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最新要闻 > 世态万象

男子奋斗十年等来深圳户口 打工者为暂住证揪心

来源:南方日报
2010年06月29日09:38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深圳目前人口总数近1450万,其中流动人口就超过1200万。这1200万人有着一连串可爱的名字:农民工、劳务工、来深建设者……他们用自己的血与汗浇灌着这座城市,他们如潮汐般在深圳与故乡来回涌动,他们与这座城市的高楼大厦、灯红酒绿有着看得见却摸不着的距离……他们,也有着很朴实的梦想:希望自己有一天能够住进自己一砖一瓦建起来的房子里,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够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欢快歌唱,能够成为这座城市的主人……周进宽就是这1200多万人中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代表,他用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走出了自己的路,自己的生活,也为千千万万名来深建设者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在那个年代,谈到暂住证,外地来的打工仔打工妹,没有一个不是小心翼翼、胆战心惊的。”

  “不想回乡下去,却又在这里找不到归属感,这应该是很多像我一样的年轻人的共同困惑。不少人会选择年轻的时候在这里赚点钱,回家盖好房子,年纪大了,就回到自己的地方去,但我不想这样。”

  “从找不到工作,到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跳槽,从一直漂泊到最终入户深圳,其实我仍不算混得很好,我还没有房子,还在为过得有尊严一点而奔波,但我始终相信,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如果你不放弃的话。其中的折腾,也许是这座城市给予每一个人的考验吧。”

  ■人物档案

  姓名:周进宽

  职业:电梯维修技术工人

  来深时间:10年

  ■同题问答

  1.请用一句话描述你对深圳的感受?

  这是一个快节奏的城市。

  2.深圳最让你喜欢的一点是什么?

  这里的环境和天气。

  3.深圳最让你讨厌的一点是什么?

  治安。我在深圳已经丢了4部手机、5辆自行车。

  4.深圳现在30岁了,你期望,再过30年之后深圳是什么样子?

  空气越来越好,城市越来越漂亮,与周边的城市接轨,不要脱离太多。

  5.如果没有深圳这座城市,你会怎样?

  去别的沿海城市吧。

  叫周进宽,今年29岁了,我是湖南省永州市冷水滩区花桥镇峦山岭村人。我是在2000年7月来到深圳的,掐指一算,今年刚好是第10个年头。当年高中毕业后没能考上大学,我就和一个老乡一起出来打工了,深圳是我走出校门和走出家门后,第一个落脚的城市。当时主要是考虑到这里是一个沿海开放城市,收入相对高一点,语言以普通话为主,而且大家都是外地人,不会排外。不知不觉,一待就是10年光景,我比特区还要年轻一岁,下一个30年,我应该会把根扎在这里,和这座城市一起继续走下去。

  一个月工资,换来一纸暂住证

  从2000年8月拿到第一张暂住证开始,这张证件几乎成了我身上最重要的东西,每天出门之前,我一定检查一遍口袋,确保要带上两样东西:钥匙和暂住证。

  2000年7月,我和老乡从湖南永州来到深圳。当时我们是在南头关下车,因为没有边防证,过不了关,进不了深圳特区,所以就只能在特区外的宝安留了下来。

  当时完全没有找工作的经验,在宝安的大街小巷里兜兜转转3天,最后终于在一家针织厂找到一份工作:车工,包吃包住,试用期第1个月的工资是340块钱,第2、第3个月是500块,转为正式工后每个月630块钱。工资很少,但对刚开始工作的我而言,也算是一个不小的数目了,而且那时候人生地不熟,也只能先填饱肚子再说。

  除了干活以外,那时候没有时间、也没有机会去看看特区的真实样子,一天到晚都是躲在厂里。因为那时候暂住证查得很严,可不像现在这样,大家可以在大街上自在行走,当时大街小巷有很多身穿迷彩服的“保安”,一旦被他们查到没有暂住证,马上会被带到收容所里。

