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综合

“空巢老人”自杀屡有发生 孤独是真正杀手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0年07月14日11:43
  7月11日,是第21个“世界人口日”,今年的主题是“每个人都很重要”。

  其实,人口问题,关联的无外乎生、老、病、死。

  这其中,“老”之忧虑是那么迫切———2009年底,中国社会科学院调查显示:我国60岁以上人口数量已占到总人口的8.3%,距联合国测定的老年化社会指标不足2个百分点;民政部称:中国正面临严重的人口老龄化趋势,由此将引发社会养老压力、劳动力缺乏等问题,并引起社会结构改变。

  关注和改善“老”,便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峻课题。

  一把刺向老人心灵的“匕首”

  这里,有两份调查报告———

  其一,来自市统计局。其中显示:截至2009年底,我市65岁及以上老人占到常住总人口的11.38%,比2008年增加0.13个百分点。

  其二,来自市老龄委。数据表明:截至2009年底,我市60岁以上人口465万,占总人口的15%,高于全国老龄化平均水平。

  重庆人口问题专家、市委党校周学馨教授坦言:“两份统计参考系有差别,但均说明重庆面临的人口老龄化态势。”

  与此背景对应的是,一把隐形“匕首”正悬在老人生活中,并刺痛他们的心灵———这,就是孤独。

  “他来的时候是一个人,始终是一个人。”

  从鹅岭公园大门向右,前行500米,有一幢很不起眼的小楼。外墙上贴着的一行字却让它有了特别之处———老年公寓,让您放心、安心,更舒心。

  楼道里干净而有秩序,除了空间有些局促外,从硬件上看,住在这里还不错。

  不过,管理者张灵(化名)却没有因此而舒心。因为,这里很少听到笑声———老人的笑声。因为,“住在这里的老人很多都属于"被动"而来。”

  65岁的杨玉竹(化名)就是其中的典型。老杨是2009年来这里的,他的家就在距鹅岭不远的两路口。“他来的时候是一个人,而且始终是一个人。”

  三楼拐角处,杨玉竹静默地坐着。身后的房间里,有两张床,一台电视机,还有空调。

  “这是他最喜欢的座位”,张灵说,“因为能看到楼梯口。他总想着会有人来看自己,逢年过节更是如此。”

  后来,老人变得越来越少言寡语,也不参加养老院的任何活动。张灵说:“他拒绝和别人同住,似乎已经没有什么能让他开心起来。”

  做了多年养老院服务工作的张灵坦言:“杨玉竹并不是个案,还有很多老人都会因为孤独而变得孤僻,甚至自闭。”

  他认为:“有人说孩子需要爱,其实老人更需要爱。因为,老人得到爱的渠道和空间相对较少,也更容易被忽视。”

  对此,西南大学心理学专家、博士生导师张庆林也表示赞同。

  他分析:“即便衣食无忧,但现在许多老人心里却比较空虚,需要交流,更需要关爱。”

  其实,老年人不仅有老有所养、老有所助、老有所医的最基本的需求,更有老有所爱、老有所伴的感情需求。相比贫穷,孤独对于老年人而言更可怕。

  来自市老龄委的预测:2036年,我市60岁以上人口将达1084万;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则会达到271万。张庆林说:“如果不抓紧探索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我们将来会显得无所适从。”

  “让我走,我不想一个人!”

  7月4日,南岸四公里附近一个养老院,我们听到了发生在2009年的一个故事,见到了一个让人心疼的老人。

  老人叫张敏全,75岁。2007年,他被送到这个养老院。和别人不同,送他来的不是家人,而是邻居。

  “他有一双儿女”,工作人员林红说,“他们自从2005年外出打工,就很少回家。”

  看到老张没人照顾,邻居们就凑钱把他送到养老院。林红说:“至今,好多钱都还是邻居替他交的。”

  现在,张敏全独自住在养老院三楼的一个单间里。

  见到老人,他正躺在床上休息。床头,放着一个黄色搪瓷碗,一张红色毛巾,还有一个白色玻璃茶杯。

  林红透露了老人的一个小秘密———枕头下压着一张发黄的黑白相片。林红抽出相片,上面,有两个戴着红领巾的孩子,脸上绽放着灿烂笑容……这就是他的一双儿女。

  住到养老院后,老人做得最多的事就是拿着相片,坐在房间外的椅子上发呆,或和人聊他的孩子。

  “他最高兴的事,就是和别人聊孩子”,林红回忆,“这时,他有说不完的话,从孩子出生说到上学、成人……”

  此外,便难见老人笑容。

  “每逢过节,他更会把自己关在屋里,不和人说话,不让人进屋。”因为,别人有家人探望,或回家享受节日。

  2009年春节,意外发生了!

