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综合新闻

汶川救灾重建: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进步史上的里程碑

来源:人民网
2010年07月16日15:23
  逝者已安息,生者自奋起。抚今追昔时,政通人和兮。在汶川特大地震发生两周年之际,谨以此文献给带领我们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为共同迈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两年风雨同舟、两年情动天地;两年坚强奋进、两年气壮山河。中国共产党征程上从不回避困难,也不惧怕困难,面对困难愈挫愈勇、愈加坚强。这场建国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重建难度最大的“5·12”汶川特大地震已过去两年。两年来,中国共产党和政府以其巨大的号召力、向心力和凝聚力,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用勤劳和智慧抗震救灾、加快建设美好新家园。目前,四川省灾后重建迅速推进,一幢又一幢民居、学校、医院拔地而起,一座又一座工厂、村庄、城镇赶超国际先进水平,纳入国家重建总体规划的29704个项目已开工97%,实现“灾后重建三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目标胜利在即。

  实践已经证明,在民族危急的时刻,只有中国共产党人才能成为中流砥柱,才能承担起拯救国家和民族的重任,才能凝聚起一个民族不可战胜的力量。汶川救灾重建无疑是向广大人民和国际社会提交的一份满意答卷,是继新中国诞生、改革开放等重大历史节点后,中华民族进步史上的又一伟大标识,是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进步史上的又一里程碑。如果说60多年前新中国诞生标志着中华民族“站”起来了、30多年前改革开放意味着中华民族“富”起来了,那么今天的汶川救灾重建历程则向世界宣示中华民族“强”起来了!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党的执政能力,就是党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有效治党治国治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领。”这是从执政理念、执政方略、执政方式、执政体制等方面来定义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既反映了执政党的一般要求,又体现了执政党的自身特点。之所以称汶川救灾重建在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进步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正是基于中国共产党和政府新时期执政能力建设成果在这场严峻考验中得到了全面检阅和充分展示,契合了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这一定义的丰富内涵。

  救灾重建彰显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发展

  执政理念是构成执政能力的基本内容和首要因素,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首先体现在党的执政理念的先进性上。因而,党的执政理念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党的先进性建设的灵魂与前提。而汶川救灾重建是执政理念的升华。

  人的生命高于一切。震后第一时间,中共中央就明确提出:“人的生命高于一切,救人是重中之重,要全力以赴抓紧时间救人,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尽百倍努力。”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指示随电波传遍全国。温家宝总理第一时间飞赴灾区,冒雨在一线连续指挥抗震救灾72 小时。党和国家领导人全部纷纷赶赴灾区慰问伤病员、受灾群众,指导抗震救灾。中共四川省委刘奇葆书记、蒋巨峰省长亲率1.75万名干部、220万名中共党员和千万群众奋战在第一线,从废墟中抢救出生还者8.4万名,免费救治伤病员400多万名。路透社对此评论说:“中国共产党"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价值准则得到集中体现。”

  对生命和尊严的敬重。2008年5月19日至21日,共和国历史上第一次设立“全国哀悼日”。这是五千年华夏文明史上,普通百姓第一次可享国哀,新中国60年国旗首次为平民而降,生命的尊严上升到历史最高点。《洛杉矶时报》等媒体说,这“是以人为本的又一具体体现”。

  灾后重建民生优先。不仅实现了灾后无大疫,确保了灾区饮用水安全,保护了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而且民房、学校、医院等所有民生项目得到优先重建,150多万户农房重建全面完成,25万多户城镇住房重建基本完成,灾区学生全部告别板房校舍, 1362个医疗卫生和康复机构开工94.2%,灾后心理服务、再生育服务等更是成为此次抗震救灾工作的亮点,得到国际社会百余家主流媒体高度赞扬。

  从救生命,到救财产,再到救心灵,折射出我们的救灾理念的极大进步,也是中国共产党和政府把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向更深层次推进的重要体现。