  在那个年代,谈到暂住证,外地来的打工仔打工妹,没有一个不是小心翼翼、胆战心惊的。因此,我在干满第一个月,拿到340多块工资的时候,就赶紧去办了一张暂住证。当时关外暂住证的办证费要300块,关内的要360块,拍照要15块。于是乎,这一张薄薄的证件就几乎花掉了我1个月的收入。当时一份快餐也才2块钱左右,因此很多人都不舍得花这样一笔冤枉钱,情愿四处躲避查证。我哥哥就有过半夜里遇到有人查证,匆忙爬上天台躲起来的经历。

  说实在,我也觉得这很不合理、很残酷,凭什么我们就活得这么没尊严?凭什么辛辛苦苦一个月,就换来这一张纸片呢?但我不想这样躲躲藏藏,我想要踏踏实实地在大路上行走,不用再担惊受怕,但既然改变不了现实,我就只能省吃俭用豁出去了。

  曾经试过一次,我和一个同事在外面吃宵夜,遇到有人过来查证,我同事没有证件,当场就被带走了,我只能赶紧跑回厂里筹钱去赎人。这件事一直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从2000年8月拿到第一张暂住证开始,这张证件几乎成了我身上最为重要的东西,每天出门之前,我一定检查一遍口袋,确保要带上两样东西:钥匙和暂住证,这个习惯保持多年,一直没法改变。

  说实在,这么多年来,我只被查过三次证,但却不敢有丝毫侥幸心理。暂住证是一年一办,每年只要一到时间,我就会立马到所属街道的派出所去,主动交上300块钱,然后小心翼翼拿回证件。

  好像是在2003年,广州出了一件大事:一个刚大学毕业的年轻人来打工,因为没有带身份证和暂住证,在收容所里被打死了,这件事情经媒体报道以后,在全国引发了很大的轰动。后来,国家修改了相关的制度,不再强行收容了,暂住证的费用也降低到了15元左右,从2005、2006年开始,查证的密度大大减少。现在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自由行走在大街上,当年的那种惊弓之鸟般的担惊受怕大家也许已经无法体会到了。

  到了2008年,深圳开始实施居住证制度。从那一年开始,我们再也不用每年都去办证了。这一张大小、颜色、样式都和新一代居民身份证相似的证件上面再也没有了“LW(劳务)”这两个刺眼的字母,让人拿在手里踏实,遗憾的是,这毕竟还不是真正的“深圳通行证”。

  要在这里生存一定要有一技之长

  我把电梯维修的初、中、高级技工资格证都拿到手了,期间还挤时间去驾校考了车牌。慢慢地学习和积累,自己的能力上去了,也有了跳槽的资本。

  我来深圳后第一份工作是在工厂里当车工,每天工作“两班倒”:从早上8点到晚上8点;另一班是从晚上8点到第二天早上8点,很苦,很累。

  干了近半年,身体受不了,因为“两班倒”工作时间太长了,而且夏天很热,工厂却连电扇都没有一个,像个蒸笼一样,400多个人挤在一起,一天工作下来,衣服都是湿漉漉的。一个星期下来,我足足瘦了10斤,最后甚至晕倒在车间里。这样一来,我再也不敢干下去了,赶紧辞职,到朋友那里休养了一段时间。

  第二份工作是通过人才市场找的,交了150块钱的中介费后,他们就把我介绍到华强北一家电子公司上班了。我主要负责跟单业务,包住不包吃,每个月1000块钱。工资比以前高了,工作也没有那么繁重了。

  开始的时候,我干活很努力很勤快,老板也很欣赏我,除了订货以外,有时候存取货款等比较重要的业务也放心地交给我处理。遗憾的是,后来我慢慢地学会了上网,而且疯狂地迷恋上了网络游戏,每天通宵达旦到网吧打游戏,打到天亮就去上班,工作渐渐荒废了。

  第3次找工作,我终于尝到了苦头。那一年是2003年,我在春节过后开始找工作,因为没有学历、没有技能,找工作处处碰壁,兜兜转转了一个月,竟没能够找到一份合适的,身上的积蓄却渐渐花光了。

  为了省钱,我试过从宝安机场骑车4个小时到龙岗中心城面试,结果回来的时候不小心被车撞了。这一撞彻底把我给撞醒了,肉体上受伤并不严重,但心里的冲击却很大:没有学历、没有技能,在这个城市里就没有立足之地。

