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国际要闻 > 时事快报

德国媒体称“维基解密”网站应获诺贝尔和平奖

来源:环球时报-环球网
2010年08月04日11:01

    美重大泄密案改写历史 涉案当事人备受争议

  约9.2万份与阿富汗战争有关的美国保密文档被“维基解密”网站曝光没几天,美国政府的态度从刚开始称泄密文件“已过时”,转为厉声指责泄密者“手上沾染美军士兵和阿富汗家庭的鲜血”。美国白宫7月30日要求“维基解密”网站停止公布阿富汗战争秘密文件,并将涉嫌泄密的一名美军分析人员押回美国审讯。不久前,美国大张旗鼓地驱逐了10名俄罗斯间谍,并称之为“对美国的最大安全威胁”,但明显是内部人所为的维基泄密案,却让美国政府大惊失色。美国和一些国际媒体纷纷议论这些事件是否会演变成越战末期“五角大楼文件泄密案”的翻版。当年五角大楼有关越南战争一份长达7000页的秘密报告外泄,被认为是迫使美国政府终结越战的“最后一根稻草”。瑞典安全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卡利斯·纳尼说,与美国所谓“最大安全威胁”的外国间谍或黑客案相比,这种内部的泄密案对美国政府的撼动要大得多。“美国政府现在最紧要的不是查出泄密源头,而是要反思自己到底错在哪儿,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泄密爱国者"?”

  美国政府变得愤怒

  “维基解密”网站从7月25日公布美军阿富汗战争秘密文件后,美国政府的态度似乎变得越来越“愤怒”。在泄密事件一开始曾称这些文件“早就过时”的美国白宫发言人吉布斯30日专门就此事参加全国广播公司的一档访谈节目,称这会危及驻阿富汗美军和为美国工作的阿富汗情报人员的安全,“不要继续危害国家安全,这非常重要”。泄密事件刚爆发时,白宫曾称这些文件只是秘密级,并未达到绝密级,而且大部分“已经过时”。

  路透社报道称,美国军方高官的话更能代表美国政府的“愤怒”。美国国防部长盖茨7月31日在接受美国广播公司的采访时称,他对泄密事件感到“愤怒和震惊”。盖茨称他完全认同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马伦日前所说的“泄密者双手沾满美军士兵和阿富汗家庭鲜血”。盖茨还表示,尽管追究法律责任是司法部的权限,但就他个人而言,泄密者“必须接受道德法庭的审判”,因为“他们做这样的事全然不计后果”。盖茨说,他已要求联邦调查局局长穆勒与军方联手对这种危害国家安全的事件展开调查。

  美联社7月30日称,有重大泄密嫌疑的前陆军情报分析员布拉德利·曼宁已被押解回国。今年年初,曼宁涉嫌将一段有关美军直升机在伊拉克射杀平民的录像交给“维基解密”网,后被美军关押。《华尔街日报》称,有确切证据表明曼宁与这次阿富汗战争秘密文件外泄有牵连。但美国军方拒绝对这一报道作出回应。

  对于美国政府指责泄密者“双手沾染鲜血”的说法,“维基解密”网站创始人阿桑奇在接受BBC采访时称,没有任何证据显示有“提供情报的人”因为这些文件的公布而死亡。他说,他们公布的文件显示,阿富汗战争造成了两万多无辜者丧生,而美国试图把人们的注意力从这件事上转移走。阿桑奇称,他的网站还将继续公布这些文件,“我们不会被压倒”。

  尽管美国舆论对这一泄密事件是否合法仍存在争议,但《纽约时报》的分析认为,无论如何,这势必会让美国政府展开新一轮有关被曝光情报准确性的调查。美国的政论期刊《政治家》的一篇文章称,这次被曝光的文件足以将奥巴马政府早前好不容易在美国民众心中平衡好的阿富汗战略再次打破,国会只会对这位民主党总统提出更加苛刻的要求。

  《华盛顿邮报》称,和美国早前频传的外国间谍或是黑客窃密事件相比,这次的泄密对于奥巴马政府的杀伤力更大。文章称,主要的杀伤力不仅是美国对自身国家安全失去信心,而且会导致美国民众对政府在海外驻军问题上的支持度大大降低。美国《费城纪事报》则语带讽刺地说,这次泄密事件的后果“确实严重,因为它们不仅继伊拉克战争错误判断萨达姆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后,再度彰显了美国情报部门的无能,而且让美国对巴基斯坦方面的不信任公开化”。文章称,巴民众本来就认为,反恐战争是替美国人在打,根本不干本国什么事,如今这些怀疑被公开,但美国却仍不得不继续加大和巴的反恐合作,实在是一种讽刺。

  泄密网站才该得和平奖?

  实际上,美国一些政客已经在维基泄密事件发生后反思阿富汗战争。美国参议院民主党人费恩戈德和韦伯日前致信奥巴马,要求其在参议院明确立场之前,不要就阿富汗战争发表任何重大言论,因为“我们认为美国军队长期待在阿富汗的战争并不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

  新加坡《联合早报》称,泄密事件可能演变成越战期间“五角大楼文件”外泄的翻版。文章称,当年美国隐瞒越战真相的文件被《纽约时报》曝光后,加剧美国和世界的反战浪潮,最终迫使美国政府结束战争。文章称,如今美国的阿富汗战争拖延9年,美国死伤惨重,民怨日深,而塔利班却在边境重整旗鼓,声势大涨。这次外泄的机密文件,恐使美国民众对阿富汗战争更不抱希望。

  德国《明镜》周刊是首先曝光美军阿富汗档案的3家国际媒体之一。《明镜》称,在阿富汗进行的战争越来越危险,德国军队天真地被拉入战争,到目前为止,战争的作用并不明显。德国“卡尔塔国际”网站的评论称,去年奥巴马曾凭借空谈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而“维基解密”网站这次在受到美国政府的重重压力下做出选择,应该“把和平奖颁给"维基解密"!”

