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市场化使中国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两难境地

来源:中国广播网
2010年06月27日12:13
  早已过了下班时间,但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的一个砖雕加工厂里,39岁的砖雕工匠杨进才仍在专心地雕刻一块尚未完成的作品。

  和他同一个车间的工匠,大多也没有停下手里的活。这样的场景,对于像临夏砖雕这种曾一度濒临失传的中国传统工艺的复兴来说,似乎令人欣喜。

  临夏砖雕,源于中国的宋金时期,距今已有约900年历史。砖雕是在精选烧好的青砖上,以切、勾、削、凿等诸多手法雕成花卉山川等,拼装之后装饰在房屋的砖柱台座、门庭影壁上,是当地河湟文化的主要代表之一。

  2006年,砖雕工艺被列入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独特的魅力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身份,使砖雕的需求量激增,市场不断扩大。据临夏州砖雕艺术协会等部门的统计,临夏砖雕现年产量达3万多平方米,总产值达4亿元以上,已成为地方经济增长的一个新亮点。

  砖雕工匠的收入和人数也大幅度提升,一名成熟工匠每月收入可以达到4000元,这在人均年收入刚刚超过2000元的当地,是一个非常高的收入。 “市场销售良好使从事这门技艺的人员增加,这对砖雕技艺的传承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有着20余年砖雕从业经历的工匠张全明说,“但随着现在流水线式的生产,砖雕作品中的文化内涵正面临逐渐消失的危险,越来越多的人成为工匠,艺术大师层次的人却越来越少。”

  临夏州砖雕艺术协会会长毛兴文认为,现在临夏砖雕面临的情况是,市场大了,继承这些技艺的人多了,但砖雕作品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却下来了,这是个很尴尬的现象。

  在现有的临夏砖雕工匠中,超过60%是近年来因为砖雕市场好了之后才充实进来的。全临夏州手艺好的砖雕工匠,也就三四十个人。即使是杨进才等这样已经在砖雕工艺中浸淫了接近20年的工匠,在面临增加收入的压力时,更多地还是选择快出、多出作品。

  临夏砖雕市场化后面临的尴尬境地,是中国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面临的一个难题。一方面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市场的日益萎缩,经济效益较低,在探索技艺发展市场化上挣扎;另一方面也有不少类似临夏砖雕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适应市场的同时,却又面临着失去原有韵味的危险。 临夏州文化出版局副局长马珑说,一些文化遗产本身有经济价值,也可以作为地方特色经济来积极发展,但是,“文化产业发展以后,并不会天然带来对传统工艺的保护,政府对此要有客观认识,还要高度重视。”

  中国已经开始确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并给予精神和物质资助,目前确定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已接近1500人。

  在不少地方,地方政府还自主制定了针对民间工艺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和激励措施,按月或按年发放津贴。政府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促使他们在市场效益过差时不至于另谋他业,在市场效益冲击太大时,能够安心于技艺的传承和创新,创作出更多的精品。

  一些有志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推广的民间力量也成为当前保护和传承的主要力量。在临夏,一些专门从事砖雕加工的公司,开始尝试在满足普通市场需求的同时,引导工匠们创作出更多精品。目前,当地已经出现了一些知名砖雕工匠,其作品也有不少开始在国内民间工艺比赛中获奖。
(责任编辑:徐永刚)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