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观察与思考 > 观察与思考

“七问”皇城遗址综保工程

来源:《观察与思考》杂志
2010年08月03日09:58

  “七问”皇城遗址综保工程

  ■观察记者 陈海兵

  “园林寂寞秋风里,白塔已削龙虎气,亭殿荒凉野草间,苍城空锁凤凰山。”明朝开国功臣刘伯温在《望江亭》一诗中感叹已落寞的南宋皇城。

  在各地纷纷给历史文化遗产“穿衣戴帽”的浪潮中,杭州也已对“镇城之宝”的南宋皇城遗址吹响“冲锋号”。

  2007年12月22日,在广东阳江海域成功打捞出来的南宋商船“南海一号”中的珍稀文物多达8万多件,更是加深了杭州保护开发南宋皇城大遗址的冲动。

  要让深埋于地下1.5-3米,距今有800多年之久的“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天城”—南宋皇城遗址重见天日,需要长远的考虑、系统的筹划、科学的设计、巨额资金的投入……

  “战略上,要着眼于今后5-10年,搞好综合保护的整体规划,为全面推进打好基础;战术上,每年排出阶段性工程实施方案,积小胜为大胜。”杭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国平在会议中强调。遗址公园的规划与营建不会一蹴而就,需要经历漫长历史的积淀。堪称古城大遗址保护与利用经典之作的意大利庞贝古城遗址公园,就经历了两个多世纪的考古发掘。

  政府描绘了远景、市民充满了期许,专家却流露出了担忧。

  范围是不是太大了?

  在杭州市民的常识中,南宋皇城遗址的四至大致是:北至万松岭路,南至宋城路,西至凤凰山腰,东至中河。换句话说,就是南宋时期的大内皇宫遗址,1.5平方公里的面积。

  目前规划设计中的南宋皇城大遗址有14.1平方公里,规划范围北至庆春路,南到钱塘江,西到南山路连虎跑路,东至中河高架连东河,将是大内皇宫的十倍。而南宋皇城遗址所在的上城区,全区面积为 18.3平方公里。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历史研究所所长陈同滨在一次会议上指出:“皇城遗址公园的边界需要推敲”。南宋皇城遗址公园的价值很大,以外区域的价值不是一回事。范围大了,怕守不住,可以作为历史地段来保护。

  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南宋皇城在历史岁月中曾被无情的大火所摧毁。“地面上能看到的遗址几乎没有了,根据目前的考古发掘,大部分遗址被埋在1.5-3米深的地下”。

  沉睡于凤凰山东麓地下的南宋皇城大遗址的地面上,人们还在频繁地生产生活。就是皇城遗址中的核心区域—大内皇宫遗址,这1.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还有居民2900多户和一些学校、工厂、军区仓库。

  面对范围达14.1平方公里、遗址在地下沉睡、居民在地面上频繁生产生活的一个大遗址公园设计规划,学者专家们有话要说。

  在2010年6月26日开始向公众展示征求意见的《关于<杭州南宋皇城大遗址公园规划设计导则>方案征集公示的公告》进行不到五天,文史学者陈珲与浙大城规系教授周复多等人就向市政府有关部门提交了建议并把建议在网上公布。该建议指出了此规划设计方案大而无当,实不符名,有“卖一搭十”之嫌。陈珲认为无论从范围还是内涵来看,这个规划叫做“杭州半城文化历史保护规划”更合适,以一个“大”字,把大遗址当成一个筐,什么都往里装,会对南宋皇城遗址的保护造成混乱。

  梁思成的女弟子、著名的建筑大师张锦秋院士,对此也表示担心,“范围大了,怕最后出现遗址不遗址,公园不公园”。

  14.1平方公里的大遗址是一个很大的范围,并且到目前为止,人们还一直在这一块土地上生产生活,繁衍生息。如果这14.1平方公里是一个保护区的话,会比较好做。但目前不单是个保护区,是一个遗址公园,承担着多种功能。因此,需要更详细系统的设计规划,与14.1平方公里范围的大遗址公园相匹配。“可能目前的做法有点简单化了。”上海泛太建筑事务所总裁和总建筑师张宏伟道出了自己的忧虑。

  遗产保护还是城市开发?

