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北京人大常委会:保障性住房后续管理环节薄弱

来源:新华网
2010年08月08日14:29
  北京市房地产交易管理网近日公布了北京市1月至7月的最新保障房交易数据,其中显示,今年前7个月,北京全市的保障性住房成交量达到12384套,占住宅总成交量的近三成。而根据北京市政府今年3月19日作出的部署,北京今年的政策性住房建设用地将占全市住宅供地的50%以上;新建和收购各类政策性住房套数也将超过全市新开工住宅套数的50%以上;同时加快在建项目建设进度,年底竣工交用4.6万套以上。

  面对刚性的住房需求,保障房建设规模的不断增加是必然趋势,但与此同时,基本住房保障制度体系尚不完善、保障性住房供应量仍然不足以及保障房后续管理不到位等问题,仍是困扰北京市住房保障工作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对此,北京市人大常委会近日在“建立健全基本住房保障制度”的专题调研报告中,作了充分的分析,并提出了建议。

  保障性住房供需矛盾突出

  一个月前刚刚凑够首付买了商品房的姚先生,也曾经是个两限房的“铁杆房迷”,可是两限房供给不足的现实,最终还是让姚先生选择了放弃。

  2009年7月,姚先生和爱人在自己所在区申请了两限房备案,办理各种手续历时两个多月,姚先生夫妇终于领到了备案通知书。从那一刻起,夫妇俩天天关注政府网站,等着摇号的那一天。可是一年过去了,眼看着房价又翻了一番,备案人数突破10000、15000……可区内两限房摇号的消息却依旧遥遥无期。望眼欲穿后,姚先生丧失了信心,最后还是凑钱购买了一套小户型的商品房。

  其实,姚先生还是幸运的,因为对于大多数低收入家庭来说,等待或许是他们唯一的选择。

  据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主任隋振江介绍,近年来,北京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规模逐年加大,在不断加快推进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限价商品住房建设的基础上,今年又创新了公共租赁住房建设组织模式,通过市区政府建设收购,组织产业园区管理机构和企业、社会单位建设经营等多种方式扩大公共租赁住房规模。据统计,2007年至2009年三年中,北京已经通过多种方式解决了20万户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但即使这样,保障性住房供需之间的矛盾仍然突出。

  北京市人大常委会的调研显示,在保障性住房的供需矛盾中,廉租房、公租房等租赁型保障住房供应量少的问题非常突出,需求缺口最大。北京市2009年政策性住房施工面积比上年增长了51%,但其中廉租房和公共租赁房施工面积总量只占不到6.4%。而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优化供应结构,增加房源有效供应。

  对此,北京市人大常委会调研组认为,发展公共租赁住房是解决城市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需求的重要途径,但目前这项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因此还要积极探索符合北京实际的建设管理新模式。同时,政府应在有效加强住房租赁市场监管的基础上,探索将租赁市场住房纳入保障供应体系的方式,从而扩大保障性住房的渠道来源。而对于特困家庭的廉租住房问题,调研组建议,廉租房尽可能不采取统一集中建设的方式,而是以配租和补贴的方式,由各区县通过各自的房屋租赁市场来解决。

  住房保障制度体系不完善

  从今年5月开始,北京市区建设部门会同纪检、监察部门对已通过资格审核的17.9万户家庭联合开展了保障性住房资格的专项核查工作,重新复核备案家庭的收入、资产和住房情况。隋振江透露,目前已经查实有1430户家庭存在瞒报住房、收入、资产等情况。

  隋振江介绍,目前,北京市已经建立了“三审两公示”的资格审查制度,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审核的准确性和工作效率,2009年北京实现了住房保障资格审核系统与房屋交易、权属和住房公积金系统的数据对接。今年又建立了资格审核系统与民政、公安车管、社保、地税等系统的信息比对机制,资格审核管理手段越发完善。但即便这样,骗租骗购的行为仍然屡禁不绝。

  对此,北京市人大常委会调研组相关负责人说,随着住房保障政策的逐步实施,保障性住房的供应、监管将是一项重点和难点工作。目前,实践中暴露出来的各工作环节中的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住房保障制度的有效实施和良性运行。针对这种情况,调研组建议,市政府应该坚持保障性住房封闭运行的总体思路,进一步完善准入资格审核管理制度,优化审核层次和程序,提高审核的公信度和运行效率。同时,进一步健全退出机制,增强可操作性和权威性。

  记者注意到,在市人大常委会的这份调研报告中,还提出了一种规范和完善经济适用房制度的新的建管模式——“房地分离”。即购房人只享有房屋所有权,不享有土地收益、处置权;在价格构成上,购房人只承担房屋的基本建安费用、相应的配套设施费用和税费,与政府按照一定比例共有产权;出售时,购房人与政府按产权比例进行收益分配。

  “这种模式,有利于解决以往经济适用房与市场不接轨、有限产权界定难、退出机制难以操作等弊端,还可以大大降低监管成本。”北京市人大常委会调研组相关负责人说。

  保障性住房后续管理薄弱

  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在调研中发现,目前,保障房建设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配套机制不健全和后续管理不到位。

  据了解,目前,北京市保障性住房项目配套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建设资金压力很大,再加上建设责任主体不明确、资金不到位导致建设速度缓慢,使得配套基础设施无法与主体工程同步交付使用,给居民生产生活带来不便。

  对此,北京市人大常委会专题调研组建议,此类问题应由市政府相关部门统筹协调,优先安排与保障性住房项目配套的电力、交通、供水、排水、燃气、供热等市政基础设施以及教育、卫生、邮政等相关配套设施,使其能做到同步规划、同步施工、同步交付使用。

  调研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由于前期规划布局不尽合理,北京市保障性住房相对集中建设,造成低收入人群相对集中居住,容易引发社会管理问题;另外,保障对象跨区域入住后,在社会治安管理、社会保障等方面,存在属地和户籍所在地管理上的交叉,既不便于居民生活又造成诸多管理难题。对于保障性住房居住区相关社会管理问题,市政府应该高度重视,加强相关综合性政策措施的前瞻性研究,加大统筹解决问题的力度,防患于未然。(记者李松 黄洁 实习生吴萌) (来源:法制日报)
(责任编辑:徐永刚)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