  在“美国之音”网站的后,网民纷纷留言。有一些网民质疑“维基解密”网站可能危及在阿美军士兵的安全,但更多人却对这一事件表示支持。一个名叫“2bClear”的网民称,“"维基解密"网站干了件英勇的事情,爱好和平的人们正在庆祝”。另一个叫sam的网民称,“美国没有从历史中吸取教训,他们是赢不了阿富汗战争的。北约部队的血白流了,不管是阿富汗战争还是伊拉克战争,都不会出现令人满意的结果。现在赶快撤出吧!

  1971年五角大楼文件的泄露者、美国国防部前分析员艾尔斯伯格在接受美联社采访时称,此次泄密案的重要性可以与他当年的壮举相提并论,“它将迫使人们严肃思考两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我们为什么到那里打仗?我们为什么要花如此高昂的代价,打一场没有意义的战争?”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美国对自身的情报和机密一直保护得很好,美国的保密原则是对5%的核心机密进行保护,而其余的95%都是可以放出去的。这一保密原则正常情况下问题不大。金灿荣认为,这次的阿富汗情报泄密事件并不能完全代表美国舆论对反恐战争的态度。毕竟这次的泄密媒体并不是美国的主流媒体,如果事件是由《纽约时报》等几家大媒体曝光的,其性质就不同了。

  美国泄密案层出不穷

  在美国历史上,内部的重大泄密案件层出不穷,对美国政治造成的影响也令人吃惊。美国《时代》周刊7月31日最新的一期盘点了“美国历史上十大泄密事件”。这次曝光阿富汗战争秘密文件的“维基泄密事件”放在第一位,导致尼克松辞职的“水门事件”、五角大楼越战文件被曝光,不久前“维基解密”网站披露的美军直升机射杀伊拉克平民的录像都在此列。

  在这些著名泄密事件中,都有一些美国政府内部的关键人物。1971年6月,《纽约时报》披露了军方分析师艾尔斯伯格提供的一批有关美国卷入越南战争的绝密文件。在文件公布之前,美国政府曾试图以“国家安全”为由阻止文件的发表,但没有成功。事后,美国政府试图以“泄露国家机密”等罪名起诉艾尔斯伯格,但艾尔斯伯格最终被判无罪。在1972年的“水门事件”中,一个名叫“深喉”的线人向《华盛顿邮报》等提供了尼克松参与“水门事件”的关键线索,使得尼克松最终辞职下台。2005年5月31日,美国联邦调查局前副局长马克·费尔特承认自己就是“水门事件”中那个被称为“深喉”的线人。

  有分析认为,在这些泄密案中,虽然泄密者只是个别人,但背后却有深厚的民意。1971年,美国在越战的泥潭里越陷越深,反战成为越来越强的民众呼声,“五角大楼泄密案”成为迫使美国政府结束战争的最后一根稻草;水门事件则使美国老百姓看清执政者为个人利益不惜动用国家机器的嘴脸。英国广播公司的一篇分析称,值得注意的是,这样的泄密事件往往都发生在外界对美国的军事或是政治行动感到困惑或是不满的时候,被曝光是人们希望见到的结果,而历史证明美国政府行为都是错的。如果说越战的经历离人们太远的话,2004年的伊拉克阿布格莱布监狱被泄露的照片风波就足以提醒美国当权者,一条丑闻就足以毁掉一个国家的声誉。

  “泄密爱国者”威胁大过间谍

  实际上,对于泄密事件,美国政府和媒体上近来炒作更多的却是所谓的外国间谍案和黑客入侵案。即使是对这次从内部引起的泄密案,有美国政客还在往“美国的敌人”身上引。美国中情局前局长海登说,这些文件对“美国的敌人”而言无异于无价之宝,“如果我是俄罗斯情报机构负责人,我会对最好的手下说,"阅读每份文件,然后告诉我,那些人有哪些强项?有哪些弱点?有哪些盲点?"”

  瑞典安全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卡利斯·纳尼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一般来讲泄密案有两种情况,一是外国情报部门进行有意窃取,二是知密人员因文件丢失、错误使用互联网等造成无意泄密。但从美国近期的泄密案看,明显不属于上述两种情况。虽然泄密者仍在调查之中,但可以肯定必然来自美国政府内部,且他主动泄密的对象不是外国情报部门,而是普通公众。由此不难看出,美国政府内有人对反恐战争不满,至少是对美政府的一些做法不满,才希望通过如此手段来推动美国改变当前的战争策略。

  纳尼说,对于这些泄密者,不能说他们不爱国,因为他们并没有把情报透露给外国情报部门;也很难说他们存在私心,因为这些人泄密并非想出名,甚至分文不取,但正是这些对政府政策不满的人造成泄密“惊天大案”。纳尼认为,对这样的内部泄密案,美国最紧要的不是查出泄密源头,而是要反思自己到底错在哪了?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多的“泄密爱国者”。

  《新西兰先驱报》的一篇社论称,秘密一直是战争的一部分。当谈论到战争行动的细节时,保护秘密是正当的。但是就引起极大争议的阿富汗战争而言,公众了解的信息越多越好。如果这些文件仍处于保密状态,对白宫和五角大楼来说会带来更大的方便,但是对一场战争的支持是“建立在透明基础之上,而不是建立在鼓动爱国主义之上的”。(本报驻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记者 高军 纪双城 青木 陶短房本报记者杜天琦张松陈一杨孝文) (更多精彩 请点击环球网

(责任编辑:张春蕾)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