  在市民普遍对“以遗产保护为名,实为城市开发”的遗产保护行为产生“审美疲劳”的大环境下,一个面积大到所在城区整体面积70%以上的皇城遗址公园设计规划,着实会让人浮想连篇。

  在人口居住密集的老城区上建新遗址公园,是所有问题的关键;同时也是产生“遗产保护,还是城市开发”疑问的关键所在。

  遗址公园可以搞,也可以搞得很好,但要看怎么搞。“其实我们并不反对在切实做好保护的情况下适度开发旅游,而且重要的遗址保护好了,必然会成为旅游重要资源。”这是众学者专家的一致观点。

  但遗址保护规划应明确,保护项目就是保护项目,开发项目就是开发项目,不要混为一谈。否则会引起有人在“偷梁换柱”的误解。在对遗址保护没有真心诚意情况下的开发利用,也会被人认为是“名不正言不顺”的行为,可能会出现“两败俱伤”的悲剧后果,这是所有人都不愿看到的结果。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遗产保护专家杜晓帆表示:“遗产保护,就应坚决按遗产保护来做。”

  比如申请世界文化遗产,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关键的。营造南宋皇城遗址公园,就要用原材料、传统工艺来恢复南宋时期的城市风貌,建筑风格;如果只是在柱子、墙壁上描一下,画一下什么的,那不算是遗产保护。 “如果只是城市开发、老城区的有机更新,改善市民的生活水平的话,怎么做都不过分。”

  对于杭州对南宋皇城大遗址进行保护开发,有相当一部分人是表示理解和支持的,尤其是“杭州有一个西湖还不够用”的背景下。“对于目前的杭州来说,打南宋牌有很多好处,既能实现文化遗产的保护,实现时空价值,也能缓解目前西湖景区的游客压力,还能养活原住民。”

  西湖综保工程使得西湖美得人见人爱,游客猛增,但也引起了一些担忧,“快接近极限了”。同时高铁时代的到来,加剧了城市间的相互竞争;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开发等现实也让杭州“着急上火”。

  “保护好南宋皇城遗址,关键在于处理好保护与利用之间的关系。”王国平强调,“要坚持积极保护,以保护为目的,以利用为手段,通过适度利用来实现真正的保护,在保护与利用之间找到一个最大‘公约数’。”

  这个“公约数” 是杭州在老城区建新遗址公园的城市有机更新的路上所要寻找的“杭州模式”, 也是“杭州旅游发展的必经之路,打造杭州城市新名片的又一大契机。”杭州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杭师大区域文化与经济研究院院长周少雄如是说。

  “我”是谁?

  在整个城市庞大的系统营建过程中,城市定位“我是谁”是最重要的核心;对于南宋皇城大遗址综保工程来说,也需要准确地定位“我是谁?”,尤其是在杭州拥有一个“说到杭州就是西湖”的最大卖点,且整个城市正迈入钱塘江时代的特殊背景下。

  其中处理好消费者所想的“你是谁”和城市营造者心中“我是谁”的关系又是一个关键。

  “杭州是古韵的承载者,拿全国城市来说,不是谁都有资格的,尤其是在建筑风格上。”同济大学建筑系主任常青教授赞美到。

  杭州城市的艺术文化应该是极其丰富的。目前需要思考,如果苏东坡还生活在今天,杭州该是一个什么样子?

  目前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建设浪潮中,大量的各种遗址公园拔地而起,期中有一些文物在保护过程中被破坏。“我觉得主题公园是需要的,但不应大量建设主题公园、风景区,目前感觉不到一种活力。”北京大学吕斌教授说到。

  杭州在此次营造南宋皇宫遗址公园过程中,一定要把南宋文化宣扬出去,让市民在领略南宋遗址的同时,感受南宋遗韵,体会到这里曾是南宋的皇城。

  南宋风格的建筑恰是一个很好的载体,文化网络构建也是一个巨大的展示平台。具体上应在大山大水中把江南精细园林体现出来,重点在园林打造上,做出精品来,不单是单体建筑,如一条商业街。同时应把文化复兴网络的构造跟创意文化产业有机结合起来。杭州的创意文化产业,动漫等做得很好,如果能把文物保护、皇城遗址建设与文化产业结合起来,把文化网络构建起来,展现南宋遗风,能成为一个经典。

  城市的营造者在努力准确定位南宋皇城遗址“我是谁?”的同时,还需要表达好“我是谁”,这样才能与消费者心中的“你是谁”相衔接。

  原住民搬还是不搬?

  在老城区建新遗址,就必然会碰到一大问题:老城区遗址上的原住民搬不搬迁?