  年初一早上,养老院给每位留在这里的老人送汤圆。早晨8点过,林红敲张敏全的房门,没有答应。

  几分钟后,林红觉得有些不对劲,便用钥匙打开房门———

  老人双眼紧闭,直挺挺躺在床上,那张照片放在胸前,平日的衣服叠得整整齐齐;床头,是一瓶吃了一半的安眠药!

  她立刻拨打了120急救电话。“谢天谢地,经过1个小时的抢救,总算把老人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然而,老人醒来后说的第一句话让所有人无法忘记———“让我走,我不想一个人,不想一个人!”

  类似的事情在全国范围内也屡有发生———

  2007年,沈阳市顺通小区一位83岁的老人从家里跳楼自杀;2008年,北京市西城区一位名叫王心兰的老人在家中触电自杀;同年,武汉市东西湖区常青花园一位75岁老人连续三次在家里自杀……事后调查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点———“空巢老人”。

  周学馨教授认为:“通常,这个年龄的人很少因生活上的困境感到痛苦,来自心灵的空虚才是真正的"杀手"。”

  她说,在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背景下,类似情况可能由“异态”转入“常态”。“它正在成为一个社会问题。”

  “你们就不能多待一天?!”

  王庆农,63岁,与在江北区打工的两个孩子生活在一起。“我算很幸福的”,老王说,“身边有儿孙,还有亲家。”

  多年前,王庆农住在梁平紫照乡。2000年,两个儿子先后外出打工,他和老伴厮守。2002年,老伴去世。后来,大儿子在城里安顿好以后,将他接到了城里。

  老王说:“现在,随着年轻人外出务工,农村里独自居住的老人很多,而且以60、70岁的居多。”

  他讲了一个发生在身边的故事。

  那是2008年春节。“乡里有个叫张云秀的老人,因儿孙们大年初二要回城,她便选择了自杀。”

  老王说:“张老太有4个儿子,都在外地打工,已有3年没回家,她是很典型的农村"空巢"老人。”平日,她不仅要自己干农活,还要给孩子看家。就盼着春节孩子回家,一家人团团圆圆过上几天。

  春节前,老人得知儿孙们终于要回家团聚,“逢人便说,我的孙女都怀娃儿了,我要抱重孙了。今年春节家里热闹,到时候你们也过来耍……”王庆农回忆,张云秀忙得不亦乐乎———打扫房间,步行七八里地到镇上买年货,说是要让孩子们回家吃好,多耍几天!

  然而,事情却没有老人想的那么美好。

  大年三十,四个儿子都因工作或其他事务脱不开身没能回成家。直到年初一下午,大家才陆陆续续回到老人身边。可是,年初二的早上,又因为各种原因要离开。

  老王说:“她叹着气对乡邻说,这么多年了,好不容易团聚一回,为啥就不能多待一天?!”

  他至今记得,在孩子们离开后,老太太在家门前站了很长时间,“晚上,邻居特意把她拉到一起吃饭,她边吃边哭。”

  当晚,老人做出了一个让人吃惊的选择———自杀。

  老王说:“我们发现的时候,她穿着寿衣躺在地上,口吐白沫。”身边,有耗子药和啤酒瓶。“最后没抢救过来……”

  我市2009年的调查显示,目前,全市老龄化城乡差别明显,乡村人口老龄化尤其迅速。

  数据表明,与4年前相比,我市乡村地区老龄化率达到12.0%,比同期城市地区老龄化率的增幅高出3-4个百分点。 (来源:重庆日报)
(责任编辑:赵婷)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