  救灾重建彰显中国共产党执政方略的完善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略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不同阶段和任务的变化,随着对执政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逐步调整充实。从抓政治思想革命和精神革命来促进生产发展,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两个文明”,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与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再到当前将“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与原来的三个建设一起构筑“五位一体”的执政方略,演进之中蕴涵着丰富的深意。汶川救灾重建便是这演进过程中绽放的绚丽鲜花。

  经济建设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2008年中国共产党用坚强在漫长的世界历史上浓墨重彩地书写了一笔——中国力量,不仅给世界人民呈献了一届“无与伦比”的奥运盛宴、中国经济率先企稳向好、GDP世界排名前三位、而且不断增加财政投入用于救灾重建,力争“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截至目前,四川省已完成投资6600亿元,占国家概算总投资的70%。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改革开放以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但使得“国库殷实”,为这次救灾重建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而且,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人“家底殷实”,能够“大方解囊”。

  政治建设凸显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地震发生后,中国共产党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充分发挥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奋不顾身,迅速行动,成为抗震救灾的“先锋队”、灾区人民的“主心骨”、受灾群众的“贴心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有力、有序、有效地展开了一场举国参与的生死大营救,这是对社会主义中国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和物质保障能力的一次大考验、大检阅、大展示。社会主义中国在极短的时间内动员起如此巨大的力量,这是中国共产党长期坚持先进性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的结果,是其他任何社会制度都无法比拟的。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又一次在重要的历史关头发挥出巨大的威力。

  文化建设熔铸强大的核心价值体系。地震中,都江堰小学9岁孩子许中政和同学们压在废墟底下,为驱赶恐惧,唱起了国歌。唐山“十三义士”,三个月前曾自费去湖南郴州救援冰雪之灾,闻讯后又在第一时间赶来救援。年过半百的羌族特级飞行员、飞行大队长邱光华,驾驶直升机,不停地往返在气侯条件和山势环境极端恶劣的峡谷灾区运送物资、转运伤员和被困群众,直至牺牲……一幕幕感天动地,迸发出“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升华为强大的爱国力量、民族力量和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时代动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内涵得到了一次历史性的丰富和诠释。

  社会建设培育和谐的公民社会。地震发生后,全国各地和社会各界在中国共产党各级党组织和政府的领导下,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齐心协力全力支援灾区,整个社会秩序稳定有序。灾区没有出现流民,没有发生饥荒,没有爆发疫情,没有产生社会动荡。政府和公民的距离贴近了,城市和农村、富人和穷人之间的差别缩小了。过去感到抽象的原则、理念,如平等、正义、博爱、互助、民主等,不断深入人心并呈现为具体的行为;“80后”、“90后”这个长期被误读的符号实现了凤凰涅槃,世人看到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正发生悄悄的改变,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启动着公民社会的成长,反映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步。

  生态文明建设营造美好的灾后新家园。灾后,中国共产党和政府迅速启动了环保应急预案和生态修复工作,组织编制了《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生态修复专项规划》,在重建工作中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与经济结构调整、新农村建设、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紧密结合,推进“生态细胞工程”,优化城乡、人口和生产力布局,发展生态经济,繁荣生态文化,构建生态社会。这充分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最新实践成果和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的历史主动精神,凸现了中国共产党推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执政方略的创新完善。

  救灾重建彰显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成熟

  回顾中国共产党执政60多年历程,探索通过法律的方式治理国家是贯穿于其中的主线。但由于所处的环境和任务的不同,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经历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依靠国家政策和群众运动执政”逐渐向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依法制执政”、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依法治国、以德治国”到如今新一代领导集体的“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重大转变。毫无疑问,汶川救灾重建是“三执政”方式的一次辉煌展示。

  科学决策,高效应对复杂局面。从决策体系看,中国共产党各级党组织和政府都在第一时间成立了抗震救灾指挥部和恢复重建工作协调小组,全力领导救灾重建的各项具体工作。从决策程序看,救灾重建尽最大可能集中民智,把灾后重建和跨越式发展有机结合起来,科学编制了《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和10个专项规划,成立了由全国各方面专家组成的“汶川地震专家委员会”,为救灾重建提供科学支持。从决策执行来看,注重运用科学的方法,发挥各自优势。同时,建立了一整套相应的责任追究制度,把责任真正落实到人。汶川救灾重建表明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决策进一步走向成熟和规范。

