情感故事的,还有一个敢于表达某种价值观的,这样会让节目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更多可看的内容。

  “关于女嘉宾的选择,我们也有自己的考虑。首先是表达能力,其次是个人经历特点。正如乐嘉说过的,能走到这个台上的嘉宾,大多以能展现自己的性格为主。”

  敏感的“嘉宾动机”

  “节目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质疑和竞争随之而来,我们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在接受记者采访的过程中,王培杰一支接一支地抽烟,眉头紧锁。

  嘉宾参加节目,是否都是为了寻找另一半?为何女嘉宾里总是不乏模特的身影?嘉宾中为何有那么多“毒舌”?电视荧幕上所展现的一幕幕悲欢离合,是真情使然还是源自策划?这些来自网络、民间的猜测和质疑,直指《非诚勿扰》的“真实性”。

  一位参加过《非诚勿扰》的男嘉宾,在节目结束后曾说:“其实,我觉得我的条件也不算差,但台上的女生可能想找的都是百分之百完美的男人,再或许很多女嘉宾可能也不光是为了找自己的另一半,很难想象连‘90后’都站在了舞台上,她们真的是来找男朋友吗?可能有些人觉得出名比什么都重要吧。”

  21岁的模特马伊咪,是在《非诚勿扰》舞台上待得时间最长的一位女嘉宾,也是最受男嘉宾欢迎的一位女生。但她参加了20多期节目才终于做出选择。很多网友质疑:她是不是故意“拖”了这么长时间?她到这个节目参加征婚的真实动机是否有问题?

  对此,王培杰表示:“刚开始来的人并没有抱着上节目出名的目的,他(她)怎么知道上节目会出名?它不是选秀节目,其目的是交友。节目关注度迅速提高之后,有些嘉宾的心态会发生变化,但是走红是附加的东西,嘉宾之前没有想到,我们也没有想到。在我们的节目中,嘉宾都是真名真姓,并且在参加节目之前也会要求他们填写一份资料真实保证书。”

  节目主编李政由于负责嘉宾面试,因而对“嘉宾的动机”这个词更加敏感。他说,这已成为节目组在选人、拍摄过程中时刻警醒的一根弦。“我们真的遇到过穿着印有公司标识的上衣来参加节目录制的人。此外,随着节目越来越火,很多女嘉宾的心态也会发生变化,也许想留在这个舞台上,永久地红下去。一旦这样的小心思被我们发现,嘉宾将被‘斩立决’。”

  “人红是非多”

  在《非诚勿扰》的众多女嘉宾中,模特出身的马诺,无疑是最受争议的人物之一,被认为是“拜金女”的代表。在一期节目中,某个爱骑自行车的无业男嘉宾问她:“你喜欢和我一起骑自行车逛街吗?”马诺脱口而出:“我还是坐在宝马里边哭吧!”在另一期节目中,一位男嘉宾对马诺的“拜金”言论表示质疑,还奉劝马诺不要站在《非诚勿扰》的舞台上,而应该去参加选美比赛。“你不用说坐在宝马里哭,坐在保时捷里流鼻涕也可以。”被男嘉宾当众嘲讽的马诺,气得离场而去。

  长相平平、收入平平的中专毕业生朱真芳,也在台上毫无顾忌地表达她对金钱的追求。男嘉宾出场的时候,她会说:“我能闻出他身上有没有钱的气味。”有男嘉宾要跟她握手,被她无情拒绝,理由是:“我的手只给我男朋友握,其他人握一次20万。”

  “富二代”男嘉宾刘云超,因为“不知天高地厚”的言论而一夜成名。他自称是职业股民,“靠天吃饭,百十来万在那搁着”,“拥有3辆跑车”……对于刘云超的炫富之语,很多网友和观众质疑说,在“富二代”驾车撞人事件频发的背景下,他仍然对自己喜欢飙车的爱好直言不讳,明显是想靠出格的言论走红。

  《非诚勿扰》中这些男女嘉宾的婚恋观和价值观,令人咋舌,已完全偏离了节目组预设的轨道。

  《非诚勿扰》节目组一直宣称:“我们只提供邂逅,不包办婚姻。”但仍有不少网友质疑这档交友节目是否真的能为男女嘉宾带来幸福。马诺被来自北京的摄影师张弘凯带走后,二人立即“分手”——张弘凯在南京逗留了几天,而马诺则回到北京,后来又去了泰国。此后,他们只是通过短信保持联系。“感觉我俩现在更像朋友,通过节目认识,而且都在北京。”张弘凯表示。

