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综合

迎合市场人为炒作精品需要时空检验

来源:人民网
2010年07月27日08:18
  每部作品一经问世就将在空间和时间中展开自己的生命历程。它们有的活得精彩活成个精品、有的活得平庸活成个废品。这其中的判断尺度离不开空间效应与时间验证这两个方面。

  作品发表后走红、引起轰动、有市场、被翻译并获奖,获得广泛传播等等,这些都属于空间效应。有空间效应的作品很容易被人们指认为“精品”。 作品的空间效应该是衡量精品的一个尺度。很难设想人类的文艺精品会默默无闻、无人问津,只能孤芳自赏,自我陶醉。然而,空间效应也有其复杂性;如迎合市场的人为炒作、行政干预的强力操作、跟风应景的投机制作等都能造就虚假的空间效应。空间效应的真假有时很难一下看清。这就需要引入精品的另一个衡量尺度:时间验证。虚假的空间效应无论怎样云天雾海,最后总是经不起时间的验证,没有可持续性。一些有空间效应的作品,一时被人们误读为“精品”,但很快在时间中走失了、被时间遗忘了,绚烂一时又复归沉寂,那不能算作真正的精品。不好的作品各种各样,而好的精品只有一样:经得起时间的验证。空间效应的广度和时间验证的长度共同构成了检测文艺精品的经纬度。

  当然,时间验证也有复杂的一面。有时,时间也会制造冤假错案。有些作品一时热闹又一时沉寂,复又热闹又沉寂,这也是文艺史不断被“重写”的一个原因。沈从文的作品在现代曾红极一时,在当代前30年竟无人问津:后30年又受到重视。梵高的作品一生只卖出一幅,死后却一画难求,价值连城。这些反反复复的现象无疑增加了判断时间验证的难度。有人感叹,缺乏必要的时间沉淀,近距离评说当代文艺是一种冒险。然而,在相对主义中摇摆,陷入不可知论的泥淖也是一种危险。

  其实,时间验证並非完全不可捉摸。“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时间老人看似随手翻天覆地的背后,仍是有章可循的。时间对文艺精品验证的大致标准可以在时间中倒和不倒的作品中找到答案。

  中国清朝皇帝乾隆一生写了四万首诗,却没有一句留传开来,文学史完全不予理会。而宋代词人张先却仅以其词中得意三句:“云破月来花弄影”;“娇柔懒起,帘幕卷花影”;“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被文学史津津乐道,广为留传,世称“张三影”。这正反两个事例显现出时间验证“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特性,也昭示了文艺精品永恒性的秘密:其一,要能与一代代广大人民的心声沟通共振。乾隆的诗附弄风雅、自娱自乐,高高在上,尽管当时赢来如山似海的叫绝声,但与天下百姓的心声毫不相干,最终难免被人忘却。这里所说的“一代代广大人民”,在当今“全球化”的年代,也可理解为全人类。某个时代民族的阶级的美可以与人类共同的美相辅相成、和谐互补。其二,不可复制的艺术独创性。“张三影”的三句“影”,道人所未道,言人所难言,以艺术技巧的独创刷新并丰富了人们的审美经验。艺术创新,只有第一,没有第二。文艺精品的艺术形式美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有时内容过时了,形式却可以常青。

  对文艺精品的判断,时间验证较之空间效应更为重要。遗憾的是,当下某些人的创作倾向是:急功近利,注重眼前的实惠,难耐寂寞,对空间效应的追求远大于对时间验证的关注,因而作品中从生活到艺术都缺乏“将来时态”和“未来意识”。这使我想到了司汤达的创作。司汤达在世时,作品受到同时代人的冷落。他描绘自己的文坛处境时说自己是“一个为人遗弃在街头的孤儿”。但他没有为了追求空间效应而屈从当时的流行审美趣味,仍然全神贯注于“写给未来的书简”(高尔基的赞誉)。他曾在19世纪神奇地预言他“最大的彩注是:做一个在1935年为人阅读的作家。”果然,他死后,人们逐渐发现了他,《红与黑》成了饮誉世界的名著。可见,求助时间验证应“风物长宜放眼量”。是金子总会发光,精品不会被埋没,时间验证最终会将一切拉入正轨。这个事例也透露了文艺精品永恒性的又一个秘密:超越既定审美趣味的“未来感”。文艺精品应该在“现在进行时”中向面向新生活的成长中的新人和新审美因素倾斜。

  对于文艺精品的生产来说,空间效应与时间验证既是难度也是高度,它要求转变目前以量取胜的粗放的艺术生产方式,通过对人类感、独创性、“未来感”的探寻,不断增强作品中的思想含量、“技术”含量和“未来”含量,达到以质取胜的精耕细作。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赵婷)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