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综合 > 解放军报综合

实习课堂设在维族群众家(图)

来源:解放军报
2010年06月19日06:44

  背景介绍 乌鲁木齐边防干部训练大队,每年组织一批汉族学员住进库尔勒乡村维吾尔族群众家学习民族语言,实习期3个月。至今,已有20多批翻译学员从维吾尔族群众家走向千里边防线。这一做法不仅是开创性的,还产生了强烈的辐射效应。

  5月下旬,乌鲁木齐边防干部训练大队翻译队学员黄晨在电话中得知,库尔勒大墩子村吐尔逊大叔的女儿哈瓦古丽眼睛患病,当即给他家寄去500元钱。接着,小黄又帮忙在乌鲁木齐市联系了一家眼科医院,很快治好了哈瓦古丽的疾病。

  他们的相识源于训练大队的一项教学安排。黄晨去年曾在吐尔逊大叔家住了3个月,与大叔一家人结下了深厚的感情。20多年来,该大队一茬茬翻译专业学员分头住进库尔勒乡村维吾尔族群众家实习,与当地群众同劳动、同生活,留下了许多军民团结、民族团结的动人故事。

  同吃同住一家亲

  上世纪80年代末,乌鲁木齐边防干部训练大队的前身西安陆军学院乌鲁木齐分院党委作出一个决定:让50名翻译队汉族学员到库尔勒实习,一家分配一名学员,连续3个月吃住在维吾尔族群众家。

  这一创新性举措受到各方支持,但也存在一些顾虑:饮食和风俗存在差异,双方能互相适应吗?民族乡亲能从内心接受学员吗?

  第一批实习学员张林仍清楚地记得当年实习时的往事。实习第3天,张林开始受不了一天两顿喝奶茶、吃馕的饮食习惯,悄悄买了大盘鸡端上餐桌。孰料,所住的吾斯曼大叔全家都不高兴,认为不拿他们当一家人。随后,其他学员也出现了偷偷买方便面等食品的现象……

  “实习中,必须尊重民族群众的生活习惯和风俗。”发现苗头后,带队教员及时召集学员开展针对性教育。维吾尔族群众也主动调剂伙食,经常做汉族学员比较适应的羊肉抓饭、拉条子和汤饭。此后,汉族学员与维吾尔族群众互敬互让、相互适应,度过了最初的“磨合期”。

  每期实习学员住进群众家后,白天抢着干家务、争着干农活,晚上主动帮助家里的“弟弟、妹妹”学汉语,赢得了当地政府及老百姓的好评,甚至惹得没有分配学员的其他家庭羡慕不已。

  心灵的交流总是相互的。每年实习期间,维吾尔族群众细致地照顾汉族学员的生活,将最好的房间安排给学员,积极配合他们学习维语。汉族学员视维吾尔族群众为自己的家人,亲切地称呼“爸爸、妈妈、哥哥、姐姐、弟弟、妹妹”。

  “56个民族56枝花,各民族团结如一家……”该大队大队长朱正安介绍说,多年实践证明这个做法很成功,不仅学员语言能力进步很大,而且促进了民族团结。

  解难帮困见真情

  去年,学员曹杰住进66岁的阿塔吾拉老人家,发现老人患有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腿和脚肿得连路都不能走,整天卧床,生活不能自理。于是,小曹立即给在四川老家从医多年的父亲打电话求援。小曹的爸爸不但寄来了药品,还提供了治风湿性关节炎的民间偏方。小曹督促老人按时用药,坚持每天用熬好的药为老人洗脚洗腿。经过20多天治疗,老人的腿脚渐渐地能够走动了。老人逢人便说:“我有4个孩子,可谁也没有给我洗过脚;解放军不但给我洗脚,还治好了我的病!”

  多年来,一茬茬学员积极为实习所在的维吾尔族家庭和当地群众排忧解难,与群众一起患难与共、同甘共苦,彼此结下了深厚的感情。

  学员周卫涛实习的阿不利孜家承包了50亩梨园,家中有4个小孩上学,经济负担较重。小周为了让果园有个好收成,缓解阿不利孜家的经济压力,起早贪黑在果园喷洒农药、锄草、拔草。活多时,小周就整日呆在果园中,中午让家人把饭送到果园,吃完饭接着干。果园丰收时,阿不利孜专门给已返回部队的小周打电话报喜。

  四季交替,日月轮回。一批学员走了,又一批学员来了,每年都是新面孔,不变的是彼此建立的真挚感情。每年学员离开时,村民们都提着奶茶、鸡蛋、馕饼,早早聚在村头路口,与学员依依惜别。

  去年6月,村民木沙江大叔听说“儿子”徐明松快毕业了,老人实在想得很,专程到乌鲁木齐看望。“父子俩”在大巴扎转了大半天,一起吃了一顿团圆饭,老人才放心地离开。

  传播知识促发展

  2001年7月,学员吴波分到村民艾比卡德尔大叔家实习。吴波主动教大叔的女儿宰那浦古丽和儿子买买提学汉语,每晚看电视时一字一句地当翻译。吴波发现宰那浦古丽学汉语悟性好,就鼓励她报考汉语学校。如今,宰那浦古丽已从新疆教育学院体育系毕业,成为一名中学体育老师。买买提也因为汉语流利,做起瓜果批发生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训练大队政委廖映江告诉记者,每期学员都注重发挥大学生的知识优势,积极向少数民族群众宣传党的富民政策,传播现代科技知识和发展理念,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学员王西涛入伍前学过农业技术,实习时了解到村民哈斯木大叔曾尝试建造塑料大棚种菜,由于老式大棚保温效果差、技术落后,造成亏本。小王运用所学技术,带着大叔一起研究大棚选址、规划、管理,劝说大叔建起了两个新式大棚,种上了辣椒、西红柿等反季节蔬菜。当年年底,哈斯木大叔的大棚收入3.2万元。如今,哈斯木大叔不但被村里评为科技示范户,还带动整个村子走上了致富路。

  库尔勒哈拉玉宫乡党委书记柯寿春介绍说,多年来,带领少数民族群众依靠科技致富,成为历届学员的自觉行动。他们每年都要成立科技推广小组挨家挨户传授科技知识。仅近年来,学员们就为村民举办科技知识讲座30多期,培训人员4000多人,帮助100多户村民脱贫致富。阿瓦提村不通公路,信息闭塞,多年未能摆脱贫困。实习学员帮助村民修通了公路,引来了自来水,为村里节约资金10万多元,使全村结束了“戈壁茫茫无路行,人畜共用涝坝水”的历史。
()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