  不过,这个舞台上确实也走出了牵手成功的幸福情侣:在舞台上破镜重圆的李洋和李孟,已经决定在明年10月步入婚姻殿堂;少数民族混血女孩孟娜丽雅和经历坎坷的高敏俊,也正处在甜蜜的热恋期。

  “俗话说,‘人红是非多’,我们完全能澄清关于《非诚勿扰》的每一条指责,但即便是这种澄清,也是对品牌的伤害。其实我们节目中的观点是多元化的,但有一些观点会被媒体放大,这也就脱离了之前的语境。”每当谈起《非诚勿扰》所引起的争议时,江苏卫视总编室品牌推广部主任刘原都显得有些无奈。

  主持人孟非则这样回应外界的争议:“很多人在用一种不太好的心态质疑我们,说这个节目能这么红,其中一定有问题。我的回应是‘存在即合理’。节目之所以能如此精彩,是因为这种特定的演播形式,为选手们规定了情景,使得嘉宾们在台上能够表达得如此充分,能说出如此激烈的话。”“偌大的环形舞台上,24个女人居高临下地去挑剔一个男人,这种气势本身就会给观众带来巨大的冲击。总共70多分钟的节目,除去广告,分到每个男嘉宾身上,只剩下十几分钟的展示时间。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女嘉宾没有办法像在生活中那样含蓄,采取慢慢了解、不以貌取人的方式来认识对方。她们能做的,只能是抛出车子、房子、家庭等一系列最现实、最直接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显然刺激了一些所谓的传统大众。”

  一代人的婚恋观

  对于《非诚勿扰》这种将相亲男女的婚恋态度直接呈现在荧幕之上的节目形式,中国观众并不陌生。著名情感心理作家苏芩告诉环球人物杂志记者:“从上世纪80年代末到现在,中国的电视相亲节目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了。”

  1988年,山西电视台一档名为《电视红娘》的相亲节目,掀起了内地第一波电视相亲热潮。“羞涩、紧张、按套路背诵征婚广告词,是那时征婚者的共同状态,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心愿——找到一个温馨的家。”

  1998年,内地掀起了第二波相亲节目热潮,以《玫瑰之约》、《相约星期六》为代表的一批节目,备受追捧。但好景不长,这些节目因缺乏新鲜感而惨淡收场。“那时候,嘉宾、主持人都比较含蓄、中规中矩,男女嘉宾提的问题也以了解对方的兴趣爱好为主,极少涉及金钱收入。至于性,那就完全是‘雷区’,无人敢越。”

  如今,以《非诚勿扰》为代表的相亲节目卷土重来,关注度更高,几乎演变成全民话题。“‘80后’、‘90后’嘉宾大都敢于表达,节目也更加娱乐化,好像一些‘演员’在给大家表演一台‘相亲秀’,情场已经变成了秀场,节目的娱乐性已远远超越了其真正的目的——相亲。”苏芩说。环球人物杂志与搜狐网联合进行的针对“80后”、“90后”婚恋观调查,也证实了她的看法。在2.5万余名受访者中,相当多的人表示,只是把电视相亲节目“当作娱乐,看个热闹”。

  在苏芩看来,如今的媒体为人们塑造了一个有房有车的“中产家庭”幸福模式,每个人都朝着这个目标去努力,一些年轻人希望借婚姻缩短实现目标的历程。此外,“很多家长对子女的婚姻教育也是有问题的。他们认为,自己当年的日子过得太辛苦,不希望孩子走自己的老路。我所接触的很多年轻男女,自己能接受‘裸婚’,但父母不同意。”

  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副秘书长赵燕芬,在接受环球人物杂志记者采访时表示,《非诚勿扰》之所以比同类节目更引人关注,在于其所涉及的话题,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这一代人的婚恋观,甚至是价值观,如拜金主义、功利心态等。

  但也有人对《非诚勿扰》做出高评价。中国青年报认为,没有哪一种标准被视为绝对的正确,每个观点被抛出来之后,赢得部分人支持的同时也必遭另一部分人的痛斥。一位资深媒体人告诉该报,《非诚勿扰》这类节目有其存活的意义,“能够直面人们状态各异的理念,迷茫也好极端也罢,容留各种价值观相互纠结、直接撕扯,并且能为这一切提供一个展现的舞台。这类节目能够存留下来,也许是我们社会宽容度提高的最好注脚。”

  未获《环球人物》杂志事先书面许可,任何媒体不得转载《环球人物》杂志图片及文字内容,违者《环球人物》杂志将追究其侵权责任。

(责任编辑:高莹)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相关推荐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