  “把老城区的原住民全搬走是上上策,但很难做到。”王国平在一次会议上强调。已经开始动工的西安大明宫就是把原住民搬了,大拆了之后再进行大建的,这样使得建造遗址公园能顺利进行,原住民的住房条件也得到改善,收入也有所提高。

  但是杭州要走另外一条路,不搞大拆大建,保留原住民,重点突出打造“活的遗址公园”,利用考古研究、保护展示、旅游休闲、生活居住等功能,集中展现中国大遗址保护典范。

  在建造皇城大遗址中,绝不会拆除一间房屋,但会搬迁一部分居民,这是保护南宋皇城遗址、打造“活”的南宋博物院的需要,也是提高皇城遗址中原住民生活水平的需要。

  在南宋大内皇宫遗址上—即将要建造南宋博物院所在的馒头山社区,居民们仍住在五六十年代建造的没有现代卫生设施的老房子中,过着早晨起来须排队倒马桶的“原始”生活。

  原住民告诉观察记者,“我们舍不得离开,都住了几十年了。”甚至有老太太表示最好是在她死后才开工建设。

  这一块区域中原住民的生活水平在杭州来说算是差的,且长期得不到提高,同时有将近30万平方的老房子没有得到修缮,有成为危房的可能。“这也是我们搞南宋皇城遗址综保工程的动力之一”。杭州市政府的有关工作人员告诉观察记者。

  “遗址与老屋对比共存,本身就将成为古今宋城‘建筑历史博物馆’。活色生香原住民,活灵活现古遗址—这是一座‘活的博物馆’。”实地考察过现场的相关专家都认为,保留原住民是需要,也是可行的。

  参加了南宋博物院设计竞标并成功候选的澳大利亚专家表示:“在遗址现场,我们看到了郁郁葱葱连绵不断的山体和原住民质朴的生活,我们被深深吸引了。”

  遗址要保护,遗址公园要建造,而遗址中原住民的生活水平要提高,收入要增加,怎么办呢?

  将要在大内遗址上建造的南宋博物院—中国首个专题性国史博物馆,被要求突破高墙大院、皇宫禁地的传统模式,做好“活”文章,这就需要保留一部分的原住民。

  考古挖掘如何进行?

  在绝大部分的南宋皇城遗址都在地下,地面上稀有的状况下,考古挖掘成为了确定南宋皇城四周的界限、宫殿建筑如何规划设计、遗址如何建设展示的前提条件。

  浙江省古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王滋告诉观察记者:“目前最大的困难就是遗址都在地下,不清楚下面遗址的形态、质量等是一个什么样子,哪些适合室外修建、哪些适合室内展示。”

  “要对南宋皇城遗址做出切实可行的保护方案,就必须对保护对象有全面深入的了解,包括对皇城遗址的全面勘探和其中重要部分的发掘,以及相关的文献与图片资料的深入广泛搜集与考证,否则就是无的放矢了。”一位专家谈到。

  杭州市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对南宋皇城遗址进行考古挖掘,至今已探明南宋皇城四周的城墙遗址所在。但由于遗址在地下,上面的人们还在生产生活,考古工作只能见缝插针地进行,至今还未考古挖掘细小到宫殿如何布局以及是什么样式的。

  “在三、四年前,杭州考古队曾经挖掘出大概有六七十编织袋的文物,大多是陶、罐、碗之类的,多是破的,基本上没有成品。”一位曾到过考古现场的工作人员告诉观察记者。

  因为面积大,上面又都是民居,怎么考古发掘?一直是个难题。但考古挖掘又是其他工作的前提和关键。

  宋式建筑怎么做?

  “要让老年人在这里追忆历史,让青年人在这里体验时尚,让外国人在这里感受中国,让中国人在这里品味世界。”

  “得有建筑、土方等有形的东西,市民才看得出来啊!”王滋说到。

  而目前不仅是皇城遗址地面上罕有、深埋于地下,皇宫的布局与宫殿的造型结构也不得而知;且杭州城内基本不可能找到有南宋风格的老房子了。

  这首先就会带来一大难题:宋式风格建筑的图纸资料从何而来?没有图纸资料,要恢复、仿建宋式建筑怎么做?

  在“绝对不能搞‘假古董’,倡导‘新宋风’建筑”的思想指导下。考古发掘当然是首选。

  “一切真相都需要在未来二三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考古过程中逐步印证。”严谨的考古专家们如此说到。

  历史上也有人曾经对南宋皇城做了相关考证,并留有相关书籍,如徐一夔作《南宋行宫考》、马可波罗的《马可波罗行记》。这些宋元史料也可以作为宋式建筑的参考资料使用。

  但这些都来自文人的笔记,仅有主要建筑的名称,更多信息则来自事件描述的只言片语。

  南宋时期建筑的“营造法式”不单纯是北方的,也与江南建筑有关系。这样一来,“南宋院画的参考价值最大”,陈同滨建议到。由于元朝对南宋文化并没有过多的干涉,所以元时期的画作也可以作为参考,还有《清明上河图》中有关南宋的一部分图画也可以作为建筑设计的依据。