  伤好以后,我找哥哥借了600块钱,报名参加了“电梯操作”技能培训班。当时学这个工种的人比较少,而且学习时间比较短,3个月培训下来,我就顺利拿到了电梯操作上岗证。凭借这一块“敲门砖”,我终于找到了一份工作———电梯管理员,薪水1500元,还有了社保。

  从此以后,我对“一技傍身”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要在深圳生存下来,一定要有一技之长。工作之余,我先后报读了电梯安装维修的初、中、高级班,每周的星期二、四、六晚上或下午挤出时间来上课。如果遇到工作和课程时间冲突,就争取和同事换班。这么多年来,我从来没有落下过一节课,因为我不停告诉自己:“我是来学技术,不是来混证书的。”

  两年多时间下来,我把电梯维修的初、中级技工资格证都拿到手了,期间还挤时间去驾校考了车牌。慢慢地学习和积累,自己的能力上去了,证书也拿到了,也有了跳槽的资本。2005年4月左右,我通过网络投了简历,跳槽到一家民营医院,还是从事电梯维修,不过薪酬已经提高到了2000多块钱。

  在这里工作的一年半时间里,我收获了人生中最宝贵的东西———遇到了我的妻子,还有一个收获就是,利用相对规范的作息时间,我把高级电梯维修课程也顺利学完了。自此,简单的电梯维修工作再也不能够满足我了,2007年,我又跳槽去了一家专业从事电梯生产、销售和维修的公司,争取到了一个更大的舞台。

  10年,终于等来一张深圳身份证

  我们这一辈人已经饱尝漂泊无根的滋味,不能再让孩子受这样的苦了。于是我们就开始四处找寻入户的机会,正当我们一筹莫展的时候,深圳新推出的入户政策给了我们希望。

  不知不觉,来深圳10年时间了,前9年几乎都是漂在这座城市,每年定期去办理暂住证或者居住证,每次出门都要小心翼翼地把证件带齐,这种战战兢兢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体会的。

  不想回乡下,却又在这里找不到归属感,这应该是很多像我一样的年轻人的共同困惑。不少人会选择年轻的时候在这里赚点钱,回家盖好房子,年纪大了,就回到自己的地方去。我不想这样,我前脚走出家门,后脚就来到这个城市,10年下来已经对它有很深的感情,所以我想要留下来。

  什么时候开始有这样一个想法的呢?大概是在2003年左右,当时在深圳已经漂了3年,每年都要为暂住证折腾,想要稳定下来。于是就向公司申请,希望能够把户口调进来。那时候公司的指标比较少,都要排队申请,而每年有限的几个指标往往落在领导或关系户身上,最底层的打工仔几乎没有机会。

  2005年在医院工作期间,指标倒是没有那么紧张了,但门槛却比较高,指标只给医生,以调干的方式进来,我作为一个打工仔肯定不符合资格。原想着让妻子去申请,我再以夫妻随迁的方式进来,但没想到却并不容易。医院担心人才流失,要妻子先交1万元的押金,而且要和医院签订3年以上的劳动合同。思前想后,妻子也只能放弃了。

  再后来,到了现在这家电梯公司,由于公司的总部不是深圳,没有立户的条件,我的入户梦想也就一拖再拖。一波三折之下,有时候也觉得无所谓了。一直到了2009年,妻子怀孕了,我们才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如果不能够在孩子出生之前解决户口问题,孩子出生后户口就只能落到老家那边,将来在深圳读书等一系列问题都会接踵而来。

  我们这一辈人已经饱尝了在一个城市漂泊无根的滋味,不能再让孩子受这样的苦了。于是我们就开始四处找寻入户的机会,正当我们一筹莫展的时候,深圳新推出的入户政策给了我们希望。2009年深圳调整了过去招调工只能够以企业为主体申办的做法,允许符合深圳社会经济发展急需的、符合招调工基本条件的劳务工以个人身份办理招调工手续,不需所在用人单位签字盖章。

