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综合 > 法制日报

世说新语

来源:法制日报
2010年07月21日08:00
  “忙”,这几乎是我们每一个人最为切身的感受。时间变快了吗?或许,是我们的生活方式本身装上了发条,它迫使人们为了节省5分钟便翻越了马路中间的栏杆。面对这种现象,《新周刊》此期封面专题文章中写道:

  中国人,赶时间。最爱“快进”,狂点“刷新”。评论,要抢“沙发”。寄信,最好是特快专递。拍照,最好是立等可取。坐车,最好是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磁悬浮。坐飞机,最好是直航。做事,最好是名利双收。创业,最好是一夜暴富。结婚,最好有现房现车。

  排队,最好能插队。若不能,就会琢磨:为什么别人排的队总比我的快呢?从前没有时间感的中国人变成了最着急最不耐烦的地球人。

  中国人为什么丧失了慢的能力?资源紧缺引发争夺,分配不平衡带来倾轧,速度带来烦躁,便利加重烦躁,时代的心态就是再也不愿意等。可以快,就绝不能慢。中国人急不可耐,又因欲求未满而耐心等待,焦躁不安又心安理得。急的心态带来了什么?欲速则不达。“大多数人在追求快乐时急得上气不接下气,以至于和快乐擦肩而过。”我们快速地消耗着自己。等我们真正明白快慢、张弛、紧疏、得失、成败、忙闲的人生之道时,可能一切都晚了。

  易中天谈认错——— 我们为何不认错

  人一生不可能不犯错误,但承认错误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而且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认错这事,越来越难。对此,著名学者易中天在文章中写道:

  认错曾经是一种贵族待遇,也是一种贵族精神。秦汉以后,贵族慢慢地没有了。最后只剩下两个等级:皇帝和臣民。于是,皇帝以外,包括官员,所有人都没资格认错,只能“认罪伏法”。真正的错误,也就不会有人去认。结果,认罪也好,认错也好,便都变成了“表演”。

  认错,别的不说,面子这关,就多半过不去。中国人的心理很奇怪。一方面,大家都知道“瓜无滚圆,人无十全”;另一方面,又往往不能容忍别人出错,更不能容忍别人挑错。在我们看来,犯错误是丢人的。犯了错误又被“揪出来”,就更丢人。这人如果还是政要、名流,是商海巨鳄、江湖大佬、学界领袖,那就丢死人了。不但自己丢人,还会连带亲朋好友、哥儿们姐儿们、徒子徒孙,一起没有脸面。

  认错是承认错误,认账是承认事实。认账之后,错与非错,还可以讨论商量。但如果连事实都不承认,那就什么都谈不上。因此第一步,是要先学会认账,即弄清事实。然后,才能讨论是对是错,这是“是非判断”。至于“价值判断”和“道德判断”,只能放在最后,甚至未必一定要有。可惜我们的思维习惯,往往是反着的。事情还没有弄清楚,道德批判就先开始了。这样一来,谁还敢认错?只怕连账都不敢认。“事实判断”都难如蜀道,“纠错机制”岂非奢谈?我们前面的路,还真不知道有多长。

  朱大可谈住宅——— 国宅底线是人宅

  住宅,对国人来说,更多地承载着“家”的梦想。国宅是一种中国主导性的城市居住模式,要包含需求、功能、品质、风格和价格等多项指定参数。代表中国人居住文化的“国宅”,它究竟该是什么样子呢?近日,著名学者朱大可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国宅应该是这个国家50%以上人口(大多数人)的基本居住形态,而不是少数人享乐的天堂。国宅设计首先应当建立在功能的普适性上,同时部分地插入本土的视觉元素,力求达到普适性功能和本土化趣味的统一。任何住宅都应当给居者留下自我改造的空间。居者可以按照自己的趣味和功能需要来调整住宅,最终达到“人宅合一”的完美境界。在我看来,“人宅合一”就是国宅设计的最高纲领。没有什么固定的国宅哲学,只要它符合人性和人的需要。国宅的底线就是人宅,它必须满足主人的日常功能和美学趣味。

  在未来,基于我们对低碳价值的认同,绿色住宅也许会成为一种时髦的选择,它意味着住宅建筑将更加智能,它所使用的材料和技术也会更为绿色,比如采用更多的光能和风能采集技术等等。当然,在中国,鉴于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我们缺乏各种风格鲜明的地域性建筑风格,这显然构成了对中国建筑师的文化智力的考验。

  (楠特国旺辑)
(责任编辑:Newshoo)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