  发扬民主,充分依靠人民群众。救灾重建中,中国共产党各级党组织充分发扬民主的执政方式,一切依靠群众,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把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转化为推动抗震救灾的强大动力。政府更是阳光执政,及时聘请由许多党外人士参加的抗震救灾社会义务监督员,适时报道抗震救灾动态,主动公示救灾重建资金使用情况,接受人民群众监督。从汶川救灾重建的快速性、有序性和有效性来看,我国已经形成了一套良好的全民动员机制,很好地应对了地震灾害带来的各种艰难局面,反映出政府执行了一条依靠群众、发扬民主、动员社会广泛参与的民主执政路线。

  规范有序,依法进行恢复重建。2008年6月8日,温家宝总理签署第526号国务院令,公布《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这是我国首个专门针对一个地方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条例,标志着我国的灾后恢复重建已经步入法制化发展的良性轨道。条例也是一部具有中国特色的灾后恢复重建行政运行图,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和执政能力。同时,条例的颁布还将为今后各地遭遇包括地震灾害在内的各种重大自然灾害,提供恢复重建的个案标本和法规参照。依法重建是国家进步的表现,是中国在灾后恢复重建方面迈向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标志。

  救灾重建彰显中国共产党执政体制的优越

  为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神圣使命,中国共产党以其博大的执政胸怀,在执政体制设置上,和各民主党派一道创造和发展了有别于世界其他国家政党制度的多党合作制度,形成了中国共产党执政,各民主党派参政的亲密合作的国家权力配置格局。既有效地避免了西方多党竞争、互相倾轧所造成的混乱,又克服了一党专制、缺少监督所导致的弊病;既维护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又照顾了各方面的具体利益。这一制度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构成了中国共产党的特色执政体制。

  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悉心呵护和发展着这一制度。汶川救灾重建让我们再一次看到了经历血与泪洗礼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显示出的强大生命力。

  同心同向,自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震发生后,各民主党派都在第一时间向中共中央致电,表示坚决响应中共中央的号召,发挥自身优势,把全力协助抗震救灾作为自己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随即,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与各民主党派中央主要领导同志一同奔赴四川地震灾区,慰问受灾群众,看望救援人员,实地察看灾情,了解抗震救灾工作进展,指导抗震救灾工作。各民主党派各级组织和会员也纷纷深入灾区宣传中国共产党和政府救灾重建方针政策,协调各种社会关系,化解各类矛盾,引导各界群众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国共产党的决策部署上来,巩固心齐气顺的和谐局面,充分展现了中国特色的和谐政党关系和多党合作的政治优势。

  亲密协作,切实当好中国共产党的助手。地震发生后,各民主党派立即在本党本会内部发出慰问信、倡议书和通知,广泛动员自己所联系的阶层和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统一领导下,积极投身到灾区开展救灾重建,帮助灾区群众坚定战胜灾难、重建生活秩序的信心。民建中央等民主党派号召举全会之力救灾重建,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知识分子等各界人士深入开展思源工程、温暖工程、光彩事业等扶贫济困活动,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把企业自身发展与救灾重建相结合,通过投资、开发、经贸等活动,把资金、技术、管理优势逐步向灾区转移,尽可能地吸纳受灾群众就业,帮助灾区群众早日摆脱经济制约,过上美好生活。

  建言献策,积极当好中国共产党的参谋。各民主党派的各级组织和成员立足自身条件和特点,找准结合点,通过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等方式,就抢险救灾、建设规划、重大项目重建、产业发展、资金使用等重大问题和教育卫生、住房重建等民生问题,深入调查研究,提供专业咨询和科技服务,积极为中国共产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两年救灾重建,为中华民族“强”起来举行了历史的奠基礼,并再次证明,“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带领英雄的中国人民一定能够战胜任何艰难险阻,创造壮美的人间奇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杂志授权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发布,请勿转载)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责任编辑:李恺萌)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