  但这些文史资料在“宋代是中国古典建筑的成熟期,唐代都不算”的面前显得有点苍白无力。

  况且南宋皇城在南宋历代帝王推崇自然湖山之美,醉心于优美的园林景观愿景下,经历了150多年才营建成的中国最美丽的山水花园式皇城。虽从体量上看,南宋皇城不算最大,但其华美、精巧的程度却非其他朝代的皇宫大内可比。

  鉴于经历了800多年历史风雨洗礼的现实,有专家认为“皇城轴线可能难以由南至北完全拉通,但一段段建筑可能仍然体现出自己的轴线”。

  “但我们还是想把宫殿的轴线给理清楚,这样才能给游客一个清楚地脉络。”王滋告诉观察记者。

  为了更好得体现南宋皇宫是“南宋的繁华、皇家的气势、历史的见证、西湖的灵魂”。参与此项工程的建筑设计师们需要付出更多的耐心和细致,在考古发掘的小范围夯土地基和历史典籍中,努力寻找宋式建筑的结构与风格。

  多次参与规划设计的浙江省古建筑设计研究院根据不同的遗产现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四种解决方案:纯宋式建筑、新宋式建筑、点缀宋式建筑以及宋式遗址保护罩。

  “纯宋风的建筑不怕,也可以操作。”陈同滨说到,“但层高会是一大问题,也是一大难题。”

  南宋时期房屋的层高没有现在的楼层高,按现在的要求来就会出现形神都不像、不伦不类的情况。很多保护遗址工程都在层高问题上出现了问题,这是要避免的。并且“屋脊的倾斜度也是大难题,弯不弯是精髓”。

  “从保护遗址文物的‘原教旨’来说,就是什么都不能做。但现在认为用‘原材料’、‘原工艺’是可以做的。”常青教授说到。

  但纯宋式建筑的门、轴线、窗台等以及门、窗上的木雕工艺,用木料来做是非常昂贵的,且这些材料比较稀少、难找。“我建议集中在某一点来做,做成精品。”国家文化遗产中心副主任,清华大学教授张杰建议到。

  “南宋牌”如何“突出重围”?

  杭州作为南宋的都城已有800多年的历史了,在南宋之后还经历了元、明、清、民国、新时期等各个时期。人们也一直在这一区块上生产生活,所以形成了历史资源的积累与叠加,各个时期的文化遗产同样很重要。

  有专家就建议在重视南宋皇城遗址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元、明、清、民国等时期的文化遗产资源,比如这一区块中新时期新建的铁路—浙赣线,就认为比较有特色,建议不要全都推翻掉,应保护好。

  如何妥善地处理不同历史时期积累的文化元素和建筑符号,又在此基础上重点突出“南宋牌”是一大难题。

  况且经历了漫长历史的洗礼后,南宋时期的建筑基本上已没有了。就是在南宋皇城大遗址中的核心—大内皇宫遗址内的建筑大都是民国或五六十年代建的老房子,民国以前的建筑都不多了。

  “就是在整个杭州市内,也基本上找不到南宋风格的建筑了。”杭州市规划局总规划师刘晓东告诉观察记者。

  就目前南宋皇城遗址综保工程的规划设计导则来看,对南宋历史的片段可以这样理解,但是14.1平方公里这一块土地上不只有南宋时期有人在居住生产生活。“元、明、清、民国、新时期等时期的民间活动的遗迹能否纳入到这大遗址规划中去?”有专家就问到。

  遗产保护要做到“真”,皇城大遗址公园这一块区域上,遗产有多层次性。南宋时期的遗产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如果只恢复南宋时期的遗产,“就会犯历史虚无主义的毛病,在这一问题上我们曾经历过严重的教训,如北京前门的改造。”张杰表示。

  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时期,既为城市的延续、文化的积累创造了条件,同时也带来不同历史文化叠加的问题。为在不破坏各不同时期历史遗产的基础上,如何突出“南宋遗风与遗韵”这一王牌套了个“紧箍咒”。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董卫认为,杭州城市特色不能仅限于南宋文化。也就是说,在特定区域、结点上可以做一些体现南宋文化的建筑,但不要全部做。

  “和而不同,兼收并蓄” —王国平用了8个字概括。 将区域内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元素和建筑符号充分利用起来,体现文化的多元共生、多元融合、多元和谐。

  南宋皇帝浓郁的文人气质所导向的偏安小朝历来被文人墨客所诟病,但作为历史上大朝代中惟一一个定都南方,且是“人间天堂”江南的南宋,拥有什么样气势磅礴的皇城,什么样精美绝伦的皇宫?游客们充满了期许。

  对于杭州来说更是。保护好和合理开发好南宋皇城遗址,对于杭州更是任重而道远。

(责任编辑:news10)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