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企业自测产品能效致虚标现象泛滥 消费者难分辨

来源:南方农村报
2010年07月22日01:49

  同款空调能效突升 海尔自称技术升级

   企业自测产品能效致虚标现象泛滥,消费者无法判断能效真假常成“冤大头”

    实习生 李力嘉 本报记者 赵兵辉

  南方农村报7月22日报道:产品能效企业“自说自话”,这让实施仅月余的空调能效新政陷入尴尬。

  上周,南方农村报报道了海尔KFR-26GW/62SAG11型号的空调在“海尔网上商城”显示只达到空调能效原标准的一级,而在家电卖场却“摇身一变”达到了新标准的一级,消费者纷纷指责海尔虚标能效。

  7月19日,海尔方面回复南方农村报记者,称是“海尔网上商城”数据出错,卖场的能效标识才是正确的。不过,在产品能效标识还是由企业“一手把控”的情况下,海尔的这一解释并未减少消费者的怀疑。

  回应

  网上商城未及时更新数据

  “这是网上商城没有及时更新的缘故。”7月19日,青岛海尔产品部的鞠先生致电南方农村报记者,他表示之所以会出现一个型号在“海尔网上商城”和卖场有两种参数的情况,是因为“海尔网上商城”未及时更新数据。

  鞠先生解释,海尔的空调产品和网上商城分属两个不同的部门,商城相关人员不是专业技术人员,才导致出错。

  那么KFR-26GW/62SAG11型号的空调是如何由旧一级变成新一级的呢?

  “KFR-26GW/62SAG11是我们公司的一台改良空调,在前款空调的基础上做了技术改进,它的能效比达到了3.71,符合新标准下一级能效3.6的要求。”鞠先生说,“我们已经和网上商城进行了沟通,后续将由空调产品部统一进行维护。但这机器绝对没有问题,说明书和机器的铭牌上都标有参数。”

  最后,他向南方农村报记者询问了帖子的出处,表示会向该消费者做出解释,海尔将及时更新产品信息,解答消费者疑惑。

  现状

  知名品牌频传虚标能效

  事实上,能效标准自实施以来,就一直是焦点。

  我国自2005年3月1日起正式推行能效标识制度,先后有冰箱、空调、洗衣机、燃气热水器、电热水器以及电磁炉等家电产品纳入标识范围,今年新增电风扇、电饭煲、计算机显示器等家电。

  从2006年起,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能效标识管理中心都会组织年度专项检查活动。在首次检查中,冰箱、冰柜和空调等产品,总体合格率为79.6%,冰柜合格率最低,仅为54.5%。全国性和区域性卖场的情况较乐观,合格率在八成以上,但地区性家电产品集散市场的合格率却只有五成。

  在2009年的检查中,5个被查不合格品有4个是家电下乡产品(详见本报4月1日第10版)。今年3.15期间,上海市工商局在其官方网站上公布了《上海市工商局流通领域电冰箱类商品质量监测情况》,有10家制造商的11批次产品不合格。在被查虚标能效的产品中,不乏知名品牌的身影。

  2009年,“中国空调能效标识第一案”在珠海打响。李女士发现新买回来的二级能效空调,插电后电表猛转,于是委托中国家用电器检测所对空调作了检测。结果显示,这台标明制冷量5000W、制冷消耗功率1650W的空调实测数据分别为4690.4W、2044.9W,折算能效比为2.29,不仅未达二级能效标准,连准入的五级能效都没有达到。案件最终以原告撤诉而落幕,不过,能效标识却因此吸引了更多的目光。

  对策

  由中立第三方机构检测

  有关部门组织的年度抽查并未能消除消费者对能效虚标的担忧。在各大家电论坛,网友们的质疑声从未间断。人们的疑虑缘于现行的管理制度太松。

  目前,我国能效标识制度实行“生产者或进口商自我声明+备案+政府有关部门加强监督管理”的模式。检测主体有两个,一是国家认可的第三方检测机构,二是具备检测能力的厂家。

  “也就是说,判断能效等级必须借助专业机构和专业设备”,家电行业专家刘步尘表示,“消费者不可能自行判断,因此,厂家作假消费者很难发现。”而像“空调能效虚标第一案”中的李女士那样做的没有几个。

  南方农村报记者在中国能效标识网最新实验室备案公告上看到,市场上几乎所有知名企业都具备“自检”的资质。这样一来,就给用心不良的厂家钻空子埋下了伏笔。

  国家实施能效标识制度,初衷之一就是为了让消费者清楚地选购节能产品,提高环保意识,但屡次发生的虚标能效事件,令能效标识的公信力大打折扣。那么,完全交由中立的第三方进行检测又是否可行呢?

  “第三方认证肯定要比企业自检好很多!”中国家电营销委员会副理事长洪仕斌认为,在现今体制还不是很健全的时候,企业自说自话有欠公允。

  然而,相比于企业自身的实验室,第三方实验室要少得多。有观点认为,资金和设备是重要的制约因素。对此,洪仕斌表示,作为半官方的中国家电协会,可以联合有关部门对第三方检测机构给予资金支持,企业承担相应费用,问题也就不难解决。

  记者手记

  大品牌莫负消费者厚爱

  消费生活中似乎存在这样一个悖论——面对质量参差不齐的家电产品,我们总会忠告消费者:选择大品牌、大企业的吧。然而,在相关部门的质量抽查中,总不时有大品牌的产品触礁。

  记者并不是对大品牌的产品持有偏见,或是对其失去信心。事实上,我们对大品牌的产品是又爱又恨,不过爱多于恨,毕竟渣滓是少数,大品牌还是信得过的。每次大品牌的产品“出事”,大众都会抓住不放,这不是偏见,相反,是爱之使然。因为钟爱,所以特别关注;因为钟爱,所以会有更高的期望。我们希望的是,大品牌不要拿消费者的钟爱做筹码,去赌不合理、不合法的利益。(来源:南方农村报)

(责任编辑:黄珊)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