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最新要闻 > 世态万象

评论:跨过“汪朱抄袭”三重门

来源:青年时报
2010年07月19日00:07

  跨过“汪朱抄袭”三重门

  魏英杰

  时至今日,清华大学教授汪晖、上海大学教授朱学勤涉嫌抄袭事件,已是闹得沸沸扬扬,人尽皆知。这两起学术抄袭事件最终会走向何方,尚且无人知道。不过有三个问题如果能借此廓清,则这两个案例必将具有深远意义,成为中国学术界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首先是关于抄袭问题的事实认定。汪晖事件肇始于今年3月份,朱学勤事件迄今不过十天,然而任凭各方议论纷纷、争持不下,其关键之处在于:汪晖、朱学勤有没有抄袭?

  在汪晖事件中,有一种声音说汪晖是一个世界级学者,是少有的几个能与世界学术圈直接对话的人物;又有一种声音说,这是一个学术规范的历史遗留问题,那个年头的国内学者或多或少都难免存在类似情况;更有一种声音说,这桩学术公案没有表面看上去那么简单,而是幕后有人在指使、操作,等等。诸如此类,并非说不值一提,但是这些说法怎么也掩盖不了问题的实质。很简单,倘若汪晖真的是抄袭,上述说法马上就会变得毫无意义。对待朱学勤事件,道理也是如此。

  只不过,要认定是否抄袭,首先必须明确谁有资格审查、以什么标准进行审查等问题。在这问题上,学术圈似乎有一种公论,那就是由当年授予博士学位的学术机构,或者由所在单位相关学术委员会来调查。应该说,这从道理或程序上来讲都没有任何问题,也是学术共同体自我监督的一种必要方式。

  但在汪晖事件中,我们看到的却是另一幕情形:虽然汪晖本人也希望能由学术界内部来解决这个问题,可是显然还有不少学者并不表示认同,以至于各方无法形成一致意见,相关学术调查委员会也迟迟不能启动。更何况,如果按某些人所说的———这是一个学术的历史遗留问题,那么即便今日有健全的学术规范,恐怕也难以管到上世纪80年代的学风问题。与此截然相反,朱学勤受到质疑后,本人立即向上海大学和复旦大学提出调查申请并获得回应,相关学术审查程序也迅速启动。

  这形象地表明,目前国内的学术规范及相应程序与标准尚不完善,亟待“破题”。也就是说,于汪、朱涉嫌抄袭事件中,国内学术界还要跨过一道门槛,即进一步完善学术规范体制,健全学术审查程序及相关标准,从而构建一个学术自我监督的完整体系。这是汪、朱事件亟待解决的第二个问题。

  汪、朱事件暴露的第三个问题是:媒体应当如何对待学术事件?

  在汪晖事件中,有人指责媒体发表王彬彬文章是一种“媒体暴力”,其他诸多学者在媒体上发表批评文章又是一种“合谋”。言下之意,媒体不该干涉学术的事情,而应尊重学术独立的原则。有趣的是,不光汪晖始终不愿意直面媒体质疑,朱学勤卷入抄袭风波后也称:“学术规范问题应由权威学术机构甄别,而不能由网络、大众媒体做判断。”由此可见,很有必要借此机会厘清学术与媒体的关系,否则以后社会公众要对学术“说三道四”,很可能就要面临一个“资格审查”的问题。

  关于这个问题,我倒认为并不复杂。严格来说,学术审查机制是一种学术自律,而媒体报道则为学术外部监督(即“他律”)的一种必要手段。当然,就学术抄袭等具体问题而言,媒体应当谨慎下是非判断,而把问题交由学术机构来解决。所以,朱学勤也说:“在学术问题上,大众传媒应该更多关注当事人和批评者双方的行为反应方式、仲裁机构运行方式等,而不是对学术问题本身充任审判官。”我甚至认为,个人作出明确论断也没什么不可以,只要大家知道那只是个人意见,不能代表学术机构的权威结论即可。

  总的来说,这三个问题是汪、朱事件令人瞩目的焦点,也是形成各方混战的原因所在。所以,如果能借此机会廓清这些问题,跨过这学术“三重门”,那么无论抄袭案最终结果如何,国内学术界都有望获得宝贵的经验,从而提升学术界的自我监督能力。

(责任编辑:徐永刚)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