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综合新闻

黄家庄泥塑失传50年“复活”

来源:人民网
2010年08月05日11:06
  人民网潍坊8月5日电 据潍坊新闻网报道 相信上了年纪的老人都应该知道潍城区黄家庄泥塑,这是我市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过去的50多年中,受各种原因影响,黄家庄泥塑渐渐消失,远离人们的日常生活。但是今年年初,家住潍城区福安花园的79岁老人徐文忠又让这项艺术品“复活”,老人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这项艺术品,从而让它得以继承和发扬。

  大泥娃娃人见人爱

  8月4日上午,记者几经辗转在福安花园9号楼找到了徐文忠老人的家,老人热情地接待了记者一行人。当记者提出想看看他的泥塑时,老人喜笑颜开,赶忙领记者来到自己的房间,迫不及待地掀开床尾的棉被,只见下面整齐地摆放着他做好的许多泥塑。

  记者注意到,这些泥塑造型单纯简练,以白色作底,敷以加入红、黄、绿、蓝各色,色彩强烈而协调,生动有趣。泥塑样式多变,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大泥娃娃。娃娃大小各异,大的高约20厘米、碗口粗,小的有一掌长,杯口粗。白胖的脸庞,弯弯的细眉,桃红的小嘴,怀抱锦鲤,寓意深长,格外惹人喜爱。

  七岁开始学做泥塑

  “我7岁就开始做泥塑,一做就是10多年,然而从事这一行却是偶然,不是自愿要学的!”望着这些可爱的泥塑徐老打开了话匣子,他至今清晰记得,7岁那年,他在原来黄家庄村的一个大水湾玩,当地有位做泥塑的老人找到了他,说要教做泥塑。但他认为这项工作又脏又累,很不愿意学,但那位老师傅非要教;他那时什么也不懂,就跟着做了,没想到越做越有兴趣。至于师傅为什么要选择他,他却不得而知。

  “后来我才知道,教我做泥塑的老人是当时的泥塑大师!”徐老说,据他了解,黄家庄泥塑始于明代,经过历代人的研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品牌,解放前达到高峰,与高密、安丘泥塑并列成为我市的代表。

  徐老自豪地说,解放前后,黄家庄泥塑达到鼎盛时期,村里约有30多户人家做泥塑。黄家庄泥塑很受欢迎,春节家里要能摆个黄家庄泥塑是非常了不起的事!因此,每年春节或节假日,他就会做百多个泥塑,到当时的南门市场去卖,然后换回粮食、肉类和酒。

  失传50多年损失大

  “但由于当时的历史环境,黄家庄泥塑大受影响!”徐老说,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受人民公社、“大跃进”等运动冲击,做泥塑的人越来越少。徐老说,也就是从那时起,他也被迫改了行,彻底放弃了自己的爱好,“在这期间,黄家庄泥塑渐渐消失了!”

  徐老说,这些年都过去了,说实在的,他也几乎忘记自己有这门手艺了。重新做起黄家庄泥塑也是偶然,2009年底,黄家庄村拆迁,盖起了大楼。盖楼挖地基挖出来的土有山那么高,看到这些泥土他突然想起了自己的这门手艺,于是把土拉到家里,重新做起了泥塑。徐老说,他凭借着印象,第一次做了20多个泥塑,拉到集市上一卖,很快就卖光了,“真没想到人们还没有忘记黄家庄泥塑”,这也激起了他重振黄家庄泥塑的信心。

  重振泥塑任重道远

  徐老告诉记者,现在条件好了,自己也有时间了,就应该好好把这项艺术品做好。“要想重振黄家庄泥塑,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徐老说,他面临着很多困难,技术方面的,他倒可以研究;但是接班人的问题比较难办,他已经79岁了,儿女们又不愿意学,再找不到传承人,黄家庄泥塑可就真消失了。

  我市著名文史作家于家干先生说,关于黄家庄泥塑,《潍坊文化志》都有记载:“始于明代中叶的潍城黄家庄泥塑,造型流畅,色彩明快,尤以大取胜,其中的大阿福娃娃曾是广为流传的泥塑玩具。”潍坊市艺术馆研究员鲁鸿恩也告诉记者,黄家庄泥塑是我市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我市泥塑艺术中占有重要位置。鲁鸿恩说,他最担忧的是,现在的年轻人研究民间工艺、民俗文化的越来越少了,一些工艺确实很难找到合格的传承人。因此,他呼吁政府部门加大对民间艺术研究的支持力度,同时年轻人也应该加入到民间艺术研究的队伍中来。(曾庆建)
(责任编辑:张勇)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