  我所学习的电梯维修恰好是深圳的紧缺工种之一,而且我拿到了高级技工证书,在深圳也缴纳了多年的社保,符合个人申报条件。我当时高兴坏了,对于即将在深圳迎来下一代的我们来说,这无疑是个大好消息。

  3月10日,开通个人申报的第一天,我一大早就和挺着肚子的妻子从宝安来到深圳市劳动就业服务中心,排队递交了厚厚的申报材料。2009年4月9日,我一直记得这个日子,那一天,我终于从深圳市劳动保障局领导手里接过了户口调令,成为一个真正的深圳人,而且是深圳推出个人申报招调入户新政以后,第一个通过自己申报入户深圳的劳务工。

  我终于实现了当年暗暗许下的承诺:要在这座城市留下来。现在我终于做到了,而且我的孩子即将出生,他会随着自己的爸妈在这里扎下根,不用再漂在这个城市了。我想,这就是我送给他最好的出生礼物。

  这里已是我的家尽管难免迷茫

  如果早知道奋斗了这么多年,就算是靠自己的能力拿到这么多的技术资格证书,也拿到了深圳户口,却依旧难以在这里建立一个家,我当初该不该留在这个城市?但说实在,我并没有后悔。

  现在我还在继续学习,如无意外,7月份即将大专毕业,明年就可以把技师课程学完了,再努力一下把高级技师拿下,这样一来,“电梯维修”这一工种就算是学到顶,以后就要靠自己研究了。有了技术支持,以后跳槽会更有底气。

  说实在,我对现在的生活挺满意的,在这个有活力的城市里,有一个温馨的家庭,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也算是一个不错的状态吧,唯一一点遗憾就是还没有自己的房子。

  从和妻子交往的那时候起,我就想有自己的房子,有个自己的小窝。现在我们一家人是住在妻子单位分配的宿舍里,也算是有个容身之地,但毕竟不是自己的地方。妻子是个独生子女,在家里是爸妈的掌上明珠,她的同学朋友都比较少外出打工,在家里舒舒服服过小日子,她却愿意跟着我一起在深圳拼搏受苦,也真是难为她了。

  从2006年开始,我们就一直在看房子,这几年来,我们的工资和积蓄也算是稳步上涨了,但却一直都跟不上房价增长的步伐。

  房子,现在成了摆在我们眼前的一道难题。近年来我们先后到龙岗布吉、宝安西乡等关外稍微偏远一点的地方看房子,希望能够找到一些价格相对便宜一点的。孩子现在出生了,我努力争取在他上学前给他一个稳定一点的条件。

  有时候我难免迷茫:如果早知道奋斗了这么多年,就算是靠自己的能力拿到这么多的技术资格证书,也拿到了深圳户口,却依旧难以在这里建立一个家,我当初该不该留在这个城市?但说实在,我并没有后悔。因为深圳的就业和创业环境确实比较好,而且像我所学习的这些技能,也只有在这样的大城市才会有用武之地。

  今年“五一”是我妈妈60岁生日,我回家看望老人家,结果回去3天就有点不习惯了。坐火车回来的时候,一进入深圳,一看到熟悉的建筑物,一阵强烈的感觉就涌现心头:这里才是我的家!湖南老家让我牵挂,但这里却有我的妻子、孩子,我的事业和希望。也许,我再也没法离开了。

  深圳有很多像我一样的人,刚走出家门或校门就来到这个陌生的城市打拼。这里和乡下老家相差太远了,很容易叫人迷失,很容易让人浮躁,很容易让人虚度,一不小心,回过头来看看就会发现自己错过了很多。你改变不了这个城市,也改变不了一些趋势,你只能改变自己,提升自己,来适应这个快节奏的城市和社会。

  从找不到工作,到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跳槽,从一直漂泊到最终入户深圳,其实我仍不算混得很好,我还没有房子,还在为过得有尊严一点而奔波。但我始终相信,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如果你不放弃的话。其中的折腾,也许是这座城市给予每一个人的考验吧。

  出品:南方日报珠三角新闻中心

  监制:姚燕永张建明 策划/统筹:吕冰冰 编辑统筹:王军 版式统筹:邱洪添

  专题撰文:叶明华 专题摄影:鲁力 

(责任编辑:news4)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